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隨意參觀。”朱松大方應允。
藩王們進入船艙,探尋動力之謎。
然而,除了駕駛艙內水手操控船舵外,未見特別之處。
且蒸汽機船駕駛方式與木帆船截然不同,連最懂船的楚王朱楨也一頭霧水。
難怪朱松斷言,這等戰艦即便贈予他國,亦無人問津!
學會操作不難,其內在機理卻難以捉摸!
仿制無望,維修亦成奢望!
此刻,藩王們方領悟朱松所言︰外銷此艦,無異于坐收漁利!
不久,蒸汽機船自城固縣掉頭,旋即返回漢中。
藩王們離船,心中仍覺恍若夢境!
此鋼鐵戰艦,不僅疾速,日行千里,且艦炮犀利無比!
單艦竟配十二門此等巨炮,令人難以置信!
歸府途中,恰逢元宵佳節,漢中城內人聲鼎沸。
明日,眾藩王將各歸封地。
燕王朱棣與其子朱高熾,亦將遷往漠北。
家宴畢,夜深人靜。
藩王們紛紛歸院,打點行囊,預備明早啟程。
唯獨朱棣,被朱元璋挽留。
書房內,僅剩朱元璋與朱棣。
“老四,遷封之事籌備得如何?”
朱元璋看似無意地問起北平至漠北的遷封計劃。
“回父皇,一切就緒。
兒臣返北平後,即刻動手,預計三月前可遷漠北!”
朱棣淡然回應,心中五味雜陳。
他惑于朱元璋特意留他之由,莫非又要訓誡?
念及此,朱棣心中一沉。
“朕有一事,一直想問你!”
朱元璋話鋒突變。
“父皇但問,兒臣知無不言!”
朱棣神色微異,不明所以。
“大哥病重之時,你心中作何感想?”朱元璋直言不諱地問。
朱棣聞此,臉色驟變。
這是要直接挑明嗎?
“父皇,兒臣不明您意指何意?”朱棣連忙搖頭,“兒臣當然不願大哥有事。”
“咱信你無心大哥之禍。”朱元璋道,“標兒往日對你們兄弟多有照料,你小時調皮闖禍,他總護著你們。”
“但今日,咱只想听听你的心里話。”朱元璋認真地說。
“心里話?”朱棣皺眉。
“若你大哥不在,你可曾想過這皇位?”朱元璋直言,“或以為何人更適繼承?”
“父皇,此言不吉,大哥尚且安好。”朱棣惶恐,“此問難以成立,兒臣不知如何作答。”
朱元璋不會是在試探我吧?若實話實說,恐有不測。
“無妨,你大哥病重時,咱便考慮過此事。”朱元璋坦蕩地說,“想過朱允𡆇寣@蠶牘 恪! br />
朱棣一時無語。
這話,讓他如何回應?坦言自己有稱帝之心?顯然不妥。
老爺子現在最看重的是太子朱標和老九朱松。
這番話,應與朱松說才是,怎會突然對自己說?
“你心懷壯志,性格高傲,這我們都知道。”
“在諸多兒子中,你的能力尤為出眾!”
“若讓你坐上大明皇帝的寶座,我深信,憑你的能耐,定能成為一代明君,至少不會比我遜色太多!”
朱元璋見朱棣沉默,話語未停。
這讓朱棣心中的緊張更甚!
父親此言是真心?
他竟認可了自己的能力,還提及自己能做個好皇帝?!
這是何意?
“父皇過譽了。
論才能,兄弟中有比我更強的。”
朱棣克制住內心的波瀾,搖頭苦笑回應,實則想听朱元璋如何作答。
“你倒是實話實說!”
“那你覺得老九怎樣?”
“你和老九,誰更適合這個位置?”
朱元璋聞言大笑,隨即直接發問。
果然,提到了老九!
終于來了嗎?
“父皇是認為老九比我更勝任皇帝之位?”
