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話深深印刻在他的腦海中。
“確實如此。”
“秦始皇所言甚是。”
公文雖無生命,但在世間卻至關重要。
若輕視它們,又如何能求得國泰民安、百姓安康呢?
公文乃治世之要器,承載君主治國之道。
一念之間,興廢立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趙遲听聞祖龍簡短的話語後,豁然開朗,仿佛踏入全新境界。
他心中震撼,默然思索,最終恭敬地向祖龍行禮,表達感謝。
祖龍深知無人能代其教導趙遲權責並存的道理,因此特意命其閱審公文。
趙遲雖已位列武安君,權勢僅次于丞相,但祖龍提醒他,權柄愈重,責任愈大,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發嚴重後果。
趙遲雖有所領悟,但理解尚有偏差。
祖龍並非因他高位而授此重任,而是因其為親子,且早已確定為儲君。
若換作外臣,縱使官職再高,也無緣此機會。
“遲兒,權柄愈重,波及愈廣,若誤入歧途,後果不堪設想。”
祖龍語重心長地叮囑。
趙遲肅然應諾︰“父王教誨,兒銘記于心。”
“這些年來父王疏于督導,往後必彌補你的不足,助你成為一代明君。”
宮牆之外,韓非與馮劫同行交談。
馮劫提及章台宮中的情景,仍感震撼。
他深知此事不可輕泄,只願與韓非等少數摯友分享。
“君上對武安君的信任遠超想象,連如此關鍵之事也委以重任,諸位公子恐怕從未享受過此等殊榮。”
馮劫感慨道。
韓非分析道︰“君上不僅希望武安君領軍,更想全面磨礪他,包括涉獵政務。”
“今日讓武安君審公文,或許正是為此考量。
武安君擅長軍務,但缺乏政務經驗。”
“君上或正借此填補他的空白。”
韓非篤定分析。
若趙遲的真實身份被知曉,答案便顯而易見——君上有意栽培他為大秦嗣君。
如今讓他熟悉政務,也是為日後公開身份、登儲君之位鋪路。
“韓兄見解通達,君王確有意培養一位精通軍政的重臣。”
馮劫贊同道。
“任誰看來,這都是最合理的安排。
君王對主上的栽培恩情深厚,然而誰能想到主上竟是君王之子,更是君王至愛所出。
若非蒙毅將軍點明,我也毫不知情。”
“此事萬不可外泄,待主上父子相認之時自會明晰。”
“主上胸懷寰宇,殊不知這天下原是他所有。”
“也許等他得知那日,連他自己也會震驚。”
韓非唇角微揚,對未來充滿期待。
主上父子相認、被立為太子儲君之時,該是怎樣的盛景?
“韓大人,你在朝堂上多次為武安君辯解,看來你們交情甚篤。”
馮劫疑惑問道。
“確實如此。”
韓非坦然回應,“若非武安君昔日勸誡,我恐怕早已隕落,更別說位列九卿,為國效力。”
“不僅如此,他還救過我的性命。”
韓非補充道。
馮劫驚疑地追問︰“武安君竟然救過你?”
“此事令兄馮去疾知曉,他回朝後會詳細講述。”
韓非微笑不語,不願多言。
昔日韓非與馮去疾推心置腹,而對李思則嗤之以鼻。
“此事必有隱情。”
馮劫心中思索。
與智者交談常是如此。
時光飛逝,四日轉瞬即逝。
期間,趙遲每日都在章台宮批閱奏章,從最初的抗拒,到如今逐漸適應,認真對待。
畢竟,在秦始皇指導下,每份奏章都關乎天下百姓的生死榮辱。
一字之差,處置不當,可能導致千萬民眾陷入困境。
祖龍看著伏案批閱奏章的趙遲,眼中滿是欣慰。
這幾日,祖龍全力傳授批閱奏章的要點和政務處理的方法。
趙遲獲益匪淺。
“遲兒。”
“從這些奏章中,你有何感悟?”
祖龍坐在一旁問道。
“我大秦百姓生活困頓,唯有家中有人服役並享有歲俸的戶籍家庭還能勉強維持溫飽,歲俸足以養家。
然而,若家中沒有壯丁服役或無戶籍者,生活便十分艱難。”
“糧食短缺尤為突出。”
“尤其是剛經歷戰亂,軍隊出征需要大量糧草,這些糧草全由我大秦百姓提供。”
“戰事一開,賦稅猛增,百姓苦不堪言。”
趙遲低聲道,眉宇間透著憂慮。
此時,中原地區以五谷為主食,但產量普遍不高,能達到十石的畝產已算豐收。
趙遲對此感觸頗深,他在李家村時,因生計艱難,除了耕種外還會上山狩獵、設陷阱謀生,多年靠此維生,也常依賴鄉鄰接濟。
自古以來,中原大地就深受糧食匱乏之苦。”戰亂與天災接連不斷,縱使朝廷盡力救災,依然無法避免許多百姓餓死的命運。”
祖龍嘆息道。
趙遲默默點頭。
他知道如今中原缺少高產作物,而域外有番薯、馬鈴薯等高產作物,畝產可達數十石,只是暫時無法引入。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即便如此,趙遲有自己的考量,即使得到這些作物,他也不願立即推廣,畢竟天下並非一人可以掌控,若日後天下動亂,這些作物反而可能被敵人利用。
“糧食問題是族群存亡的關鍵,百姓渴望和平,戰亂只會導致流離失所和田園荒蕪。”
祖龍凝視著趙遲,嚴肅地說︰“盡管統一之戰帶來了痛苦,但最終將造福後代,實現長治久安。”
秦始皇的宏偉志向,成為後世王朝效仿的典範。
即便沒有祖龍,他的思想也奠定了統一的基礎。
趙遲內心敬仰祖龍,卻遺憾其子未能繼承父輩才智。
若有杰出後嗣,大秦帝國或許不至于二世而亡。
此時,祖龍回過神來,問趙遲︰“晉地糧食匱乏,眾多百姓餓死,你有何良策?”
