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等參見明主!”
林長寧和李明修一左一右站在楚王身旁,下首的謝家族人,正由謝家族老帶著,朝著楚王行叩拜之禮。
林長寧心中嘖嘖了幾下,怪不得是百年世家呢,就是會說話。
他們還擱這兒,王爺,王爺,人家就已經叫上明主了。
楚王面上帶著幾分笑意急匆匆的去伸手扶起了帶頭的兩位謝家族老。
“當真是折煞小王了,快快請起,快快請起!”
說完便將兩位族老引入席中,之前和林長寧他們說話的那位三族老,拱著手,感激涕零的看著楚王。
“吾謝家素忠於朝,卻為君側奸佞所構陷。朝廷震怒,遣兵追剿,致使謝家蒙此不白之冤。
幸得王爺遣兵相救,方脫於水火。
當今聖上不辨忠奸,為小人所惑,遂使生民涂炭,戰亂紛起。
吾謝家願為楚王麾下馬前卒,效犬馬之勞,奉王爺為明主,誓還天下清明。”
說著,便帶著眾謝家族人再次齊齊下跪,口中高呼“願為王爺效犬馬之勞。”
楚王嘆了口氣,目光沉沉的看著下跪的眾人,沉聲說道“謝公言重矣!謝家忠而被謗,本王早有耳聞,此非謝家之過,實乃朝綱不正、奸佞當道之禍。今蒙謝公不棄,願以全族相托,本王敢不承命?”
說完聲音突然鏗鏘有力起來“苛政猛于虎,當今聖上昏聵,黎民倒懸,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本王誓當掃清奸邪,撥亂反正,還忠良以公道,救萬民于涂炭。謝公與謝家忠義之士,皆為棟梁,此後當與本王同心協力,共扶社稷——待掃清妖氛、天下清明之日,本王必以國士之禮,酬謝今日之托!”
謝家族老深深俯首,再次抬起頭來,聲如金石“謝家上下,皆願披肝瀝膽,追隨明主左右。刀山火海,在所不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只盼早日蕩平奸佞,復我朝綱清明,還天下蒼生安寧。屆時,縱粉身碎骨,亦甘之如飴!”
“縱粉身碎骨,亦甘之如飴!”
“縱粉身碎骨,亦甘之如飴!”
“縱粉身碎骨,亦甘之如飴!”
林長寧听著大廳中謝家眾人的呼喊聲,只覺得心中一陣的慷慨激昂。
楚王俯視著謝家的眾人,突然哈哈大笑起來“修兒,快扶起謝家各位。”
李明修點頭應了聲是和楚王一起將謝家前面的幾位族老給扶了起來。
楚王看著自家兒子突然話題一轉,看著謝家族老說道“久聞謝家大儒,文采卓絕,名滿天下。吾有一子,明修,雖頑劣不成器,然亦稍具天賦。願令其拜入大儒門下,聆受教誨,不知謝家允否?”
謝家三族老站起後躬身相拜,扭頭看了一眼自家身為大儒的族弟,二人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出了一絲激動。
謝家投誠,王爺的意思便是要許謝家一份前程,若有一天王爺為皇,那麼如今的世子便為太子,謝家大儒為師,未來最少是一名太子少師,亦或者少傅,不論哪個官位,謝家至少可再延續個百年無憂。
大儒心中激動,從人群中往前一步,對著楚王躬身“王爺謬贊!吾雖薄有微名,然不敢當“名滿天下”之譽。世子既有天賦,肯屈尊就學,是謝家之幸,亦是諸儒之幸,蒙王爺信重,謝家自當傾囊相授,教令郎經史子集以明志,習禮義廉恥以修身,以輔佐王爺安邦定國,實乃天下之福。”
說完便目光懇切的看著楚王。
楚王看了一眼李明修“明修,還不快過來見過你師?”
李明修走到謝氏大儒面前,拱手行禮,萬分謙遜道“明修見過老師。”
大儒眉眼含笑,扶起李明修“世子客氣。”
一群人正客套著,齊戎突然從外面帶著老秦和老韓大步邁進正廳之中。
秦忠龍行虎步的帶著老韓進了大廳半跪在地,朝著楚王行禮。
“王爺!邊境已經妥當了,臣帶人回來復命!”
楚王微不可查的朝著秦忠點了點頭,轉而看向謝家眾人“這位是我手下部將,秦忠,這位是我佷兒,齊戎,在家行二,前段時間將邊境四城從韃子手中奪回,戎兒,這位是謝氏族老,也是大儒,快來拜見。”
謝家眾人朝著秦忠先相互行了個禮,听到楚王這麼講,便一起看著齊戎拱手“參見世子。”
齊戎回之一禮瞥了兩眼楚王身旁站著護衛的林長寧,謝家大儒打量了一下齊戎,想到剛剛楚王的引薦,突然笑呵呵說道。
“齊世子果真一表人才。”
齊戎面上淡淡的朝著大儒點頭“族老謬贊。”
楚王看著齊戎突然輕輕的笑了一聲“戎兒,剛剛你大哥已經拜謝家大儒為師了,你?”
話正說了一半,外面突然傳來一聲著急的通報聲。
“王爺!崔家家主求見!”
楚王擰著眉頭,有些著急的說道“快請,快請!”
這個時候崔家人怎麼會過來?
文壇三分崔家和謝家,各佔一分。
謝家是以世家大族為首,崔家便是以平民子弟為頭,雙方搶佔人才,各有一名滿天下的書院。
如今起事在即,楚王一時竟然也沒能捏準崔家如今過來到底是什麼意思。
不過崔家到底是在文人中分量頗重,所以是必須要以禮相待的。
謝家的幾個族老對視一眼,心中也不禁犯了嘀咕,他們兩家不對頭很久了,如今崔家前來想必是如同他們一般,猜出了些什麼,這才像狗聞著骨頭味兒似的湊了上來。
為首的謝家族人嘴里嘟囔了一句“怎麼哪兒都有他們!”
族老咳了一聲看了一眼出口的族人“慎言”
說完便正襟危坐起來,坐在席中等待著楚王府的人將崔家人領進來。
林長寧瞧著已經入座的齊戎正在看他,朝著人擠眉弄眼了幾下。
齊戎眉眼彎彎,勾出一抹笑容,輕輕搖了搖頭,嘆了口氣,如今長寧越發的沒心沒肺起來了,笑完了,齊戎帶著幾分了然的看著門口的一老一少。
“崔氏崔頡,崔正,參見王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