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我,曹操長子,開局屠司馬

第481章 心中實則被老九的壯舉所震撼!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坦然笑微 本章︰第481章 心中實則被老九的壯舉所震撼!

    原來王爺並非針對沐王府,而是通過此事警示他人!

    正如朱松所說,漢中府生意龐大,難免遭人嫉妒。

    日後若有不長眼者妄圖生事,也得先掂量掂量自己!

    ……

    應天府內,朱元璋坐在御書房,審閱著朱松送來的計劃書。

    “王琛,速去傳標兒與張前來!”

    閱畢,朱元璋即刻吩咐王琛。

    不久,太子朱標與戶部尚書張便來到御書房。

    “你二人看看這份折子。”

    “這是老九特意送來的。”

    朱元璋將計劃書遞給朱標。

    朱標看罷,表情復雜,隨即遞給張。

    張的反應更為強烈,呼吸急促,全身顫抖。

    “陛下……按漢王之意,欲在應天、廣州、泉州皆設經濟特區!”

    張費了好大力氣才將話說清楚,一臉激動地告知朱元璋。

    “甚好!”

    “對此,你有何見解?”

    朱元璋含笑點頭,心中實則被老九的壯舉所震撼!

    然而,震驚過後,朱元璋更多的是興奮與激動,內心情緒之復雜,並不亞于張。

    “這……”

    張欲言又止,似有顧慮,未即刻回應。

    身為戶部尚書,張深知漢王此計之重!

    僅西北兩府去年的稅收,便足以令他心動!

    若再增數特區……

    但此事重大,改革之舉,文武百官反應難料!

    “父皇,兒臣以為九弟之計可行!”

    此時,朱標率先表態。

    身為太子,他自然明白張所慮,率先表態,也算是給張吃了定心丸。

    更重要的是,朱標深知老爺子心意,料定老爺子已被老九之計所動!

    否則,也不會召他與張一同前來。

    “嗯,朕亦覺可行!”

    “老九之計詳盡至極,各地發展產業亦有所述!”

    朱元璋大笑。

    “陛下,臣亦覺漢王殿下之計可行,但恐有人異議!”

    “尤其是應天府!”

    張已看出,眼前父子二人,已是漢王朱松最堅定的支持者。

    “那便看你張大人明日早朝如何表現了!”

    “不論你用什麼方法,明日早朝,務必提出此事,由你牽頭,太子助你,將眾人之口皆封!”

    朱元璋對張的回應頗為滿意,並道出了召見他的真正意圖。

    “陛下,您這是要將臣這把老骨頭置于炭火之上啊?”張苦笑回應。

    若他領頭,便意味著他將被打上漢王朱松的標簽,日後脫身將難上加難。

    “不樂意?”朱元璋挑眉問道。

    “臣絕無此意!”張連忙否認,“既然陛下有旨,臣定當竭盡全力!”

    張明白此番無法回避,索性點頭應允。

    他深知,一旦在朝會上公開支持漢王朱松的計劃,必將得罪不少人。

    但另一方面,徹底站在朱松一方,對他而言也未必是壞事。

    畢竟,皇上和太子都在同一陣線,這或許是目前大明最穩固的陣營。

    “好!你沒讓朕失望!”朱元璋滿意地點點頭,“另外,老九送來的那批水果種子,也交由你處理。

    按老九所說,桂地適宜水果種植,你們戶部需妥善安排。

    無論朝堂局勢如何,先把事情辦了!”

    張連忙答應,隨即告退。

    “王琛,即刻派人將老九送來的水果樹移植到中去!”朱元璋心情愉悅,又對王琛吩咐道。

    此次朱松不僅送來了種子,還有許多水果。

    為保鮮,部分水果連同樹木土壤一並運來。

    朱元璋首次見到如此多種類的果實,決定將其栽種到,以便隨時享用。

    與此同時,另一些水果已被一箱箱抬了上來。

    “標兒,瞧瞧這些!”

    “葡萄干、柿子餅,都能放很久!”

    “桃子、橘子,都泡在糖水罐里了!”

    “還有楊梅酒,老九說加了不少珍貴藥材,每天喝點兒,對身體好!”

    朱元璋望著滿箱的果干果酒,笑對朱標介紹。

    “也就九弟,能想出這些新奇點子!”

    朱標聞言,亦笑。

    這些東西,對百姓而言,或許能添些生活樂趣,四季嘗鮮。

    但對皇家,卻算不得什麼。

    楊梅泡酒更是常見,朱標不解朱元璋為何如此欣喜。

    “王琛,去把那些熟了的果子摘些,給大臣們都送去!”

    朱元璋忽又想起一事,吩咐道。

    114︰未來發展,需全國之力!

    絲綢之路,自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始,以長安為起點,經西安、甘肅,至西域各國,穿中亞、西亞,達地中海周邊。

    古長安,即今大明西安府,絲綢之路起點,西北戈壁中的璀璨明珠。

    漢中府,無論底蘊還是地理,皆難與西安府比肩。

    其今日之超越,皆因朱松。

    漢中,乃朱松之根基,崛起之關鍵。

    但這不代表西安府不重要,只能模仿漢中。

    朱松欲將漢中打造為西北產業核心,而西安,他將使之成為西北乃至大明最大貿易中心!

