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命。”
李青領命離去。
咸陽,秦王殿內。
朝廷上下因趙遲擅自出征魏國而議論紛紛。
消息傳出,群臣皆驚。
“大王!”
一位大臣上前奏道,“趙遲超越職權,擅自動兵,連王翦上將軍都被牽連,此為大忌,絕不可饒恕。
懇請大王追究趙遲責任,以正秦法。”
李思抓住時機,立刻起身︰“臣附議。
趙遲之舉悖逆王權,大王應剝奪其兵權,押回咸陽治罪。”
群臣附和,齊聲要求懲處趙遲。
蒙毅起身奏道︰“大王,趙遲出兵必有深意,也許察覺了戰機,所以未事先請示。
此事恐怕另有隱情,請大王詳查。”
李思怒喝︰“蒙大人此言豈有道理!我秦帝國之所以強大,在于法紀嚴明。
趙遲此舉不僅違制,更是對王權的公然挑戰。
若姑息,律法何存?”
韓非亦站出爭辯︰“廷尉此言失當。
戰場形勢瞬息萬變,趙遲將軍或因察覺魏國或其他諸侯動向,才果斷出擊。
難道魏國侵我疆土,趙遲要坐視不理不成?”
李思怒目瞪韓非︰“你分明是在狡辯!”
自韓非入仕以來,二人位階相等,常有爭鋒。
李思每有所為,韓非必持異議,令其極為不滿。
“住口!”
祖龍冷眼掃視眾人,制止喧嘩。
“大王息怒。”
群臣伏地行禮,再無人敢發聲。
片刻後,祖龍的話令李思臉色驟變,眾目聚焦于他。
“趙遲發兵,乃是寡人授意。”
祖龍直言。
“什麼?”
李思震驚至極,難以置信地注視祖龍,以為他在袒護趙遲。
“趙遲離咸陽前,寡人曾賜密詔,並告知王翦。
此次攻魏,寡人全權交付趙遲決斷,只待他判斷時機成熟便下令王翦出兵。”
“此事你知,馮卿亦知情。”
祖龍語氣平和。
“確實如此。”
王綰與馮劫出列,“此乃國之大事,大王當時囑托我們專司糧草調撥,未曾參與。”
李思心中一沉,原計劃扳倒趙遲的圖謀徹底落空。
“臣未曾听聞此事,懇請大王治罪。”
李思急忙伏地叩拜。
“廷尉執法公正,理應維護秦法尊嚴。
但切勿意氣用事。
趙遲雖年輕,卻不魯莽,豈會不知秦法嚴酷、王權至高?”
祖龍凝視李思。
李思連連點頭,不敢多言。
“看來需設法應對此人,但他並無過錯,實屬棘手。”
蒙毅冷眼旁觀。
“罷了,此事就此作罷。
不知者無罪。”
祖龍宣布。
“大王英明。”
群臣隨聲附和。
“算算時日,趙遲征伐魏國已有兩月余,魏國戰報應已抵達。”
祖龍忽然道。
“報!”
話音未落,殿外傳來急促之聲。
剎那間,激昂的聲音傳來。
一名八百里加急信使疾步入殿。
“魏國的急報?”
祖龍猛然起身,雙目直視信使。
“啟稟大王。”
“臣乃趙遲將軍麾下親衛營士卒,奉趙遲將軍之命,前來通報魏國捷報。”
士卒興奮地對祖龍說道。
“捷報?”
祖龍微微一愣,隨即面露狂喜。
滿朝文武也驚訝地看著這名士卒。
短短兩月,趙遲與王翦便攻魏獲勝,送來捷報?
