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如果此人並無主公,這一情況便不再成立。
而無主公的狀態,通常指在野武將或失去原主的情況。
起初,人們僅關注前者,從未想過後者可能成為現實。
畢竟誰能想象一位人主同時具備超凡武力呢?可如今,這已是鐵一般的事實。
林楓便是這樣一位特殊的存在。
田豐本欲反駁,認為人主不可能具備如此驚人的武力。
但當他讀到【金榜評價】中“再世霸王,力拔山兮氣蓋世”
的描述後,立刻意識到自己的想法過于淺薄。
這樣的天賦與實力確實罕見,田豐自然不會繼續爭辯。
隨後,田豐與沮授一同向袁紹行禮,並坦誠道︰“主公,金榜榜首的成就雖令人震驚,但這確實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袁紹听聞此言,也從最初的懷疑中清醒過來,疑惑地問道︰“元皓、公與,為何會如此?”
田豐將沮授的話復述給袁紹,試圖解釋這一異常現象。
袁紹听完田豐的話後,陷入了沉思。
他並非愚鈍之人,作為東漢末年的頂尖諸侯,他的智慧毋庸置疑。
即便是被稱為“廢柴”
的袁術,也展現出了清晰的思維能力。
袁紹在初期甚至被視為英明果斷的領袖,自然不會例外。
經過田豐的解釋,袁紹終于意識到自己之前的判斷出現了偏差。
金榜首位的西涼王雖非戰場上的智將,但絕非魯莽之輩。
他不僅是杰出的領導者,更是一位統領眾多將士的諸侯。
這一認知讓袁紹倍感壓力。
西涼王不僅擁有廣袤的土地、龐大的人口和強大的軍隊,其麾下的將領也在榜單中佔據主導地位。
而西涼王本人更是榮登榜首,這無疑給袁紹帶來了巨大威脅。
察覺到主公的不安,沮授上前安慰。
他堅定地表示,即便西涼王實力超群,也不意味著他能輕易統一全國。
歷史證明,成就霸業需要的不僅僅是武力,還有戰略與政治智慧。
沮授的話讓袁紹稍感寬慰,他開始重新審視局勢,並認識到當前的情況並非全然絕望。
近日,金榜曝光引發了熱議。
其中,西涼王的武力值被揭露,竟已達到四百年前西楚霸王項羽的高度,這一消息令人震驚。
同時,金榜上還出現了【當世戰神】薛禮、【在世人屠】徐曉、金榜第七的王彥章以及金榜第六的宇文成都等眾多強者。
金榜的曝光無疑為眾人提供了重要信息,讓大家對這些頂尖高手有了更深的認識。
尤其是對西涼王的實力了解,使未來與其交鋒時能夠更加從容應對,避免因信息不足而陷入被動。
袁紹在听聞沮授的分析後,冷靜下來並開始思考。
他認為,西涼王即便實力強大,也不過是重現項羽的輝煌。
而他作為四世三公之子,起點遠超漢高祖劉邦,擁有更多的資源與支持。
因此,他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戰勝西涼王。
錢糧軍械充足,仿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在眾多資源的支持下,加之自身吸引人才的能力極強,袁紹認為自己的處境遠勝于當年的漢高祖。
至于西涼王林楓,在袁紹眼中,甚至不及四百年前的西楚霸王項羽。
即便金榜已公開了西涼王的地盤、人口及兵力數量,以及佔據大部分江山的【華夏大地個人戰力榜】顯示,西涼王的勢力似乎遠超四百年前的項羽。
然而,袁紹依然因項羽那些無人能敵的戰績,認定西涼王遜色于他。
在袁紹看來,盡管西涼王身為天下武力之首,但他並無顯赫戰績。
金榜也表明,自西涼王于玉門關起兵以來,從未親臨戰場。
換句話說,他毫無戰功可言。
這樣的人位列榜首,在袁紹看來缺乏說服力。
若非忌憚金榜的權威,袁紹早就會提出質疑。
即便如此,他仍堅持認為西涼王無法與項羽相比,畢竟項羽的威名是靠一場接一場的勝利贏得的。
例如巨鹿之戰中三萬人大破二十萬秦軍,彭城之戰中三萬人擊敗五十六萬聯軍,這些堪稱奇跡般的戰役,皆由項羽指揮所成。
正是憑借這些驚世駭俗的戰績,項羽被譽為“華夏歷史武力第一人”
,並獲得“羽之神勇,千古無二”
的美譽。
但西涼王並非如此。
他的領地擴張完全依賴手下將領,西涼軍的每一場戰斗均由其部將率領完成。