    此計劃,他早已籌謀,只待時機。

    待漢中至西安的水泥路成!

    終于,大明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初二,此日到來!

    今日龍抬頭,恰逢漢中府至西安府水泥路全線竣工之時。

    工程耗時良久,主因在于橋梁建造。

    兩地直線距離雖僅兩百余公里,無大江大河阻擋,卻因地勢多山,挑戰重重。

    朱松對此路要求極高,未循常規開山架橋,而是仿後世高速與高鐵之橋梁設計,于山地間架起平直大道。

    此舉不僅大幅縮短工期,減免開山之繁,更節約地面土地資源。

    此路亦是朱松之嘗試,欲探橋梁路段成本與成效,為未來基建累積經驗。

    華夏後世被譽為基建狂魔,朱松得以前人之鑒,自感便利。

    鋼筋混凝土于他非難事,難題在于專業設備如攪拌機、架橋機等,即便重金購得,亦乏人操作。

    故他仿後世建國之初,倚重人工與簡易機械。

    效率雖不及後世,但兩地距離適中,山地不多,得以速成。

    路成,朱松更堅西安府為區域貿易中轉中心之念。

    漢中近期風頭過盛,朱松擬轉移眾人視線,將產業重心移向西安,或直接從西安起步發展。

    畢竟,西安府之底蘊,非漢中可比。

    此刻,西安府已歸屬漢王朱松管轄,他毫無後顧之憂,視其為又一漢中府來運作。

    朱松聞漢中至西安的水泥路竣工,遂問袁管家︰“貨運車輛籌備得如何?”

    袁管家速回︰“殿下,橡膠廠已備妥,共制出五百余輛貨運車廂。”

    朱松點頭︰“按計劃,將所有外銷貨運倉庫遷至西安。

    同時,西安的鹽、茶、陶瓷及蜂窩煤廠皆可開工。”

    袁管家笑答︰“幾日即可完成。

    西安廠房已就緒,只待材料與工人。

    當地百姓亦翹首以盼。”

    朱松神色凝重︰“再有流民、災民,盡量安置于西安。

    漢中人口近兩百萬,已達飽和,無法再增。

    此事你需上心,妥善安排。”

    人口雖為城市發展的關鍵,但亦須適度。

    北方乃至荊襄、蜀地之人皆欲遷漢中,足見漢中百姓生活之優越。

    然朱松不能一味吸納,兩百萬乃漢中極限。

    人口過剩,資源分配將失衡。

    簡而言之,漢中資源僅供兩百萬人。

    若欲增人,須待轉型發展,而這需要時間。

    將鹽、茶、陶瓷及蜂窩煤等廠的重心移往西安,並不意味著漢中原有的產業將被廢棄,而是要推動它們邁向更深層次的轉型與升級。

    朱松意在使漢中的所有產業實現高端與精細化的蛻變,摒棄過往單純追求數量規模的模式,轉而尋求品質上的飛躍,走高端精細化的發展道路。

    至于大規模生產任務,則全面轉移至西安承擔。

    此舉旨在促進西安民眾的就業,並帶動當地經濟飛速發展。

    從地理位置考量,西安更為優越,交通便捷,可用土地亦遠超漢中。

    此外,橡膠廠及朱松的某些核心部分仍需留在漢中。

    目前橡膠產量有限,主要來自朝廷在瓊州新植的橡膠樹,預計洪武三十年方能收割。

    因此,橡膠的大規模生產推廣尚需時日。

    現有的橡膠供應,漢中橡膠廠已能完全消化,且僅能進行小規模生產,數量有限。

    同時,西安將興建眾多水泥廠與煉鋼廠,以滿足朱松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

    漢中地域狹小,難以施展。

    若大明全國修建水泥路,僅憑漢中的水泥產量,遠遠不足。

    這正是朱松決定轉移部分產業至西安進行大規模生產的原因,便于將物資輸送至大明各地。

    ……

    應天府。

    早朝上,張依計行事,向文武百官宣布了漢王關于在江南、東南及兩廣設立經濟特區的提議。

    朝堂上下,一片嘩然。

    眾人雖早有預料,卻未料到此日來得如此迅速。

    那些保守的文官,頓時亂了陣腳。

    “陛下,微臣贊同,漢王朱松的提議確實可行,西北地區過去一年的進步,眾人皆已見證。”

    太子朱標即刻在張之後,未待其他大臣有異議,便表明了自己的立場。

    此舉如投石入水,漣漪四起,令諸多欲勸阻的大臣啞口無言。

    諸如黃子澄、齊泰、劉三吾等,皆是儒家之典範,且為太子一派。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三國︰我,曹操長子,開局屠司馬》,方便以後閱讀三國︰我,曹操長子,開局屠司馬第481章 心中實則被老九的壯舉所震撼!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三國︰我,曹操長子,開局屠司馬第481章 心中實則被老九的壯舉所震撼!並對三國︰我,曹操長子,開局屠司馬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