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龍莊重宣示。
此語一出,舉朝震愕。
徹侯乃大秦軍功體系巔峰之位,連商君與白起這般偉人均未獲此尊榮。
今朝,此榮耀終有所屬。
大秦史上首例徹侯誕生,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竟封為徹侯?”
李思難以置信,滿腹悔恨。
若早先不曾構陷,未曾遣刺客行刺,或許當今天下第一權臣便是自家女婿,可惜此願不可復得。
正當眾人驚詫之際,祖龍再次發聲︰
“封徹侯之爵。”
“賜擴親衛至八千人。”
“賜雍城全境為封地。”
“賜萬金、萬匹布帛、良田萬畝。”
“賜奴僕五千人。”
“並授武安君統領我大秦五大軍營之權。”
“掌控百萬銳士,全軍听其號令……”
祖龍凜然下令。
待賞賜詳述完畢,滿朝文武皆驚,尤聞末賜——準趙遲統御百萬大軍乃至全軍時,眾人內心波濤洶涌。
這……此幾近臣子所能享最大權柄。
縱使昔日威名赫赫的武安君白起,權勢亦遜于如今的趙遲。
白起當年只轄作戰部隊,而趙遲卻直掌五大軍營︰雍城、函谷、藍田、邯鄲及代地,皆為大秦要塞。
李思隨之附和道︰“臣亦認為此番封賞過重,懇請大王三思。”
大臣們紛紛附議,勸諫聲漸起。
然而,蒙毅、韓非、馮劫以及剛歸來的尉繚站出。
蒙毅昂然道︰“武安君滅四國之功毋庸置疑,其威名已令百萬將士信服,若由其統率三軍,軍心必更穩固。”
韓非隨即附和︰“武安君才智超凡,委以重任必能整合國力助秦伐楚滅齊。”
馮劫亦表態支持︰“武安君功勛卓著,唯有厚賞才能服眾。”
尉繚直言︰“軍功律法分明,有功必賞,有過必罰。
武安君戰功赫赫,實至名歸。”
余者隨之響應,朝堂分立兩派,各執一詞。
最終裁決權歸于祖龍手中。
對外臣而言,封武安君為徹侯已是極限,但趙遲是他的親生子,未來大秦歸屬他,祖龍豈會吝嗇?
一切部署皆為趙遲鋪路,以便將來順利登基。
大殿外三人到來,王翦朗聲道︰“武安君統率全軍,臣全力支持。”
桓漪附和︰“王翦上將軍所言極是,武安君滅國建功,統率三軍當之無愧。”
蒙武呼應︰“臣亦支持,武安君統率三軍,秦軍敬仰。”
三人乃大秦三大上將軍,往昔趙遲雖未從軍,卻受軍中尊崇。
若三人反對,趙遲接管全軍仍存阻礙,而今一致認可,趙遲接管全軍毫無阻礙。
對王翦和桓漪而言,此舉或是報答趙遲昔日相助之恩。
沒有趙遲幫助,他們恐難擊潰李牧,代價巨大。
至于蒙武,他自然不會阻撓趙遲攀升高位。
三位上將軍到後,祖龍面露喜色,朝臣再無異議。
“三位上將軍之意,你們听清了嗎?”
“軍中無異議,你們還有什麼話說?”
祖龍掃視持異議者。
“初憂軍中有異,然今見武安君威望無人能及。”
“臣附和。”
王綰改口。
“臣等皆同意。”
在618事件前,之前持異議的大臣皆轉為支持。
“眾議已定。”
“既如此,依朕之意發詔。”
“賜武安君晉徹侯之爵,授以秦權,直稟于朕。”
祖龍當庭宣告。
此時滿朝再無疑言。
“陛下聖明。”
“臣等無異議。”
文武齊贊。
“好。”
見敕命已畢,祖龍展顏而笑。
今予親子如此重權,日後必成儲君,再無阻礙,亦無人可與趙遲比肩。
“諸位愛卿,何以驟然一致?”
祖龍含笑問蒙武等人。
“臣等叩見陛下。”
“我軍大營無戰,聞武安君再建奇功,特赴咸陽覲見並奏報軍情。”
眾人謙恭道。
“甚好。”
“稍後隨入章台宮奏報軍情。”
祖龍頷首。
“謝陛下。”
眾人領命。
“燕國已破。”
“然全控尚需時日。”
“馮去疾愛卿治國有功,為國效勞多年,今終歸國。”
“馮劫,可願承兄職,理燕地政務?”
祖龍詢馮劫。
“臣願往。”
馮劫未加思索便答。
“善。”
“在兄長治理下,燕地漸安,現政務通咸陽,足見功績卓著。
待其歸朝,必有重賞。”
祖龍笑言。
“陛下英明。”
眾臣同聲附和。
“罷。”
“卿等還有他事奏報否?”
若無,散朝。
祖龍朗笑。
“臣等無事奏呈。”
文武齊應。
章台宮內,氣氛莊肅。
殿門緊閉,辛勝親率禁衛軍守衛,非祖龍令下,莫近宮內。
祖龍接蒙武遞來雍城軍報,又覽王翦、桓漪所送情報,點頭贊許。
“三位上將盡忠職守,有汝等鎮守,朕心甚安。”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蒙武三人即刻伏拜致謝。
“諸卿以為武安君如何?朕欲封其為上將軍,卿等意下如何?”
