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便是人性的真實寫照,殘酷無情。
因此,朱元璋對朱權期望不高,只求他不與老四同流合污,不站在老九的對立面,便已足夠。
反之,若朱權能與老九攜手,朱元璋反倒會感到寬慰,因他深知老九的品性,定不會誤導朱權。
“你先去歇息吧,為父與你大哥尚有事相商。”朱元璋囑咐朱權後,如此吩咐。
“兒臣告退。”朱權恭敬回應,隨即退出。
“父皇,十七弟如此親近老九,您該放心讓他就藩了吧?”朱標含笑問道。
“嗯,確實放心不少。”
“只因大寧與北平近在咫尺,老四那小子讓人難以安心。”朱元璋微微點頭。
朱標明白朱元璋的擔憂,老爺子夢中曾見老四作亂時,還脅迫老十七同流合污。
唉,老四真是讓人操心。
但老爺子也透露,最終老九會勝出,且善待藩王兄弟,包括老四也被放回北平,這讓朱標稍感寬心。
“標兒,昨晚為父夢見老九家二子朱匣籂降生了。”朱元璋待左右退下,對朱標說道。
“什麼?”朱標一臉愕然。
老九家怎有個二子名朱匣籂?
老九現今不就一子,曰朱匣秋嗎?
這朱匣籂從何而來?
“乃老神仙推演之未來,朱匣籂實為老九與徐家三女的首子!”朱元璋見朱標驚訝,遂解釋。
“原來如此!”
“那父皇夢中見朱匣籂何事?”朱標恍悟,急問。
實則,提朱匣籂,必涉及其兄朱匣秋。
朱元璋將二人之事並述于朱標。
“標兒,朱匣秋與你甚似!其臨終前,薦老九立次子朱匣籂為皇太子,胸襟何其廣,眼光何其遠?”
言及朱匣秋欲傳位于朱匣籂,朱標苦笑。
他自能理解朱匣籂之意,雖己亦有兩子,然需擇最合適者!
若親子更適,豈有不選之理?
但若親子不適,硬選之,或反害之!
朱元璋贊朱匣秋,亦贊朱標。
只是這一切皆基于他與朱匣秋皆早逝之假設!
這讓朱元璋與朱標心中皆泛苦澀。
“雖如此,但父皇不是說,朱匣籂為藩王時,多養尊處優、無所事事嗎?”
“他如此模樣,豈適合為大明太子?”
朱標心定,亦提出疑問。
朱元璋言朱匣籂為漢王時,對封地之事基本不問,屢遭官員彈劾不作為!
此與老九大相徑庭!
老九反之,做得過多,亦遭彈劾!
“初時,吾亦如此想!”
“你不知朱匣籂為漢王時,曾出使西域六國,老九派之!”
“你猜他做了何事?”
朱元璋听後,不禁輕笑,隨即述說了朱匣籂率五十六名隨從直抵西域六國,並在該國君主及百官面前炫耀武藝之事。
朱標聞言驚愕不已!
朱匣籂莫非瘋了?
僅憑五十余人,竟敢深入異國,還在人家君主面前亮刀?!
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他在征服西域六國的過程中,未施詭計,而是光明正大,手持利刃,口中還高呼“以德服人”!
天哪!
他朱匣籂手中的大刀難道就叫“以德”?
更令人震驚的是,這般“以德服人”之舉,竟真的奏效了!
僅憑五十余人,以這種方式橫掃六國,短短三月,便令六國臣服于大明!
這簡直是匪夷所思!
“後來朱匣秋得知此事,也曾詢問過他,你可知道他如何回答?”
“他說,他手中的刀確實名叫‘以德’,所以‘以德服人’並無不妥!”
朱元璋話音未落,朱標尚沉浸在震驚之中,他又補充道。
朱標無言以對。
竟被他猜中了?
這也太荒謬了吧?
刀名“以德”,誰會相信?
“後來,朱匣籂在大哥朱匣秋去世後,繼任皇太子,也開始監國。”
“你猜他怎麼做?”
朱元璋接著講述了朱匣籂監國時排除異己,幾乎將朝堂來個大換血的事情。
朱標在一旁听得嘴角不停抽搐!
治國怎能如此?
掌權者閉目塞听,不順眼者一律清除!
輕則免職,重則喪命!
滿朝文武皆成了俯首听命的順民?
朱匣籂這是要翻天啊!
所幸後來老九及時出現,開始教導朱匣籂治國之道,總算將這個偏離正軌的年輕人拉回了正道!
