第599章︰史筆同至元二十五年?和林史館)
和林史館的鑄鐵書架按 “左北右南中西” 排列︰北側列蒙古文典籍,《脫卜赤顏》蒙古秘史)用狼皮裝訂,每葉邊緣鈐千戶合印;南側存漢地文書,《金史》《遼史》的竹簡編繩用朱砂浸染,與南宋臨安府刻本比對無誤;中西放波斯文史料,《世界征服者史》羊皮卷蓋伊爾汗藏書印,旁附八思巴文譯注。“蒙古史官掌游牧事,” 翰林學士承旨耶律鑄對修撰官道,骨簽點過《太祖紀》草稿,“漢人筆吏校中原典章,” 案上的《農桑輯要》抄本標 “至元十年刊”,“波斯文士理西域載記,” 星圖譯稿的騎縫章是蒙漢波斯三文合印,“三方史料需互證,” 他的驗史鏡照過《元史》草本,鏡中顯形不同文字的記載重合處,“缺一不可入卷。”
忽必烈的手指撫過架頂的鑄鐵史格,格分 “本紀”“志”“表”“列傳” 四欄,欄沿刻 “至元二十五年史館造”,含硫量二分二厘 —— 與和林符牌庫的基準完全一致。“中統三年設史館時,” 他忽然道,案上的《修史凡例》記著 “只用蒙古文編年紀事”,“因缺漢地方志,” 凡例旁貼著漢人史官的補注 “漏載江南水利”,“導致前史偏頗,” 他的目光掃過正在謄寫的史官,“今日多文並纂,” 指尖點過蒙古文《親征錄》與漢文《宋史》的疊放處,“需讓草原的箭與中原的筆,” 在同一卷冊相遇。
史館的修撰們按 “蒙三漢三西二” 編班︰蒙古史官帖木兒校訂《太祖紀》,用回鶻式蒙古文補錄 “十三翼之戰” 細節,每則記事需附千戶所的兵籍殘卷;漢人修撰王惲編纂《地理志》,州縣沿革需與至元二十三年的稅冊核對,山川名稱注蒙漢雙語;波斯文士拉施特整理《西域傳》,對照《伊爾汗天文表》標注西域諸城方位,騎縫處蓋 “史館同修” 印。“蒙古筆側重‘征伐’,” 耶律鑄展開分工冊,“漢人筆詳載‘治道’,” 波斯筆補記 “商路”,“三者權重均等,” 他的鐵尺量過各部分篇幅,“合‘文武兼修,中外共載’之制。”
忽必烈翻看《藝文志》草稿,蒙古文《薩迦格言》譯本與漢文《授時歷》序、波斯文《醫學集成》提要在卷中並列,篇幅相差不逾十頁。“至元二十年修《世祖實錄》,” 他指著舊稿的偏科處,蒙古軍功佔七成,漢地政務僅三成,“因史官單族,” 案上的《監修錄》記著 “世祖親改七處”,“如今多族共撰,” 目光掃過帖木兒與王惲的校勘筆跡,“需讓弓馬與桑麻,” 指尖劃過重合的朱批,“在同一支筆下,各顯其要。”
《世祖本紀》的紀年方式引發爭論︰帖木兒主張用蒙古 “十二生肖紀年”,附 “忽里台選汗” 大事;王惲堅持依漢地 “年號紀年”,標 “至元元年” 至 “二十五年”;拉施特建議增波斯 “回歷” 對照,注 “回歷 683 年即至元元年”。“最終折中為三欄並置,” 耶律鑄呈上定稿,首行蒙古文 “鼠年至元元年,回歷 683 年)”,“每欄間距五分,” 他的卡尺量過行格,“欄線用鑄鐵鎮尺壓平,” 鎮尺刻 “時同軌”,含硫量二分二厘,“確保翻閱時三歷同步對照。”
忽必烈的朱筆落在 “至元十三年取臨安” 條,蒙古文記 “羊年秋,拔宋都”,漢文載 “十三年十一月,宋主降”,波斯文注 “回歷 681 年冬,南家思國亡”,三則記載的時間誤差不逾三日。“去年修《定宗紀》,” 他憶及那時的混亂,蒙古史官記 “牛年卒”,漢人史官考 “淳佑四年薨”,相差兩年,“因無對照,” 案上的《考異錄》記著 “征西域老兵證詞定讞”,“如今三歷互證,” 朱筆圈出重合處,“時間便不會說謊。”
