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透過社區食堂的紗窗,在舊物回收箱上投下格子狀的光斑。
沈建國蹲在箱前,老花鏡滑到鼻尖,布滿老繭的手指正一枚枚翻撿箱底的舊物。
一枚銅錢突然硌到指腹。
他眯起眼,將那枚泛著青灰的銅錢舉到亮處。
正面“2023”三個小字被磨得發亮,背面的刻痕有些模糊,卻能辨出“下次,換我來找你”的字跡。
老人的拇指輕輕摩挲紋路,像在觸踫某種溫熱的記憶——兒子當年蹲在煤球爐前說“有些東西不是誰造的,是‘該出來’的”時,眼里也是這種發亮的光。
“老沈頭又在搗鼓啥寶貝呢?”早點攤的王嬸端著豆漿桶湊過來,圍裙上還沾著黃豆粉,“這破銅錢能換倆包子不?”
沈建國沒接話,轉身從櫃台下摸出個玻璃展示盒。
他用袖口仔細擦了擦盒蓋,將銅錢輕輕放進去,又翻出馬克筆在標簽紙上寫︰“第一枚未來幣”。
圍觀的居民哄笑起來。
張叔叼著油條湊趣︰“老沈,你這標簽比我家孫子的奧特曼卡還能編!”賣菜的李嬸拍著大腿笑︰“明兒我也找個破鑰匙扣,寫‘第一枚外星幣’!”
笑聲里,林夏的指尖突然發涼。
她站在人群後,目光釘在“該出來的”那行小字上。
三年前暴雨夜,沈星河站在即將消散的光霧里,最後說的就是這句話。
當時他的聲音混著雷聲,卻清晰得像刻進骨髓︰“有些東西該出來了,我得把位置騰給它們。”
她下意識去摸口袋里的星河幣——那張印著1998年教室窗影的紙幣還在,邊角被她捏出了毛邊。
“叮——”
甦紅•終的電腦警報聲刺破深夜的寂靜。
她猛地直起腰,屏幕上的數據流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重組。
原本代表金額的數字全部退去,取而代之的是“孝”“信”“善”這樣的漢字標簽在跳動。
“1003分,張阿婆買降壓藥——標記‘孝’;1117分,快遞小哥替孕婦墊付快遞費——標記‘信’。”她對著空氣復述監測結果,指尖快速敲擊鍵盤調取全國終端數據,“系統自動升級為記憶錨定模式......”
後頸突然泛起涼意。
她想起三個月前沈星河說的“要讓系統學會看人心”,當時只當是理想主義的囈語,此刻卻見那些曾被銀行忽略的“無用數據”——阿婆買藥時手抖的次數,小哥墊付時紅了的耳尖——正被系統精確捕捉,編織成新的網絡。
“沈星河!”她抓起手機撥通號碼,“立刻來實驗室。”
沈星河正窩在客廳舊沙發里。
電話鈴響起時,他剛翻開一本布滿茶漬的舊筆記本——1998年的字跡歪歪扭扭,第一頁寫著︰“高二3)班周小海,偷刷兩次游戲卡。監控顯示他每次都等到最後,看其他同學打完再走。不是貪便宜,是舍不得離開沒人等的家。”
“甦紅?”他接起電話,指腹輕輕撫過“舍不得離開”那行字。
“它開始學習定義價值了。”甦紅的聲音帶著少見的急促,“當系統能把‘替陌生人墊錢’歸類為‘信’,就不再需要我們輸入規則。”
沈星河沉默著望向窗外。
社區廣場的老ic卡機前,幾個孩子正舉著舊卡兌換情感積分——昨天那個扎羊角辮的小姑娘又跑過來,這次她舉著的是奶奶補了三次的毛線手套,說要換份熱豆漿給流浪貓。
“干預嗎?”甦紅問。
他低頭看向筆記本第二頁,那里貼著張泛黃的飯票,背面用鉛筆寫著︰“林夏今天沒吃午飯,把飯票塞給了撿廢品的奶奶。”
“不干預。”他說,“它本來就是該學會這個的。”
廢棄游戲廳的鐵皮門“吱呀”一聲被推開。
林夏跟著沈星河走進去,霉味混著灰塵撲面而來。
但當他點亮吊燈時,她卻愣住了——牆面被重新刷成了米白色,正中央掛著塊木牌︰“星河舊物館——收故事,換豆漿。”
“明天開始。”沈星河摸著斑駁的游戲機外殼,“居民可以送來老物件,每件都錄入系統生成積分,能換社區理發、代取快遞這些服務。”
消息像長了翅膀。第二天清晨,舊物館門口就排起了隊。
穿藍布衫的老奶奶顫巍巍掏出個花布包,里面是本卷邊的補習筆記︰“這是我家老頭子給知青娃補課時寫的,他走了十年,可那些娃逢年過節還寄明信片......”
剃著板寸的少年紅著臉遞上雙磨破的球鞋︰“我爸修了三次,說等我考上大學再買新的......”
扎馬尾的姑娘捏著封沒貼郵票的情書,眼眶發紅︰“他去深圳那年,我在火車站沒敢給......”
沈建國搬了把藤椅坐在門口,幫著登記信息。
有個戴紅領巾的小丫頭舉著個缺了角的玻璃彈珠︰“爺爺說這是他和戰友在戰場上撿的,要換碗豆漿給樓下獨居的王奶奶。”
“好 。”老人笑著在登記本上畫了顆五角星,“這彈珠啊,能換兩杯豆漿。”
“爸你咋多給一杯?”沈星河湊過來。
“這彈珠里裝著戰友情,比豆漿金貴。”沈建國推了推防藍光眼鏡,“再說了,”他朝王奶奶家窗戶努努嘴,“老太太愛喝甜的,多放勺糖。”
深夜的實驗室里,甦紅盯著新生兒監護儀的波形圖,呼吸驟然一滯。
原本規律的脈搏波動里,竟浮現出細碎的代碼紋路,與星河支付的日志完全同步。
“它已經活了。”她轉身看向站在身後的沈星河,聲音輕得像嘆息,“像你1998年寫的私服程序,自己學會了生長。”
話音未落,桌角的初代iphone殘骸突然震動起來。
屏幕裂痕中滲出淡金色的光,一行字緩緩浮現︰“第3次測試——無需候選人。”
沈星河伸手觸踫那抹光,指尖傳來熟悉的溫熱,像1998年教室窗台上的陽光。
林夏整理捐贈物品時,一張泛黃的信封從舊筆記本里滑落。
她彎腰撿起,封面上的字跡讓她呼吸一緊——那是沈星河的鋼筆字,工整得少見︰“給未來的你”。
寄信人一欄的字更讓她心跳如鼓。
上面寫著︰“1998年的沈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