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信息讓呂布倍感震撼,因為他曾以為裴元慶已是力量極限。
如今,他下定決心,將來也要達到這樣的境界。
呂布深知李元霸的力量遠超裴元慶。
無論從兵器大小還是實戰表現來看,李元霸的力量優勢都非常明顯,甚至超出數倍。
四象之力已達五萬斤,這意味著李元霸的力量是裴元慶的五倍。
想到這里,呂布震驚不已,意識到自己能勉強接下李元霸的三錘已是不可思議的壯舉。
當初他一直為此感到恥辱,但如今明白這反而是值得驕傲的成績。
呂布自身的力量僅數千斤,與裴元慶和李元霸相比差距巨大。
再看李元霸的【金榜評價】——【恨天無把,恨地無環】,八個字讓呂布自愧不如,感嘆自己的豪言在李元霸面前不值一提。
李元霸的【金榜評價】確實很有氣勢,特別是那句【一人屠百萬兵】。
但呂布認為這只是夸張的說法。
即使親眼見過李元霸獨自擊潰一萬多名涼州兵,呂布依然覺得一個人對抗百萬大軍是不可能的。
畢竟百萬大軍與一萬人的差距太大,根本無法想象。
盡管如此,呂布並不否認李元霸的強大。
單槍匹馬擊殺上萬人已經堪稱無敵,無需多言。
呂布自己估算過,就算全力以赴,也只能對付幾千敵人。
超過這個數量,體力就會跟不上,最終不得不撤退。
接著,呂布查看了李元霸的歷史戰績。
當他得知李元霸僅用兩錘擊敗楊再興、三錘戰勝高寵時,忍不住冷笑,對高寵的表現尤其不屑。
他認為高寵在切磋中僅能抵擋幾錘,實戰中恐怕連兩錘都撐不住。
想到這些,呂布更加憤怒,抱怨高寵的戰績遠不如自己,自己在戰場上硬接了李元霸三錘才落敗,而高寵在未認真的情況下就已敗北,實在難以與自己相比。
金榜第五名的武將資質平平,為何能有此地位?這引發了呂布的強烈不滿。
魏續和王允目睹呂布情緒激動,嚇得急忙後退,生怕受到波及。
另一邊,董卓在 塢看到金榜上李元霸的名字時大驚失色。
作為李元霸的手下敗將,董卓深知其武力之強,曾因此損失慘重。
這份榜單無疑再次提醒了他的失敗經歷,讓他難以置信。
董卓對李元霸既畏懼又怨恨。
他害怕李元霸如魔神般的強大力量,更痛惜自己因他而遭受的巨大損失,連面子也在李元霸的雙錘下蕩然無存。
然而,董卓從未想過報復,因為他深知李元霸背後的勢力——西涼王的支持。
僅憑李元霸在函谷關以一人之力擊潰自己一萬多人的軍隊,就足以讓他不敢輕舉妄動。
更何況,在享受長安的安逸生活面前,爭霸天下已不再是董卓的目標。
自從兩年前遷都長安後,他就失去了斗志。
面對西涼王的強大實力和麾下精銳部隊,董卓感到絕望,自知難以抗衡。
他本非堅韌之人,遠不如曹操或劉備那樣的英雄豪杰。
因此,當他意識到雙方差距不可逾越時,便選擇了放棄。
從建造 塢起,董卓便陷入頹廢狀態,即便李儒多次勸誡也無濟于事。
如今,他不僅自身如同廢人,連同麾下的涼州兵也失去了昔日的戰斗力。
這也是王允敢于唆使呂布謀反的原因之一,因為此時的涼州兵早已不是當年那支所向披靡的勁旅,而董卓也不再是震懾朝野的那個威嚴人物了。
涼州兵平日里只會欺壓百姓,面對真正的強敵時卻不堪一擊。
董卓如今已如行尸走肉,王允認為只需等待時機,便可輕松除掉這個禍害。
與此同時,遠在 塢享受安逸生活的董卓並不知道,長安相國府的實權早已落入李儒手中。
自從董卓兩年多前開始懈怠政事,便將所有事務交由親信兼女婿李儒打理。
李儒勤勉盡責,即使心生不滿也從未松懈,憑借他的努力,關中才得以保持穩定。
盡管事務繁忙,李儒仍抽出時間查閱了最新的金榜。
這份榜單反映了各地諸侯的實力情況,對他的工作至關重要。
當得知呂布僅位列第九時,李儒感到難以置信。
他認為除了西涼王麾下的幾位猛將外,無人能超越呂布。
但看到裴元慶、王彥章、宇文成都等人也登上榜單後,李儒不得不承認他們的實力確實不容小覷。
李儒由衷贊嘆西涼王的雄才大略,感慨天下豪杰紛紛歸附,不禁對自家主公感到深深的失望。
在他心中,自家主公根本無法與西涼王相提並論,甚至與其相比都顯得格格不入。