《刑法志》的編纂現場爭執不休︰帖木兒主張收錄《大扎撒》“盜馬者死” 條,附蒙古千戶的判例;王惲堅持載入《至元新格》“笞杖徒流” 制,注漢地路府的行刑記錄;拉施特提議補波斯《伊爾汗法典》的 “契約法”,供西域參照。“最終按‘域分述,制歸總’編排,” 耶律鑄展示定稿,首列 “中樞法”如《大元通制》),次分 “蒙古部法”“漢地民法”“西域商法”,“每則條文需三方史官畫押,” 押縫章為 “法同源”,與和林刑部的印鑒同制。
忽必烈對比《食貨志》中的 “五戶絲制” 與 “兩稅法”︰蒙古文 “每五戶輸絲一斤” 與漢文 “夏稅秋糧” 的折算表,經拉施特用波斯 “迪爾汗” 換算後,稅負均等。“至元十六年的《稅志》,” 他指著舊稿的偏頗,蒙古牧稅詳而漢地稅目略,“因志書單詳一族,” 案上的《民怨錄》記著 “江南稅吏舞弊”,“如今並錄互校,” 指尖劃過帖木兒與王惲的共同批注,“典章便難藏私。”
《列傳》草稿的取舍引發激辯︰蒙古史官力主為 “西征功臣” 伯顏單獨立傳,詳述 “襄樊之戰” 軍功;漢人修撰堅持為 “勸農使” 張文謙立傳,載其 “推廣農桑” 政績;拉施特建議補 “波斯醫官” 愛薛傳,記其 “治疫救民” 事。“最終定‘功過不掩,族屬不論’,” 耶律鑄的朱筆圈出入選標準,伯顏傳附 “屠城爭議”,張文謙傳注 “抑商之失”,愛薛傳記 “歷法之爭”,“每篇末附‘三語評語’,” 蒙古文評軍事,漢文論治政,波斯文談影響,“合‘春秋書法’之旨。”
忽必烈翻看《耶律楚材傳》,蒙古文贊 “制禮作樂”,漢文貶 “重佛輕儒”,波斯文評 “西域通商”,三者在 “功在一統” 處達成共識。“去年修《阿合馬傳》,” 他憶及爭議,蒙古史官諱其貪,漢人史官斥其酷,“因無平衡,” 案上的《改稿錄》記著 “世祖刪改五處”,“如今多語並評,” 目光掃過交叉的批注,“人物便立體如真人。”
史館的勘誤台按 “三本互校” 設置︰蒙古文底本、漢文譯本、波斯文節本並置,每頁的天頭地腳留 “校記” 欄,帖木兒用蒙古文注 “史源出處”,王惲以漢文標 “異同”,拉施特用波斯文寫 “考證”。“發現《太祖紀》‘滅乃蠻’時間有誤,” 耶律鑄指著校記,蒙古文底本記 “狗年”,漢文《金史》載 “泰和四年”,相差一年,“最終依畏兀兒文《亦都護傳》定讞,” 附畏兀兒文殘片拓片,“三方簽字,方得改稿。”
忽必烈的玉杖輕叩勘誤台,台內嵌鑄鐵信標,與和林藏書庫的善本庫形成共振。“至元二十二年《地理志》誤記‘遼陽行省戶數’,” 他指著舊檔的紅筆勘誤,因未核稅冊,多寫三萬戶,“導致頒行後流民誤認,” 案上的《追責錄》記著 “史官罰俸三月”,“如今信標聯網,” 杖尖點過三本重合處,“一字之差,” 目光掃過存檔的拓片,“便有三證盯著。”
《春秋》筆法的運用引發討論︰帖木兒主張 “征伐稱‘討’,叛逆稱‘叛’”,如 “討阿里不哥”;王惲堅持 “書‘弒’書‘殺’,各如其事”,如 “李 殺主叛”;拉施特建議 “西域事依其俗,稱‘聖戰’者注‘中原謂征伐’”。“最終定‘同事實,異書法’,” 耶律鑄出示《史書法》,蒙古事用 “征”,漢地事用 “伐”,西域事用 “討”,“但釋義需統一,” 注 “皆為軍事行動”,“避免褒貶失衡。”