朱棣內心的不甘瞬間被激起。
父親一再試探,話已至此,他幾近忍耐的極限!
在父親眼里,他的能力真就不及老九?
他不甘心!
“我怎麼想不重要!”
“關鍵在于你如何自評?”
“你認為自己做皇帝,能比老九做得更好嗎?”
“還是說,你能讓大明超越西北,讓大明每一寸土地都如漢中和西安府般富饒?”
朱元璋一臉嚴肅地問道。
漢王與燕王之比較?無對比,便無痛楚!
朱元璋這一席話,讓朱棣無言以對!
此刻的朱棣近乎崩潰!
那深深的無力感,幾乎將他吞噬!
無對比,便無痛楚啊!
燕王朱棣自信于自己的文治武功,堅信若老爺子讓他稱帝,他定能成為一代明君。
這份自信,他毫不動搖。
然而,每當與老九相比,他便心生顧慮。
特別是朱元璋最後的問題,讓他倍感挫敗。
要讓大明超越整個西北?他心中暗自承認,這實在是難以實現。
在北平府時,他曾試圖效仿老九的做法,卻最終以失敗告終,四不像的結果讓他深知自己的局限。
面對朱元璋,朱棣坦承︰“兒臣……做不到。”但他隨即話鋒一轉,指出老九的做法雖看似成效顯著,實則可能動搖皇室對天下的掌控。
他質疑道︰“父皇難道不覺察到這一點嗎?”
沉默片刻後,朱棣不得不承認,在這一點上,老九確實勝他一籌。
但他不願輕易認輸,因為在他看來,朱松的改革政策正威脅著老朱家的皇權統治。
這與儒家的立場不謀而合,儒家思想之所以從漢朝開始盛行,正是因為它貼合皇權統治,能有效維護皇室的權威。
而朱松的改革,卻與儒家思想大相徑庭,兩者仿佛處于兩個極端。
朱棣用“離經叛道”來形容朱松的改革,認為這並無不妥。
朱元璋听後,心中也有所觸動。
他知道,皇室的掌控力遲早會動搖,大明國祚雖長達五百多年,但最終還是以和平方式交出了名義上的權力。
然而,即便後世明國不再由皇室直接統治,皇室的影響力依然不容小覷,乃至全世界都敬畏著皇室的存在。
時代前行,科技需新,工業待興,舊念當棄!
穿越至未來,朱元璋已悟此理。
目睹後世皇室安逸,明國昌盛,他對改革前景樂觀,認為朱松所憂,皆可化解,後世現代即為明證。
然朱元璋亦知,難以強求他人同念。
畢竟,僅他們十人穿越至此。
“吾知你所慮,但信老朱家子孫,必不負吾!”
“此亦你不及老九之處!”
“老九心懷天下,而你私利過重。”
“你以為老九真在意那皇位?”
“你對九弟,了解尚淺!”
朱元璋沉默片刻,無奈嘆息。
此番言語,令朱棣愕然。
他未曾料到,朱元璋竟在此事上支持老九,評價如此之高!
老爺子莫非瘋了?
不顧威脅皇權之制?
這與自毀長城何異?
他不信老爺子會大公無私至此,舍棄家族利益,只為百姓。
在他心中,據他對朱元璋的了解,老朱家定居首位。
皇室、百姓,而後權貴。
此乃朱元璋心中階層之序。
但朱松改革,竟置百姓于皇室之前!
朱棣視之,不可思議!
“罷了,今日言此,乃為提醒你。
吾知你意,望你收斂念頭,安心為藩王,鎮守漠北,治理有方!”
朱元璋望著朱棣滿臉疑惑的神情,無奈地嘆了口氣。
他深知,此刻向朱棣透露這些,無異于對牛彈琴。
“父皇是決定傳位于老九了嗎?”朱棣忍不住追問。
“你可以這麼想,這也是你大哥的意思。”
“你大哥在這點上比你看得清楚。”
“允�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