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英雄改變歷史?等等,我先逝逝

第187章 《九議》其七其八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久緩 本章︰第187章 《九議》其七其八

    其七

    正取之計既定,而後當謀富國強兵之策。欲強兵者,當修戎器,整軍實,嚴軍政,習騎射,造海艦,此皆強兵之要務也。然其關鍵在于行事隱秘,循序漸進,令敵難以察覺。昔秦之崛起,商鞅變法,獎勵耕戰,對內整軍經武,對外示以柔弱,數年之間,秦國兵強馬壯,一統之國力基礎已成,諸侯皆驚,此乃行事以陰、行之以漸之效也。

    至于富國之術,今百姓之力已盡,官府之利亦竭,若循常道,國難致富。兵需富國而後舉,若待國富而後興兵,則恐終吾世而兵不得舉。

    然某有富國之策,不在于聚斂,而在于惜費。若能于可省之處省之,則國自富矣。

    何以言之?自朝廷規恢遠略以來,今已數年,其間施為,耗費甚巨。築城于和(歷陽,北齊和南梁議和後為和城)、廬、揚、楚之地,修堰蓄水,招募兵勇,于建康、京口、江陰設寨,又有驛站遣使附屬朝貢往來之花費,發運本錢,以及其他各類事務、恩澤賞賜,難以盡數,總計已逾萬余緡。

    又有祭祀之費,此亦需大量錢財。此等費用,祭祀之費乃祖宗成法,或不得已而為之;然其他諸多開支,本可斟酌,卻為恢復之計而耗費,然于恢復之功,實無顯著助益。耗費巨資而未得萬一之功,此費實乃可惜!

    若能確定恢復之規模,斷以三年興兵。未戰之年,將此等費用積聚;當戰之年,祭祀之禮可適當推遲。如此,可得數千緡。今國庫之儲又數千緡,設若合五千緡以一戰,豈不綽綽有余!

    其次,當寬民力。可讓百姓休養生息之處,便令其休息;可給予百姓之利,便予以方便之利。

    蓋恢復大業,非一戰可勝,恐需曠日持久。曠日持久之戰,費用巨大,緊急之時必取之于民。百姓能供吾所需,財盡而無怨,怨甚而不變,皆因平日朝廷撫養甚厚。

    古之賢君,外能克敵制勝,內能厚待百姓,本末先後,皆應如此。不然,事未竟而財已竭,財已竭則民已不堪其苦,即便初有成功,亦難以為繼。

    昔漢高祖劉邦,入關之後,與民約法三章,減輕賦稅,深得民心,而後方能與項羽逐鹿天下,成就帝業;三國之時,諸葛亮治蜀,輕徭薄賦,發展民生,使蜀地百姓安居樂業,方能屢次北伐,以弱抗強。此皆厚待百姓之例。

    今世之弊病,在于將深根固本之策視為迂闊不急之論,將行事草率之人稱為治事可用之才。

    國用空虛,民力衰竭,欲強其力而元氣先弱,猶如人未病而服烏喙,及其真病,卻無藥可醫,縱有扁鵲、倉公在世,亦只能望而卻步。

    如今大宋欲圖恢復,當以史為鑒,重視富國強兵之策,不可因一時之便利而忽視長遠之計。

    其八

    方今朝堂熱議,皆言若欲進取中原,必先遷都。然某以為,遷都之事,有不得已而必遷者,有既遷而又當遷者,亦有不可得而遷者,此中關節,不可不察。

    今大宋以建康為都,雖坐擁長江天險,然此地距中原甚遠,號令難達。昔漢高祖初定天下,本欲都洛陽,婁敬進言“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眾可具也。” 張良亦諫,高祖遂定都關中,憑借山川形勝,成就漢室四百年基業。

    若大宋不遷都,難以彰顯北伐中原之決心,中原豪杰必觀望不前,民心思變之勢遲緩,我軍將士亦難懷必死之志。如坐待疆土歸附,恰似倒行而求前進,此乃不得已而必遷之由也。

    且觀戰國時,秦據函谷關之險,六國合縱攻之而不能入;蜀有劍閣之固,鐘會十萬大軍亦難輕取,足見地理形勝對國勢之重要。朝廷若欲振作士氣、凝聚人心,遷都勢在必行,可考慮先設陪都壽春,此地緊鄰淮河,進可作為北伐橋頭堡,退可憑淮河天險固守,戰略意義重大。