忽必烈的朱筆在 “襄陽之戰” 條停頓,蒙古文寫 “拔”,漢文記 “克”,波斯文作 “取”,釋義欄均標 “下城”。“至元二十年修《憲宗紀》,” 他憶及那時的偏頗,蒙古文夸 “天威”,漢文惜 “民命”,“因書法不一,” 案上的《監修奏議》記著 “更定凡例”,“如今名異實同,” 指尖劃過統一的釋義,“史筆便無偏私。”
翻譯局的《譯語》手冊標注關鍵術語︰“忽里台” 對應漢文 “選汗大會”、波斯文 “????”會議);“五戶絲” 譯 “每五戶輸絲”“??? ?????? ???? ???”,旁附 “每斤絲折銀三錢” 的換算表。“‘站赤’曾被譯為‘驛’與‘????’,” 漢人譯官李衡道,因涵蓋 “驛馬、文書、稅卡”,最終定為 “站赤” 加雙語注,“確保術語的完整性,” 他的筆在《譯誤錄》上標注,“去年因譯錯‘怯薛’為‘衛士’,” 導致波斯文士誤認 “普通士兵”,“如今三語同頁,” 目光掃過對照欄,“詞義便無偏差。”
忽必烈翻看《西域傳》的譯稿,“撒馬爾罕” 的蒙古文 “????????”、漢文 “尋思干”、波斯文 “??????” 並列,下注 “西域大城,產鐵”。“譯語如橋梁,” 他對譯官們道,案上的《通譯錄》記著 “世祖親定三十術語”,“橋歪了,” 指尖點過 “同詞異譯” 的紅筆標記,“史書便會栽跟頭。”
孛兒只斤?海都在史館見習,看著帖木兒用蒙古文謄寫 “斡難河源頭”,王惲以漢文標注 “與中原黃河同入大海”,拉施特用波斯文補 “西域阿姆河亦歸海”。“蒙古的河,漢地的河,” 他的習字冊畫著三條水脈,“都往低處流,” 另注 “史書中的事,” 筆尖在三族記事的重合處畫圈,“也往‘一統’走。”
忽必烈見他在圈旁寫 “理” 字,便問︰“何理?” 海都指著《地理志》的疆域圖,蒙古的 “嶺北”、漢地的 “中原”、西域的 “河中”,在圖上連成完整輪廓。“就像這圖,” 他的指尖劃過邊界線,“分開是嶺北、中原、河中,” 合上書頁,“合起來是大元,” 忽然明白,史書的多語並錄從不是割裂,而是讓不同地域的記憶,在同一部史書中找到共通的脈絡。
至元二十五年冬至,《大元通史》初稿完成,進呈儀式在史館舉行。忽必烈接過黃綾裝裱的定稿,封面鈐 “國史院印”,扉頁列修撰名錄︰蒙古史官五人、漢人史官五人、波斯文士三人,姓名按 “蒙漢西” 序排列,騎縫處蓋三方合印。“此史非一族之史,” 他的朱筆在 “凡例” 頁寫下 “史筆同,則人心同”,墨汁用漠北松煙與中原朱砂混合,“是草原的弓、中原的筆、西域的秤,” 目光掃過肅立的史官,“共同寫就的家史。”
耶律鑄將定稿的鑄鐵模子封存,模子的含硫量二分三厘,與和林符牌庫的基準一致。“此模可刊百部,” 他的聲音,“一部存蒙古萬戶府,” 一部藏漢地中書省,“一部送波斯伊爾汗,” 他的手指劃過模子的 “同文” 二字,“讓後世知,” 目光望向窗外的和林城,“大元的一統,” 聲音莊重如鐘,“不僅在疆域,更在史筆。”
當暮色籠罩史館,海都的習字冊最後一頁,畫著史官們共同署押的場景︰蒙古文的狼毫、漢文的毛筆、波斯文的蘆葦筆,在同一卷史書上落下字跡。他在畫旁題字︰“文異史同”,字跡里的漠北松煙與中原朱砂,在燭火下泛著柔和的光 —— 就像這部《大元通史》,看似分了蒙古文、漢文、波斯文,實則被同一股 “統緒” 牽引,在至元二十五年的冬夜里,成為照亮後世的制度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