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大儒也站起來反駁,“爾等受前明恩惠,自然處處維護!然治史者當秉筆直書,豈能因個人恩情而曲阿?”
“我等維護的是華夏正統傳承!是立國之本!豈是私恩?!”。
場面徹底失控,殿堂之上,不再是莊嚴肅穆的學術討論,而變成了充滿火藥味的激烈交鋒。
皓首老儒們引經據典,拍案而起,唾沫橫飛,爭得面紅耳赤。一方緊扣“正統性”、“開國偉業”、“皇明恩澤”。
引證乃是《明實錄》、《明史》等官方記載,另一方則死死抓住“時間線”、“戰役規模”、“北元延續”等具體史實,旁征博引各類筆記、地方志乃至域外史料。
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都試圖在秦思源和眾高官面前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性,這不僅關乎對明朝的評價,更隱隱觸及了新生的夏國如何定義自身繼承的“華夏道統”這一核心命題。
秦思源端坐于王座之上,深邃的目光緩緩掃過下方這如同沸鼎般的殿堂。
實話說,他內心並無任何暗示或授意某些人去刻意抹黑大明的意圖。
眼前這場激烈的爭論,根源在于他賦予《華夏通史》編纂的最高準則——真實、公正。
他,秦思源,靈魂深處烙印著後世那個資訊爆炸時代的印記。
在那個時代,大明十六位帝王的一生功過,早已被無數人置于顯微鏡下反復剖析、爭論不休。
後世相對客觀的史觀清晰地告訴他朱元璋在登基稱帝前的戰略重心,確非直指北方的蒙元主力。
那位開國太祖更像一位深諳韜光養晦之道的棋手,其主要精力集中于積蓄力量、經營江南根基,並逐一剪滅如陳友諒、張士誠等南方強大的割據勢力。
從這個角度看,殿中那位率先發難、指出太祖早期抗元貢獻有限的老儒,其觀點並非無的放矢。
夏軍平定江南後,從那些傳承數百年的世家大族秘藏中收繳的諸多原始記錄和地方志,都從側面佐證了這些大事件的另一面。
至于“驅逐韃虜”這面光輝的旗幟,大明自然舉了起來,也確實將元廷逐出了漢地核心,這是政治正確。
然而,這面旗幟的成色,在後世史家眼中卻並非毫無瑕疵,蒙元政權並未被徹底消滅,而是退回了漠北草原。
以“北元”的形式繼續存在,其騎兵的陰影如同達摩克利斯之劍,始終懸在大明北疆之上。
從洪武、永樂直至土木堡之變,乃至嘉靖年間的庚戌之變,威脅從未真正解除。
大明帝國的國都,某種意義上始終處于北方游牧力量的戰略威懾半徑之內。
更何況,大明自身的制度典章,從嚴苛的戶籍束縛到中後期的宦官干政、黨爭傾軋、衛所崩壞,其間的“黑歷史”足以令人扼腕嘆息。
殿中這些為大明激烈“辯經”的大儒們,其慷慨激昂背後,固然有維護正統的情懷,但又何嘗沒有自身作為舊明既得利益的立場在驅動?
維護大明的歷史地位,某種程度上也是在維護他們自身曾經輝煌的根基。
然而,政治現實如同一條無形的鋼索。秦思源心中雪亮有些事情可以洞若觀火地“想”,甚至可以在小範圍內基于史料“議”,但絕不能毫無顧忌地“做”。
更不能在即將頒行天下、作為“華夏標準”的《華夏通史》中過度渲染。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是凝聚華夏民族認同的核心政治正確;大明作為接續宋元、統一華夏近三百年的正統王朝,其歷史地位不容根本性否定。
可以批判其制度的弊端,可以揭露其君王的昏聵,可以分析其邊防的疏漏,可以哀嘆其民生的凋敝——這些“腐朽”之處皆可評說。
但徹底抹殺其“驅逐異族統治”、“重建漢家天下”、“維系華夏一統”的歷史功績?這觸踫了底線,是絕不被允許的。
歷史的書寫,既要追求真實,也需兼顧凝聚與傳承。
紛亂的思緒在秦思源腦中迅速理清,眼見殿中兩派大儒爭得面紅耳赤,言辭愈發激烈,幾乎要上升到人身攻擊和立場攻訐的地步,他明白必須出手掌控局面了。
再爭下去,非但于事無補,反而可能激化矛盾,偏離了編纂史書的初衷。
“篤、篤、篤。”
清脆而沉穩的三聲叩響,並不響亮,卻如同帶著無形的魔力,瞬間穿透了鼎沸的喧囂。
那是秦思源拿起置于王座扶手旁的一柄小巧玉錘,輕輕敲擊在堅實的紫檀木案幾上發出的聲音。
剎那間,仿佛被按下了靜音鍵。
唾沫橫飛的老儒張著嘴,激昂的斥責卡在喉嚨里,正要拍案而起的手臂僵在半空,相互怒目而視的學者們仿佛被定身。
連奮筆疾書的史官也停下了筆尖,墨滴懸垂。
整個議事殿內針落可聞,前一秒還如同風暴海洋般的激烈爭論,瞬間化為一片死寂的冰湖。
所有人的目光,帶著驚愕、敬畏、疑惑和期待,齊刷刷地投向了王座之上——那位掌握著歷史書寫最終裁決權的夏王。
秦思源放下玉錘,平靜地迎向這匯聚而來的目光,深邃的眼眸中看不出喜怒,卻自有一股令人屏息的威儀。
“各位”,秦思源面帶微笑,語氣沉穩地說道,“大明在華夏正史中有著其獨特的地位和意義,這一點是不可忽視的”。
“而驅逐韃虜這一事實,更是不容置疑的。我們應該以客觀、公正的態度去看待這段歷史,不必過于苛求”。
他的話音剛落,在場的一些前大明大儒們紛紛起身,拱手向秦思源行禮,表示感激。
他們深知,如果不是夏王發話,這部“華夏通史”恐怕會對大明進行諸多不利的描述。
這些大儒們心里明白,大明和大夏相比,在對待百姓方面存在著天壤之別,但他們畢竟曾經受過大明的恩惠。
因此,他們對秦思源的寬容表示由衷的感謝。
秦思源見狀,微笑著擺了擺手,繼續說道“用公正的態度去評價大明,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更是對我們大夏的一種警醒。只有正確地認識過去,我們才能更好地把握未來”。
喜歡明末崛起打造一個嶄新華夏帝國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明末崛起打造一個嶄新華夏帝國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