能稱為捷報者,必是大獲全勝,不然不過尋常軍情。
“速呈上來。”
祖龍急切說道。
然而話音未落,他意識到這場滅國之戰由長子主導,理應讓群臣一同知曉。
于是改口道︰“不必呈遞,你直接宣讀吧。”
“臣遵旨。”
士卒隨即取出捷報,展開後高聲朗讀︰“臣趙遲,敬呈大王。”
“承蒙大王信任,臣得以擔任滅魏之戰的統帥。
返回趙地後,臣晝夜不懈,數月後秘密聯絡王翦將軍,命令函谷大營向東進攻魏國,而臣則率軍從趙地南下夾擊魏國。”
“在邊境,臣突破了魏國龐雄統帥的二十萬大軍防線,成功佔領邊境要塞。”
“魏無忌從邊境撤回保衛大梁,召集全國兵力守護都城,企圖依靠堅固城牆抵抗我軍,同時等待齊、楚、燕等國援軍,伺機反擊我秦帝國。”
“臣與王翦將軍統領的五十萬大軍將大梁圍困十八日,卻始終按兵不動……”
說到這里,士卒略作停頓。
這短暫的沉默讓滿朝文武甚至祖龍都感到疑惑不解。
圍困大梁十八日卻不發動攻擊,這如何算得上大勝?
難道只是邊境小勝?
若真是如此,為何要派趙遲的親衛專門前來報喜?
就在眾人疑惑之時,
士卒再次誦讀︰“魏無忌身為魏國棟梁,手下約有四十萬兵力。
強攻之下,我軍必然損失慘重,因此臣決定圍而不打,另尋破敵良策。”
“我軍十萬精銳挖掘溝渠,函谷大營十萬精銳砍伐樹木制造船只。”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
“八月十九,黃河泛濫,大梁城變成汪洋。”
……
此話一出。
祖龍瞳孔收縮,震驚之情溢于言表。
滿朝大臣也被這一奇策驚得啞口無言。
“掘開河堤,任洪水淹沒大梁?”
“此計真的可行嗎?”
“即便魏無忌將大梁守備修築得堅不可摧,面對天災也是無可奈何。”
“從這捷報來看,趙遲將軍似乎已經立下大功。”
“若是真的,大梁被淹,魏國將被我秦吞並大半,只需逐步蠶食剩下的土地,不出幾個月,魏國便會完全歸我所有。”
想到這里。
百官眼中都閃過一絲震撼。
毫無疑問,趙遲借助黃河之力摧毀大梁的策略令人嘆為觀止。
難以想象。
“臣借河水之勢,一舉顛覆敵軍。”
“將近四十萬魏軍在洪水中潰敗,大梁變成廢墟。”
“臣未損一兵一卒,便攻陷魏國都城,摧毀其根基。”
“大梁變為水鄉後,臣乘船入城,斬殺魏國信陵君魏無忌和魏王。”
“魏國大部分地區已被臣掌控。”
“剩余的土地和城池,臣至多四個月,即可全部收服。”
“此捷報,乃臣趙遲所呈。”
話音落下,傳令士卒也難掩激動。
滿朝听聞捷報,寂靜無聲。
即便權傾天下如祖龍,此刻也難掩內心的狂喜。
“趙遲吾兒,實乃戰神,秦之戰神,天下無敵。”
“得遲兒為繼,是吾之福,亦是亡妻冬兒冥冥庇佑。”
祖龍心緒激蕩,仿佛又听到了那震天的捷報聲。
他深感趙遲引黃河之水淹大梁之舉,彰顯了何等非凡的膽略與氣概。
短短兩月,魏國根基盡毀,再無力與秦抗衡。
魏無忌與魏王皆喪命于此。
這般手段,這般才能,世上幾人可敵?唯有祖龍之子趙遲。
……
標題︰祖龍封趙遲為武安君
許久,祖龍才回過神來,眉眼間滿是真摯喜悅。
趙遲在外征戰屢建奇功,令身為父親的他無比自豪。
眾人常以為祖龍雖才智超群,卻子女平庸,但趙遲的出現將徹底改變這一看法。
他是大秦最杰出的統帥,所向披靡。
“妙哉!妙哉!妙哉!”
祖龍連聲贊嘆,難掩興奮之情。
“趙遲,不愧是我之良將,這般大捷,誰能相比?”