盡管這種想法對主公有所冒犯,但李儒深知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面對如此卓越的雄主,李儒感到無比悲哀。
畢竟,與這樣的絕世英才同處一個時代,自己的主公難免淪為墊腳石。
早在兩年前,李儒便深信西涼王終將一統天下。
作為寒門出身的謀士,李儒一向對世家勢力心存芥蒂。
他提出的誅殺洛陽袁氏的建議,便是出于對世家的深仇大恨。
此舉不僅讓四世三公的袁家覆滅,也讓世人見識到了李儒的決絕與狠辣。
然而,當李儒得知高寵和徐曉分列金榜第五和第四時,卻並未表現出過多驚訝。
在他看來,這些人物本就有資格超越呂布,位列強者之林。
李儒在看到金榜第三名時,反應與董卓如出一轍。
他的瞳孔緊縮,臉白如紙,冷汗直冒,全身仿佛被抽走了溫度,連身體都在不由自主地顫抖。
這一切的震撼源自金榜第三的名字。
當這個名字映入眼簾,李儒幾乎難以置信。
函谷關之戰中,那個病弱少年單槍匹馬,憑借雙錘威震敵軍,數萬大軍竟被其震懾得寸步難行。
他輕而易舉地斬殺了一萬多人,身後堆積如山的尸體令人膽寒。
然而,更可怕的是,少年在完成這一切後依舊是一副輕松自在的模樣。
這段記憶在李儒腦海中揮之不去,每每想起便讓他雙腿發軟。
從那時起,他深刻意識到,在絕對的力量面前,所有計謀都顯得蒼白無力。
作為謀士,李儒一向推崇“謀定而後動”
。
在他眼中,靠智謀獲勝才是正道,僅憑武力只能逞一時之快,無法長久。
然而,函谷關的經歷徹底顛覆了他的認知。
他認識到,世間確實存在可以“以力破萬法”
的人。
而這份榜單上的評價無疑印證了這一點︰【四象不過之力】、【力不過霸】、【恨天無把、恨地無環】、【絕世凶人,殺戮機器】、【一人可屠百萬兵】。
這些描述不僅驗證了少年的實力,也讓李儒對他的排名深感驚訝。
我一定要去!
竟然能排到第三名,這已經很厲害了,但前兩名到底是什麼樣的存在啊?尤其是排名第一的人,簡直不可思議。
李儒和其他人一樣知道李存孝,也目睹過李存孝與李元霸的巔峰對決。
在他心里,李元霸已經是第三,那李存孝必然位列第二。
可即便如此,他的內心依然充滿恐懼。
天底下竟還有人能超越李存孝和李元霸,成為第一?這種人豈非超凡脫俗?
在李儒眼中,李存孝和李元霸已非尋常之人,而排名其上的第一名,更是無法以常理度量。
“這世間竟有這般人物……實在令人膽寒!”
最終,李儒不得不承認,這個世界遠比他想象得復雜。
……
徐州,瑯琊郡。
宇文成都和王彥章對李元霸上榜並不意外。
盡管他們從未見過李元霸,但李元霸的威名早已傳遍西涼軍,甚至整個天下無人不知。
無論是否認可李元霸在西涼軍中與李存孝齊名的地位,他的實力毋庸置疑。
至少在宇文成都和王彥章心中,李元霸已是西涼軍無可爭議的頂級猛將之一。
李元霸的實力毋庸置疑,無論是在西涼軍內還是其他勢力中,他的威名早已深入人心。
宇文成都和王彥章親眼見證了他在戰場上的英姿,盡管心中仍有不服,卻不得不承認李元霸的強大。
從西涼到徐州的旅途,他們親身體會到了李元霸的英勇無敵。
即使宇文成都嘴上說著要挑戰李元霸,以證明自己的實力,但實際上,這種“挑戰”
已然表明了他的底氣不足。
真正強大的人之間對決,才稱得上挑戰,而非強者與弱者的較量。
宇文成都內心的驕傲讓他難以開口承認,但行動已說明了一切。
相比之下,王彥章則更加坦然地接受了這個事實。
當金榜公布時,李元霸雖位列第三,卻並未讓他們感到驚訝。
他們在意的並非李元霸是否上榜,而是他的排名為何未能位居前列。
在他們看來,李元霸的實力理應更高,唯一能與其並駕齊驅的只有李存孝。
然而,現實卻是李元霸屈居第三,這讓兩人倍感意外。
宇文成都和王彥章得知天下竟還有人能與李存孝、李元霸齊名,不禁感到難以置信。
他們將目光轉向金榜中關于李元霸的記錄,試圖通過數據了解這位強者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