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第河山

第73章 榷場幻戲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南沙的古源天 本章︰第73章 榷場幻戲

    雄州榷場的晨霧還未散盡,遼國商隊的駝鈴已經碾碎了官道上的薄霜。陳硯秋蹲在茶肆的飛檐上,看著耶律德崇的隨從卸下三具描金漆箱——箱板上的纏枝紋里藏著《營造法式》的卯榫圖,分明是汴京匠作監的手筆。

    "未正三刻。"薛冰蟾的璇璣匣吐出銅針,針尖指向漆箱側面的水痕。那些看似天然的木質紋理,在晨光下顯出"同文館申時"五個反刻字。最詭異的是水痕會隨著日影移動逐漸變形,當陰影掠過第三道木紋時,"申"字竟化作了"密"字。

    孟九皋的斷杖突然敲響檐角鐵馬。

    金屬震顫聲中,漆箱的鎏金合頁自動彈開,露出里面層層疊疊的皮影人偶。這些不是尋常的驢皮影,而是用太醫局煉制"金瘡藥"剩余的鹿筋膠制成,半透明的皮質下可見流動的暗紅色液體。當耶律德崇抽出根孔雀翎輕掃人偶時,那些皮影突然立起,在箱內排成《孫子兵法》的"九地陣"。

    "看人偶的關節。"許慎柔的茶枝在瓦片上劃出三道刻痕。每個皮影的手肘部位都嵌著微型磁石,隨著榷場旗桿上的指北針緩緩轉動。最駭人的是它們的面部——五官竟是用本屆進士的殿試卷裁剪而成,朱批的"甲第"二字正好落在唇珠位置。

    榷場博買務的官吏正在查驗貨品。

    陳硯秋看著那名八品監官用象牙尺丈量皮影——尺子剛觸及第三具人偶,人偶突然自行翻轉變形,從"將軍"化作"謀士"形態。監官的瞳孔驟然收縮——他認出了這張臉皮的原主︰正是今科因諷刺新法被黜落的甦州舉子徐確。

    "遼人的"千面戲"。"孟九皋的竹杖在檐角青苔上寫出"影傀"二字,"用落第舉子的策論做人偶魂魄。"

    一陣羯鼓聲突然從榷場西北角傳來。

    十二名契丹裝扮的藝人支起素幕,開始表演《唐太宗破陣樂》。當演到"偃武修文"一節時,幕布上投影的卻不是預期中的文臣,而是本屆科舉三十六名寒門進士的側影。更詭異的是這些投影會隨著鼓點變化口型,仿佛在復述他們殿試時的策論內容。

    "不是普通的光影戲。"薛冰蟾的冰刃挑開一片飄落的幕布碎片——布料浸過魚鰾膠,表面布滿肉眼難辨的凹凸紋路,"這是太醫局"望雲術"用的顯影紗。"

    許慎柔的茶枝突然刺入茶爐。

    燒紅的枝條帶起一縷青煙,飄向皮影戲台。煙霧觸及素幕的剎那,幕布上突然顯現出密密麻麻的經絡圖——正是《銅人腧穴針灸圖》的變體,但所有穴位名稱都換成了河北路的關隘名。當演到"魏征進諫"時,投影的"魏征"突然拔出腰間"寶劍",劍尖所指正是雄州糧倉的方位。

    "申時到了。"

    孟九皋的斷杖指向榷場日晷。晷針陰影劃過"未央"刻度時,那三具漆箱突然發出機括彈動的脆響。箱底暗格自動開啟,滾出十二顆渾圓的蠟丸——丸殼上刻著本屆科舉所有考官的姓氏。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這些蠟丸在沙盤上自行滾動,排成了樞密院最新調防令上的軍隊布陣圖。

    陳硯秋的殘印蠟塊突然發燙。

    融化的蠟液滴向茶案,在木紋間蜿蜒成《武經總要》記載的"地听"裝置。當他把耳朵貼近桌板時,清晰地听到地底傳來"沙沙"聲——那是無數機關蟲在榷場地基下穿行,啃噬著大宋邊防線上的泥土樣本。

    "看那商販的扁擔。"

    薛冰蟾的璇璣匣射出一縷銀絲,黏住路過胡商擔子里的碎屑。放大鏡下可見這些"香料"實為松煙墨與磁粉的混合物,顆粒排列成《山河社稷圖》的輪廓。更駭人的是當銀絲顫動時,碎屑竟自動重組為《平戎三策》中被韓相爺刪除的章節。

    耶律德崇突然擊掌三聲。

    皮影戲戛然而止,藝人們撤去素幕,露出後面七面銅鑼。當第一聲鑼響震蕩空氣時,陳硯秋看見自己袖口的塵埃被震起,在空中短暫凝成國子監藏書樓的平面圖。第二聲鑼響時,所有蠟丸同時炸裂,飛濺的蠟液在沙盤上組成完整的《河北路戍軍更戍表》。

    "《夢溪筆談》記載的"聲圖術"。"孟九皋的斷杖插入地面,杖底石犀殘片震起三尺高的塵土屏障,"用特定頻率震動顯影。"