盡管洛陽之戰和虎牢關之戰由西涼王親自指揮,但外界皆心知肚明,這兩場戰斗不過是形式上的走個過場罷了。
袁紹認為西涼王的行為十分愚蠢,面對敵人時毫無正面交鋒,卻調動了四十萬大軍,這在他眼里毫無意義。
即便後來得知西涼王的實力不容小覷,袁紹依然覺得這樣的舉動太過夸張,仿佛是在炫耀實力或膽怯的表現。
在他心中,這些所謂的勝利不過是僥幸得來,甚至懷疑岳飛的戰績是否真的如傳聞般輝煌。
在袁紹看來,真正的英雄應當如西楚霸王項羽一般,能夠以少勝多,展現出非凡的軍事才能。
而岳飛雖有戰功,但在兵力懸殊的情況下取勝,並不能與項羽的豐功偉績相提並論。
然而,袁紹並不了解韓信曾提到的道理︰每個人的能力都有極限,有人天生適合統帥千軍。
有些人僅能指揮一萬人,而另一些人則可以統領十萬。
韓信卻是“越多越好”
的類型,兵馬越多越能展現他的實力。
這說明能有效指揮數十萬大軍作戰的主帥本身就很不簡單。
並非兵馬越多就一定更強,比如袁紹的七十萬大軍在官渡之戰中慘敗于曹操的二十萬;曹操的八十三萬大軍也被孫劉五萬聯軍打得潰不成軍。
反觀岳飛,他能自如掌控幾十萬岳家軍,所向披靡。
項羽同樣憑借少勝多的表現證明了他的統帥才能,但袁紹單純以兵力多少來評判兩者的優劣顯然過于片面。
考慮到袁紹當時意在激勵自己,夸大西涼王的弱點也便可以理解。
思索片刻後,袁紹贊同道︰“您說得很有道理!這西涼王不過是個新的霸王罷了,金榜都稱他是‘再世霸王’,既然當年霸王都落敗收場,這西涼王也難逃此命運。
金榜是在警示我們,西涼王注定要滅亡。
既然高祖出身低微尚能擊敗霸王一統天下,我又何必懼怕?”
袁紹自信滿滿地表示,作為四世三公之後,他的出身遠勝劉邦。
他堅信自己能超越西涼王的成就,甚至預言西涼王最終難逃悲劇命運。
沮授對此深信不疑,認為只要袁紹不放棄,他們便不會失敗。
沮授提議盡快聯合其他諸侯共同對付西涼王,認為只有除掉西涼王,袁紹才能真正掌握統一天下的機會。
田豐和其他文武官員一致贊同這一策略。
袁紹立刻決定行動,並要求立即聯絡曹操、自己的弟弟、陶謙和劉表等人。
然而,田豐突然提出疑問,為何不邀請孫堅加入聯盟,提到當年討伐董卓時孫堅的表現。
此言引發袁紹強烈不滿。
袁紹听後臉色驟變,心中暗罵田豐糊涂。
他知道孫堅的勇猛,在討伐董卓時已有所見識。
若非袁術關鍵時刻斷糧,或許早已攻克汜水關,也不至于讓華雄耀武揚威。
袁紹對孫堅的怨恨源于金榜排名。
每次榜單上,他總排在孫堅之下,差距卻不大,這讓他深感屈辱。
在他心中,西涼王雖實力強勁,但位居自己之上尚可理解,而區區長沙太守竟屢次超越自己,實在難以接受。
因此,當袁紹召集諸侯時,有意排除孫堅。
然而田豐卻直言提及此事,無疑觸怒了袁紹。
這不僅是對他的挑釁,更是對整個聯盟策略的破壞。
袁紹怒從中來,目光如炬,盯著田豐,顯然動了殺機。
袁紹一向愛面子,卻被田豐當眾頂撞,丟了顏面,心中十分惱怒。
若非田豐是他手下難得的賢才,恐怕早已發作。
此時郭圖因金榜事件被袁紹冷落,正打算離開,未能煽風點火。
其他謀士也無人敢多言,袁紹雖對田豐不滿,但並未急于懲罰。
沮授見狀,急忙出面調解。
他指出孫家位于揚州,未必會與西涼王聯手,即便聯合,冀州、兗州、豫州和荊州的利益更應優先考慮,揚州距離較遠,無需過多關注。
此番言論緩和了氣氛,也讓田豐意識到自己的冒失。
揚州與西涼王的地盤之間隔著整個荊州,距離遙遠。
即便孫堅參戰,他也無法觸及西涼王的核心領地。
這樣的結果對孫堅毫無益處,他不會輕易參與。
若因戰果分配問題產生爭端,這對諸侯聯盟而言同樣不利。
因此,無需孫堅加入,他的數萬兵馬對聯盟影響有限。
主公未提名孫堅正是基于此考慮。
田豐對此心存疑惑,他覺得徐州牧陶謙的地理位置與孫堅類似,為何陶謙被邀請而孫堅卻未被提名?但沮授示意他不要開口,作為智者,田豐明白其中深意。
袁紹見沮授替他解圍,頗為滿意。
能有這樣的謀士為自己謀劃,實在令人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