朱匣籂終究未能坐上皇位,便已先行離世,令老九再次經歷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悲痛。
言及此事,朱元璋與朱標父子倆長久地沉默著。
朱匣秋與朱匣籂的命運,與朱標何其相似,一生監國,卻始終與皇位無緣,何其諷刺。
“時候不早了,你且回去歇息吧。”朱元璋終是開口,對朱標說道,“我這邊還需處理奏折。”
今日帶兄弟二人出宮,御書房內尚有諸多奏折未批。
“兒臣告退。”朱標應聲離去,朱元璋則繼續忙碌。
此後一段時間,他恐難以再進行模擬推演,國運值已盡,需從頭積攢。
而他最為好奇的,乃是老九之子朱匣燁的命運。
只是,2890點的國運值,需一月方能積滿。
至于推演老九的一生,所需國運值更多,短時間內已無望。
若想不思此等事,唯有投身于他務。
忙碌國事,亦是不錯的選擇。
……
漢中府內,城區建設如火如荼。
只要漢中持續高速發展,基礎建設便不會停歇。
一切均朝著最佳方向發展,朱松對此頗為滿意。
此刻,他正與耿青等人在漢中城中心一塊規劃好的空地上視察。
按朱松之意,此處將建一座大型綜合商業樓,類似後世的cbd或大型購物中心。
漢中作為試點,而這商業中心亦將為漢中府的先行之例。
雖全民通電尚難實現,但為此商業中心供電,朱松自信能夠做到。
待這片商業中心竣工,朱松便能衡量出漢中城在當代的商業潛力。
賺錢之事,非一人之力可為。
朱松深知,資源不可獨攬,自己受益時亦需惠及他人。
否則,何以聚人心?
因此,商業中心建成後,朱松除保留部分鋪面樓層自用外,其余大部分將售予富紳巨賈。
此理淺顯,商人得利,錢袋飽滿,商稅增多,國庫亦隨之充盈。
國家經濟欲騰飛,必自農轉商。
昔日小農經濟,束縛重重,阻礙大明之發展。
而今漢中,生機勃勃,發展迅猛。
凡矚目漢中者,無不驚嘆其速度。
漢中經濟崛起,百姓安居樂業,他地百姓、商賈、官府豈能不心生艷羨?
推行新政之要,在于民心。
無論百姓、官員,乃至反對者,皆務實也。
示以成果,反對者亦會轉態支持。
此乃現實,皆因利益所驅。
眾人見利,何反之有?
反之,此時阻人財路者,必遭眾怒。
試點之利在此。
朱松仿後世偉人之道,先富經濟特區,再富百姓,總結經驗,逐步帶動他地共富。
此乃新政推行之正道。
僅憑熱情,貿然全國推行,百姓不反已屬萬幸!
漢中府日益繁榮,令其他藩王艷羨不已,尤以蜀王、湘王、晉王與朱松合作為甚,多地亦紛紛效仿。
楚王于荊襄,燕王于北平,周王于開封,皆試圖模仿朱松,欲復制漢中府的發展模式。
襄陽、北平、成都、應天、西安、太原等地亦廢除宵禁,此趨勢將愈演愈烈。
年關將至,朱松返府後仍忙碌不已。
徐妙錦步入書房,見朱松伏案疾書,好奇詢問︰“殿下,您在撰寫何物?”
朱松頭也不抬,答︰“關于建議朝廷廢除黃冊制度,允許百姓自由遷徙的奏章。”
“自由遷徙?”徐妙錦驚訝,“黃冊制度乃陛下親定,此奏若上呈,恐遭百官彈劾。”
朱松擱筆,正視徐妙錦︰“大明欲發展市場經濟與工商業,必先打破地域壁壘,實現真正融合。
觀漢中府今日之盛,自由遷徙之功也。
漢中府何以飛速發展?其根本何在?”
徐妙錦思索片刻,恍悟︰“需有人!”
朱松點頭︰“正是!人為本,發展之源,社會安定之基。
若將人束縛一地,雖一時便于朝廷治理,卻會阻滯國家發展。”
“漢中府作為試點的價值便在于此!”
“現今,西北之地,含西安在內的所有城鎮州府,凡本王所轄之處,百姓出行已基本自由!”
“其益處,眾人皆有目共睹!”
朱松含笑頷首。
新納的漢王妃聰慧過人,令他極為滿意,許多事務一點即透,無需多言。
分割線
朱松心道︰這天下與皇位,遲早歸于我手。
他筆下這份建議,並非即刻要求朝廷在大明全境推行百姓自由遷徙,而是需循序漸進。
操之過急,恐適得其反。
其計劃仿後世之法,除西北封地外,擬以江南應天府、南之廣州、西南泉州港為中心,各選重鎮設經濟區,先行試點改革。
朱松欲驗證,憑己之力,能否再創如後世長三角、珠三角般經濟圈。
他深信,天下與皇位終將屬他。
只要大明依其規劃前行,眾人皆將受益,支持者必眾。
獲取民心,乃成事之基。
如何最快累積民心,使之成為全國所向?
唯有令大明整體受益,經濟飛速增長,此為上策。
官員百姓,心中自有衡量。
朱標本為皇位繼承人,但朱松深知,他能做的僅是讓其多存活些時日。
朱標一旦逝去,新儲君之選,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