趙遲答曰︰“我秦帝國有兩處糧倉,關中與蜀地,常年保障軍需無憂。
可從蜀地調糧支援晉地,助百姓渡過難關。”
祖龍點頭稱是,又道︰“賑災艱難。
人畏猛獸,然人心更險。
雖可從兩地調糧,但關鍵在于是否能送至真需之人。
若能,便是最佳。”
祖龍續道︰“晉地初定,反對勢力必阻撓賑災,甚至煽動未受災者冒領。
人心難測,此乃大王所言。”
祖龍環顧眾臣,補言︰“自晉地平定,文武百官皆建議本地自行解決糧食,無人提議調糧賑災。
皆知賑災勞民傷財,耗損國力。”
祖龍微笑對趙遲︰“此難題困擾滿朝,盼听汝見解。”
趙遲沉思片刻,微笑言道︰“此看似棘手,實則簡單,只需一法即可。”
祖龍好奇︰“願聞其詳。”
趙遲道︰“若朝廷直接撥糧,晉地權貴必冒領,未受災者亦會效仿。
人心復雜,大王所言甚是。”
“若在賑災糧中摻沙,非災民還能咽得下嗎?”
趙遲笑問,語氣怪異。
祖龍略感驚訝,隨即明白。
“饑民唯求活命,即便糧中有沙,亦不會拒絕,因其為生存之機。
而權貴及心懷異志者,必不肯食此糧。”
祖龍點頭︰“如此可保糧達真需之人。
為萬全計,賑災物資運輸與分發不可交于官府,應由我秦軍負責。
軍規嚴于律法,可防官員舞弊。”
趙遲冷哼一聲︰“賑災若見冒領者,絕不姑息,該殺即殺,以儆效尤。
吾已備好詳盡計劃。”
祖龍听完表示贊同,認為此法切實可行。
以軍隊賑災不僅能夠防止官府挪用物資,還能通過摻沙驗明冒領者身份,加之嚴苛刑罰,震懾權貴階層。
“遲兒果然聰慧,如此棘手的問題竟被你輕而易舉地解決了。”
祖龍內心頗為滿意。
他對趙、韓兩地的民生問題有所耳聞,卻因種種原因遲遲未能采取行動。
盡管這些問題源于趙、韓舊政權遺留的隱患,但在秦帝國強勢面前,也只能暫時容忍。
“明日早朝,寡人便會公布此決定。
關于賑災人選,你心中是否已有合適的人選?”
祖龍微笑著詢問趙遲。
“晉地屬我軍務管轄範圍,賑災事宜可交由我部下將領負責,運糧任務則可交付雍城大營。”
趙遲回答。
“就按你說的辦吧。”
祖龍點頭同意,目光滿是贊賞。
短短數日,祖龍已察覺到趙遲的成長,在處理政務方面漸趨成熟,只需稍加磨合,便可全面掌握要領。
此時,如此難題被趙遲從容化解,充分彰顯其才智。
“大王。”
“上將軍蒙驁求見。”
殿外,趙高恭敬稟報。
他不經意瞥了主座上的趙遲一眼,眼神流露出難以言喻的復雜情緒。
過去,祖龍尚未特別優待趙遲一家時,胡亥公子還能常入宮面聖,討好祖龍。
但自祖龍將趙遲的兩個孩子接至宮中後,胡亥徹底失去了接近的機會,被祖龍冷落。
不僅是胡亥,連以往備受矚目的扶甦也被祖龍疏遠。
自那場沖突後,二人再無往來。
不只是那些公子,就連趙高自身也是如此。
先前,他在章台宮侍奉祖龍,獨享君恩,然而自從趙遲一家到來後,祖龍連殿門都不讓他進,如今他只是個普通寺人,在殿外候旨。
往昔的榮耀早已消失殆盡,這一點眾人皆知。
面對這些變化,趙高絲毫不敢妄加評論,深知自己稍有不慎便會招致滅族之禍,因為祖龍一句話便能決定他的生死。
“大王竟將奏折交付給趙遲批閱,莫非這趙遲是大王的私生子?”
看著祖龍如此偏袒趙遲,趙高心中暗生嫉妒,若無趙遲,章台宮內的局勢或許不會如此。
“宣。”
听到趙高的話,祖龍連頭都沒抬。
“在。”
趙高畢恭畢敬地退出。
片刻後,蒙驁邁著穩健的步伐步入大殿。
喜歡大秦︰我竟是始皇長公子請大家收藏︰()大秦︰我竟是始皇長公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