    然所謂北伐,是僅作虛名以彰聲勢,還是果真志在天下?若僅為虛名,即便遷都亦徒耗國力,于恢復大業無益;若志在天下,定陪都壽春亦非長遠之計。

    昔劉秀定都洛陽後,親率大軍征伐四方,終復漢室。若君主欲破除天下庸常之論,成就恢復中原之壯舉,握有必勝之權柄卻不身臨艱難、決斷大事,天下人必不信其志,甚至阻礙北伐之事。此前朝廷耗費百萬修築揚州、廬州城池,效用寥寥,猶如腐舊布帛染紫,雖價增十倍,本質未改。若日後軍情緊急,以兩淮為根基,敕令廬州、揚州為車駕巡幸之地,在此決斷三軍勝負,此前修築城池之舉方能成為恢復大計的關鍵一步,此乃既遷而又當遷之理。昔周武王孟津觀兵,先示天下以威,待時機成熟一舉克商,大宋亦應如此,定陪都後積極籌備,靜待最佳北伐時機。

    當天下太平之時,朝中士大夫各抒己見“主上以孝治天下,遷都則難以朝夕侍奉長輩”;“國用空虛,民力困乏,遷都之時,千乘萬騎、百官府衙隨行,耗費巨大,難以供給”。若士大夫以此論相爭,君主亦難以反駁,此為不可得而遷之困局。殷商盤庚遷都,臣民皆怨,然盤庚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反復誥諭,終成遷都大業,穩固國本。今大宋若欲加陪都壽春,亦需君主如盤庚般,以堅定決心、雄辯才略說服群臣,破除阻礙。但當下國勢未穩,貿然遷都,易引發朝局動蕩,故需謹慎權衡。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兩國對峙,示敵以弱尚恐被其輕視,示敵以怯尚恐被其欺侮,若貿然增加都城展示強大,敵必生疑懼,北伐之事將橫生枝節。且兩敵相持,將士尚未抱定必死決心之時,天子貿然遷都,雖能振奮士氣,但亦可能引發國內局勢動蕩。昔苻堅率百萬之眾南征,卻因國內不穩,淝水一戰而敗。若我軍未戰而加陪都壽春,萬一北魏效仿前趙劉聰南下之舉,趁勢進逼,中原百姓迫于兵威不敢響應,北伐勝負難料。過早遷都,實則為促使敵人掌控中原局勢做嫁衣,此亦為不可輕易遷都之因。再觀戰國時,趙國國力未穩便與秦國長平對峙,最終四十萬大軍被坑殺,國勢一蹶不振,我大宋不可不引以為戒。

    綜合以上四種情形而論,遷都之策便已明晰。某以為,朝廷應明降詔令,禁止隨意傳言遷都之事,暫且等待時機。待日後我軍兵臨黃河,天子即刻啟程,遷都宛洛長安猶甚濟南臨淄等前線之地進守國門,以壯軍威;待大軍渡過黃河,天子親臨前線指揮,決斷勝負。

    如此一來,既不會在太平之時被士大夫之論掣肘,亦能在戰時避免敵國的過多算計,實乃兩全之策。此策略借鑒光武帝劉秀親征四方、穩固政權的經驗,規避苻堅急于求成導致敗亡的教訓,定能為大宋北伐中原、恢復故土奠定堅實基礎。

    昔管仲輔佐齊桓公,先內修政理、積蓄實力,後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大宋若能按此方略徐徐圖之,收復中原指日可待。

    喜歡選英雄改變歷史?等等,我先逝逝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選英雄改變歷史?等等,我先逝逝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選英雄改變歷史?等等,我先逝逝》,方便以後閱讀選英雄改變歷史?等等,我先逝逝第187章 《九議》其七其八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選英雄改變歷史?等等,我先逝逝第187章 《九議》其七其八並對選英雄改變歷史?等等,我先逝逝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