王翦與桓漪面露遲疑,蒙武則深思。
“武安君之才,統兵之策,今世無雙。
得此賢才,乃國之福。
相較之下,吾等實難及。”
王翦隨之附和︰“武安君統百萬大軍,所向披靡。
無他,秦豈能在數載間滅六國?”
桓漪亦表贊同︰“古往今來,未有人如武安君般戰無不勝。
縱是白起將軍,亦不可與今日之武安君相較。”
天下皆知武安君威名。
此乃事實,無可爭議。
即便他人獲此高位,哪怕出身王室,王翦與桓漪亦不會輕易信服。
他們敬重的是憑借軍功贏得將士尊崇之人,趙遲正是如此。
趙遲戰功卓著,助秦滅國,無人敢輕視。
即便年長者眾多,也不得不承認他的才智與能力遠超常人。
“若有一日,朕要求你們全心擁護武安君,你們如何應對?”
祖龍注視著王翦與桓漪,突兀發問。
此話一出,二人稍感驚訝,隨即齊聲回應︰“請陛下安心,武安君領軍之時,我等定遵從號令,絕無異議。”
“並非如此。”
祖龍搖頭,“朕希望你們為其舍命效忠,可否願意?”
聞言,王翦與桓漪頓時怔住,滿臉疑惑地望著祖龍。
為何要為武安君付出生命?身為上將軍,只需遵循軍令即可建功立業。
祖龍此言究竟何意?難道真的要他們效忠武安君本人?
唯有蒙武明白其中深意,但他並未表露,只是內心激動不已︰“終于等到這一刻了。
陛下正在向心腹揭示武安君的真實身份。
日後天下統一,真相大白時,眾人定會成為武安君的追隨者。”
“自朕為武安君操辦完婚事以來,你們可察覺朕對他格外器重,甚至對他的家族厚愛有加?”
“甚至超過自己的子女。”
祖龍嘴角含笑,緩緩道來。
“宮中確有流言。”
王翦附和。
“陛下對武安君的寵愛,天下無雙。”
桓漪接話。
“然武安君為秦帝國建立諸多功勛,這一點毋庸置疑。”
王翦與桓漪相繼表示贊同。
“諸位上將軍也為秦立下不少功勞,但朕何時以這種態度對待一位外臣?”
祖龍再次微笑,反問道。
听著祖龍一句句充滿玄機的話語,皆與趙遲相關,王翦與桓漪愈發迷茫困惑。
祖龍究竟想表達什麼,連王翦與桓漪也無法理解,因而不知如何回答。
就在此時,祖龍說出驚人之語︰“趙遲是朕的兒子。”
此言如晴天霹靂,讓王翦與桓漪面露驚恐,內心震撼。
他們難以置信,懷疑是否听錯,或是陛下失言。
“陛下,適才您說什麼?”
王翦迷惑地追問。
桓漪雖未開口,但臉上的神情已暴露了他的震驚。
祖龍對此早有預料,因為此事一旦公開,必將引發天下震動。
無論何人,都無法想象趙遲會有這樣的身份。
即使支持其他公子的人,也未曾料到。
祖龍再次強調︰“趙遲是我的兒子,長子,大秦的嫡長子。”
王翦與桓漪陷入沉思,內心翻騰著復雜的情緒。
趙遲不僅是外臣,更是大秦王室的一員,乃大王親生子嗣。
大王突然要求他們對趙遲效忠,甚至不惜犧牲性命,至此,眾人終于明白緣由。
王翦與桓漪在無意間注意到身旁的蒙武,不禁疑惑詢問︰“老蒙,你早就知曉武安君是陛下的親子嗎?”
蒙武含笑回答︰“我本應最先得知,甚至比陛下更早。”
“你如何能比陛下更早知道?”
蒙武答道︰“趙遲自幼在雍城李家村成長,並非生于後宮。”
“難道陛下在民間也藏有佳人?”
桓漪震驚地看向祖龍。
若非祖龍親自確認,他們絕難置信。
“諸位可曾忘記,陛下登基前,曾有一位夫人陪伴左右?”
蒙武提醒道。
此話一出,王翦與桓漪對視,腦海中浮現二十多年前的情景。
彼時,他們雖已為地方主將,卻未進入權力核心,也不被祖龍重視。
那時,祖龍剛登基,趙姬及宗室權貴掌控大權,包括王權、軍權和政務。
然而,鮮有人知,祖龍即位初期遭遇劇變,這是他意氣風發時首次遭受重大打擊。
“那位女子……夏玉房?”
桓漪問。
“當年,太後和宗室反對立夏夫人為後,不久後夏夫人便悄然離開咸陽。”
“難道武安君是夏夫人的兒子?她離開時已有身孕,便是如今的武安君?”
王翦與桓漪迅速得出結論。
醒悟後,王翦注視祖龍問道︰“大王是否欲立武安君為太子?”
桓漪抬眸等待回應。
祖龍語氣堅定︰“不僅立遲兒為太子,還將追封其母為王後。
此事毋庸置疑。”
話語間流露出不容置疑的威嚴。
“若立武安君為太子,他將成為君王。
我大秦將迎來一位賢明君主。
相較宮中其他皇子,武安君的能力遠超眾人。”
喜歡大秦︰我竟是始皇長公子請大家收藏︰()大秦︰我竟是始皇長公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