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定登基日期後,秦思源目光沉穩地掃過殿內眾人,語氣平靜卻帶著不容置疑的決斷︰“如今登基的法理已正式確立,後續各項籌備事宜,便交由政務院全權負責”。
“臣遵大王旨意!”甦明哲聞聲起身,恭敬地躬身行禮,“臣今日便會將議定登基之事昭告天下,確保大夏境內每一位百姓都能知曉這樁國之大事”。
秦思源微微頷首,對此並不擔憂,他心中清楚,華夏數千年歷史中,多數時候百姓都被土地束縛,卻難有一塊真正屬于自己的田。
如今大夏推行土地均分,單是這一項舉措,便足以讓萬千百姓真心歸附——這,正是他穩坐帝位的根基。
“既如此,便進行下一項議程”秦,思源話音落,轉頭對身側侍從吩咐道,“把本王備好的東西呈上來”。
“是!”侍從應聲,隨即朝殿外揮手。很快,二十余名侍從有序步入殿內,每人手中都托著一方托盤,依次為在場眾人遞上一疊嶄新的紙片。
“各位,這是科學院最新研制的紙幣,由本王定名‘夏元’”,秦思源開口解釋,“你們手中這張面值十元的夏元,與一枚銀元價值對等。”
見眾人面露疑惑,甦明哲適時補充︰“夏元的兌換規制已然定好,一夏元可兌換一百枚銅錢,一角夏元對應十枚銅錢,一分夏元則等同于一枚銅錢”。
這話一出,殿內眾人臉色紛紛變了。他們大多親歷過或听聞過大明寶鈔的亂象——那曾被朝廷強推的紙幣,最終淪為百姓口中“連廁紙都嫌硬”的惡政,早已成了朝廷搜刮民財的代名詞。
大明寶鈔作為明朝唯一的法定紙幣,自洪武八年由戶部發行以來,雖以桑皮紙印制,印著“大明寶鈔,天下通行”的字樣。
設了防偽標識,分了一貫到一百文六種面額,甚至用“偽造者斬、告捕者賞銀二百五十兩”的狠律來維護流通,初期還強制其與銅錢、白銀並行,禁用金銀交易。
可終究因發行毫無準備金支撐,朝廷為填財政窟窿一味濫發,導致寶鈔飛速貶值,到了明朝中後期,民間早已無人願用,徹底被白銀和銅錢取代。
在場皆是通曉政務的有識之士,見狀難免心頭犯嘀咕︰大王此舉,莫非也是想效仿前朝,借紙幣之名搜刮天下財富?
若非秦思源此前憑治世之才積累下極高威望,恐怕已有大臣按捺不住站出來質疑。
秦思源將眾人變幻的神色盡收眼底,早已洞悉他們的心思,于是抬手示意眾人稍安,語氣坦誠︰“諸位不必有顧慮,關于夏元發行的各項事宜,若有任何意見或疑慮,盡可直言!”。
話音剛落,殿中便響起一陣急促的腳步聲,一名反正的官員猛地起身,袍角帶起的風卷得案上茶盞微微晃動。
他目光灼灼地盯著秦思源,聲音因激動而微微發顫,卻字字擲地有聲︰“大王容稟!臣斗膽進言,這‘夏元’紙幣,斷不可輕易推行!”。
“臣親歷過崇禎年間的亂象,那時大明寶鈔早已成了催命符——百姓用三貫寶鈔換不來一斗米,商鋪見了寶鈔便關門謝客”。
“甚至有農戶為了活命,抱著成捆的寶鈔去當鋪,只求換半袋糠麩,當鋪掌櫃卻甩著算盤說‘這紙片子,還不如草紙能擦鍋’!”。
這人越說越激動,再次躬身道︰“臣記得洪武初年,寶鈔剛發行時,朝廷也說‘天下通行’,可短短十年,就因無節制濫發,一貫寶鈔從值一兩白銀,貶到只值十文銅錢!”。
“地方官為了完成賦稅,拿著寶鈔強征百姓糧草,百姓稍有不從便以‘抗旨’論罪,多少人家因此家破人亡?”。
“更甚者,江南織造局用寶鈔支付工匠工錢,工匠們拿著紙鈔買不到布、換不到鹽,寒冬臘月里,竟有婦人抱著餓得啼哭的孩子,將寶鈔點燃取暖,邊燒邊哭‘這皇帝老爺的紙,連暖身子都嫌不頂用’!”。
他抬手抹了把臉,聲音帶著沉痛︰“那些年,街頭巷尾流傳著‘寶鈔一張,餓死爹娘’的民謠,多少百姓被逼得逃入深山,寧願做流民也不願用這‘朝廷廢紙’”。
“如今大王要行夏元,臣敢問——若日後財政吃緊,朝廷是否也會效仿前朝,不管百姓死活只管印鈔?到那時,大夏的百姓,會不會也像大明百姓一樣,對著成疊的夏元哭天搶地?”。
這人話音未落,監察院副院長陳敬之也霍然起身,他不像那人那般激動,卻面色凝重如霜,語氣帶著沉沉的憂慮︰“這位大人所言,正是臣心中所憂”。
“大明寶鈔的惡,何止是貶值?更在于它毀了天下的信任!當年大明朝廷為了強制推行寶鈔,明令‘禁用金銀’,可官員們卻私下用白銀交易”。
“甚至將國庫中的白銀偷偷運回家中,只把寶鈔拋給百姓。如此‘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百姓如何能信?”。
“臣曾查過卷宗,正統年間,有漕運商戶因拒收寶鈔被抓入大牢,其子千里迢迢上京鳴冤,卻被刑部以‘抗法’定罪,斬于鬧市”。
“可轉頭就有人看見,審理此案的刑部侍郎,在酒肆中用白銀付賬,還笑著對店家說‘寶鈔?那是給泥腿子用的’!”。
陳敬之目光掃過殿中沉默的文武百官,沉聲道,“大王,民心是國之根本,大明就是用寶鈔碾碎了百姓的信任,才讓天下人寒了心”。
“如今大夏初立,百姓剛因分田而感念大王恩德,若此時推行這未知的紙幣,一旦重蹈大明覆轍,百姓對大王的信任便會土崩瓦解,到那時,別說帝王之基,恐怕大夏的根基都要動搖啊!”。
他躬身叩首,聲音帶著懇切︰“臣懇請大王收回成命!若要便民,不如多鑄銅錢、規範白銀流通,何必走大明那‘刮民骨髓’的老路?還請大王三思,莫要讓大夏百姓,再遭一次寶鈔之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