    許慎柔的茶枝突然刺穿飄過的商旗。

    旗幟碎片在枝條上燃燒,火焰竟呈現詭異的青白色——這是摻了雄州駐軍灶灰的特制染料,遇火會顯影密寫內容。灰燼飄落處,沙盤上的蠟液軍隊突然轉向,矛頭直指汴京方向。

    "未正三刻的戲碼開始了。"

    薛冰蟾的冰刃劃開茶案。木板夾層里藏著張硝制過的羊皮——這是用青唐蕃秘法處理的"響皮",指腹輕撫便會發出特定頻率的震顫。當陳硯秋的手掌按上羊皮時,掌紋中的汗液讓皮質顯出一幅駭人的畫面︰三百六十名落第舉子正在地下貢院重考,而閱卷官全是遼國漢臣。

    榷場突然刮起旋風。

    耶律德崇的孔雀翎被風卷起,翎眼在空中灑下晶瑩的粉末。這些粉末附著在商隊旗幡上,竟將布料變成半透明的"影幕"。風停剎那,所有旗幡同時映出《蘭亭集序》的變體——但王羲之的雋永筆跡被替換成本屆狀元的策論筆觸,"崇山峻嶺"四字更是直接化作了太行八陘的兵力部署圖。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墨里藏針。"

    孟九皋的竹杖突然橫掃茶案。案上茶盞齊齊碎裂,飛濺的瓷片在陽光下組成河防圖的等高線。最鋒利的碎片釘入耶律德崇的漆箱,箱內立刻傳出齒輪卡死的刺耳聲響——三具皮影人偶的關節突然暴裂,體內流出的不是預想的機關零件,而是帶著墨香的鮮血。

    "太醫局的"血脈�唌@quot;。"許慎柔的茶枝蘸起一滴"血",在桌面寫出"思脈"二字,"能模仿特定文人的運筆氣韻。"

    薛冰蟾的璇璣匣完全展開。

    匣面三百六十枚銅針同時指向戲台廢墟——那里的沙盤正在自行重塑地形。蠟液軍隊分裂成兩隊,一隊打著"同文"旗圍攻"國子監",另一隊舉著"乾統"牌佔領"江南貢院"。當兩支軍隊在"黃河"畔會師時,融化的蠟液突然凝固成《澶淵之盟》的誓書鐵券形狀。

    陳硯秋的殘印蠟塊徹底融化。

    蠟液滲入地縫,榷場地底突然傳來悶雷般的轟鳴。十二道塵柱沖天而起,每道塵柱中都裹著張落第考卷——這些被朱筆勾銷的文章在風中舒展,顯露出考官未曾得見的治國良策。最驚人的是其中一份慶歷八年的舊卷,策論內容竟預言了當今遼主的改革舉措。

    "這才是真正的幻戲。"

    孟九皋的斷杖劈開塵柱。飛散的紙頁在夕陽下組成巨大的《同文館取士章程》,但文字很快被風吹亂,重組為《墨池九竅圖》的殘篇。陳硯秋後背的刺青突然灼痛——那些墨線正與空中的紙頁產生共鳴,顯露出漢代太學鎮壓儒生怨氣的古老禁制。

    耶律德崇的商隊正在收拾行裝。

    當最後一具漆箱合攏時,箱縫溢出的不是尋常的灰塵,而是研磨精細的磁粉。這些粉末隨風飄向雄州城牆,附著在磚縫間組成《武經總要》記載的"沖車"設計圖。守軍射下的箭矢穿過磁粉,竟在空中劃出完整的雲梯結構線。

    "遼人要的不是軍事機密。"薛冰蟾的冰刃截住一簇磁粉,在刃身上凝成國子監的匾額,"是要把大宋科舉百年積累的"思脈",移植到遼國的同文館。"

    戌時的梆子聲響起時,榷場地面突然塌陷。

    露出個三尺見方的地窖——里面整齊碼放著三百六十個陶俑,每個俑的面容都與本屆落第舉子相似。俑身用河泥混合墨錠塑成,胸前刻著他們被黜落的理由。當陳硯秋的指尖觸及最前排的陶俑時,泥塑突然龜裂,露出體內藏著的象牙牌——上面用契丹文刻著"同文館特賜及第"。

    孟九皋的斷杖突然插入地窖。

    杖底震起的陶俑碎片在空中組成《景佑六壬式》的卦象——這是當年遼使偷學去的佔卜術,如今竟用來預測大宋才子的仕途。當最後一片碎陶落地時,整個榷場突然陷入死寂,連耶律德崇的駝鈴都停止了擺動。

    寂靜中,唯有陳硯秋後背的墨池刺青還在隱隱發燙,仿佛漢代太學的怨魂正透過他的皮膚,凝視這場跨越兩百年的科舉暗戰。

    喜歡不第河山請大家收藏︰()不第河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不第河山》,方便以後閱讀不第河山第73章 榷場幻戲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不第河山第73章 榷場幻戲並對不第河山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