滿朝文武見狀紛紛祝賀︰“有趙遲上將,我大秦定能統一天下。”
趙遲的捷報震驚眾人。
以黃河之水覆魏都,擊殺魏無忌與魏王,如此戰績怎能不令人熱血沸騰?有人感慨,幸虧趙遲為秦將,否則將是秦之勁敵。
每戰必勝,趙遲堪稱大秦不敗將軍。
“啟稟大王。”
“趙遲上將軍再度取勝,為大秦立下赫赫功勛,理應重賞晉職。”
蒙毅聞言立刻出列附議︰“臣附議。”
韓非亦表示贊同。
隨後,王綰、馮劫等滿朝文武相繼起身同聲附議︰“臣附議。”
“諸位所言極是。”
祖龍點頭,“趙遲之功,堪稱安定國家之功。”
“若不厚賞,寡人何以駕馭大秦?”
祖龍大笑言道。
趙遲的勝利不僅為他爭取更多權力創造了機會,也是展現實力的絕佳時刻。
此戰之功,祖龍決定廣為宣傳,讓百姓皆知趙遲的豐功偉績,進一步鞏固其威名。
“擬旨。”
“趙遲滅魏,再立安定邦國之功。”
“現升趙遲兩級爵位至關內侯,授予其統領趙、魏、韓三地軍務之權,上述地區所有軍務均由趙遲全權處理,必要時可先斬後奏。”
“賜黃金萬兩、布帛萬匹,另賜宅邸一座,奴僕數千。”
“此外。”
“特賜‘武安君’封號。”
祖龍莊重宣讀完畢,朝堂頓時議論紛紛。
即便眾人早料到賞賜豐厚,但如此重獎仍令他們驚嘆不已。
趙遲的爵位已升兩級,距大秦最高爵位徹侯僅一步之遙。
祖龍授予趙遲“武安君”
的稱號,這是極高規格的榮耀,象征著趙遲不僅在國內備受推崇,更在天下享有盛譽。
追溯過往,白起獲封武安君,成為名震天下的秦帝國戰神。
自白起辭世,此稱號無人承襲。
縱覽列國,也鮮有人能取得如此殊榮。
昔日秦攻趙,因李牧屢次挫敗秦軍,趙國曾尊他為“武安君”
。
時光荏苒,新時代中,大秦再度迎來自己的武安君——趙遲。
趙遲,這位新晉的武安君,憑借卓絕的軍事成就,贏得了秦帝國內外的一致認可,奠定了穩固的地位。
他的威名將隨歲月流傳,成為後世敬仰的英雄。
“武安君。”
李思雖心中郁結,卻也只能壓抑情緒。
相較之下,蒙毅和韓非則深感欣慰,作為趙遲的得力助手,他們深知這份榮譽實屬不易。
“諸臣盡忠,今欲冊封趙遲為武安君,有何異議?”
祖龍目光如炬,環顧群臣。
眾臣皆俯身稱是︰“陛下聖明!”
“速派快騎送旨至魏地,同時昭告天下,我秦已奪一城!”
祖龍喜形于色地宣布。
“吾皇英明!”
群臣齊聲呼應。
此刻,王綰進言︰“陛下,此次伐魏之戰,王翦上將軍功不可沒,理應嘉獎。”
“確然!朕險些忘卻。”
祖龍幡然醒悟,仰天大笑。
他對趙遲的成就深感驕傲,這份榮耀歸于他最珍視的子嗣。
試問世間,誰能有祖龍這般杰出的後裔?無人能及。
祖龍心滿意足,想起王翦助力趙遲滅魏之功績,遂下旨行賞︰“王翦輔佐有方,賜爵一級,五千金、五千布,奴僕千名。”
相較趙遲,王翦所得雖略遜一籌,但此戰關鍵在于趙遲,王翦僅處輔佐之位,自然應有區別。
群臣皆贊祖龍賢明。
喜歡大秦︰我竟是始皇長公子請大家收藏︰()大秦︰我竟是始皇長公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