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速去章台宮,莫讓大王久等。”
“告辭……”
王翦、李牧等人恍然大悟,紛紛拱手告別。
“告辭。”
趙遲回禮。
不知秦始皇召我去章台宮究竟為何事?莫非又有賞賜?
趙遲心中既疑惑又期待,思慮良久仍無法揣測其意。
秦始皇已處理完今日朝中事務,本不應再有其他要事。
罷了。
或許並無妨礙,否則也不會特意召見。
拜見秦始皇後,便立即返回雍城,探望煙言和孩子們。
想到這里,趙遲嘴角微揚。
他等待這一刻已經很久了。
說實話,
若非秦始皇召喚至咸陽,他早就回雍城,回到李家村了。
歸心似箭。
章台宮。
趙遲到宮門外時,趙高緩步上前,恭敬地說︰“上將軍,大王已在殿內等候,請直接入內。”
“多謝。”
趙遲點頭致意,隨後步入章台宮。
趙高目送他離開,心中暗自思量︰“大王對扶甦公子極為重視,胡亥公子也不甘示弱。
若想爭奪儲君之位,單靠寵愛遠遠不夠,還需有人相助。
趙遲深得大王信任,日後需設法讓他與胡亥公子合作,爭取他的支持,這樣胡亥公子才有機會。”
念頭一閃而過,趙高眼中閃過一道熾熱,但很快隱去。
畢竟,他始終是祖龍面前的忠僕,絕不能暴露野心。
章台宮內莊嚴肅穆,彌漫著秦始皇行宮特有的威嚴。
祖龍站在沙盤前,雙手背負身後。
趙遲入內跪拜︰“臣趙遲參見大王,不知大王召見所為何事?”
“免禮。”
“過來吧。”
祖龍語氣溫和,少了朝堂上的威壓。
“是。”
趙遲應了一聲,走到祖龍身旁。
“看到這張圖了嗎?”
“不知上面有何玄機?”
趙遲注視沙盤,仿佛將九州列國盡收眼底。
趙遲順著他的目光看去,視線落在圖上,山川城池清晰可見,宛如一幅袖珍版的華夏江山圖。
“天下、諸邦、炎黃。”
趙遲坦然回答。
“千年以來,天下動蕩,各國興起,弱肉強食,強國吞並弱國,最終歸于一統。”
“這是大秦的基業。”
“齊、楚、燕、趙、魏、韓。”
“各國鼎立于中原沃野。”
“千百年戰火不斷,中原大地屢受劫難,無數百姓死于戰場,不得安寧。”
“我大秦歷代先祖胸懷壯志,期望子孫銘記東進,振興大秦,統一六國。”
“如今我大秦帝國力雄踞天下。”
“這不是我個人的功勞,而是繼承先王遺訓,延續大秦福澤,才有了今日成就。”
“滅韓,滅趙。”
“一統之勢已成,大局已定。”
“世人說我殘暴,專事征戰殺戮,卻很少有人了解我的初衷。”
“確實,我發動戰爭必有犧牲,必有流離失所,傷亡慘重。”
“然而諸國相爭千年,因戰喪命者豈能盡數計數?”
“若戰亂不止,又有多少生命將被吞噬?”
“當今之世,炎黃民族應停止內部爭斗,唯有通過戰爭結束戰爭,通過戰爭確定格局,通過戰爭謀求統一,使族人免遭戰禍。”
“我要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讓同宗不再紛爭。”
祖龍低語時,眼中精光一閃,直視趙遲︰“趙卿,汝可明乎?”
“臣深知。”
“天下一統近在眼前。”
“唯戰可止戰。”
“暫時的紛爭,換來的將是長久的安寧。”
“一時之苦,福澤萬代。”
趙遲立即回應。
听罷趙遲之言,祖龍眉間微露感慨︰“禍及當下,福延千秋,此言甚佳。”
“此話于我朝統一天下而言,實乃真諦。”
“然也。”
祖龍朗聲大笑︰“與其任戰亂延續,不如速戰速決,讓後人永享太平。
這份犧牲,值得!”
“秦始皇之功,正是禍在當時,福及千秋。”
“若非秦始皇統一華夏,後世又怎會迎來大一統的局面?這正是他開創的時代,也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皆因秦始皇之功。
若無他開創一統,後世君主何以承襲其志?”
“可惜,終究遺憾。”
“或許秦始皇未曾想到,他創立的大一統僅存一代,便因胡亥之愚而崩塌,連帶所有血脈也被殘害。”
“唉,終究秦始皇于我亦有恩。
若有朝一日,即便我不侍奉他的後裔,也會盡力守護他的一部分血脈。”
趙遲心中默念,長嘆一聲。
祖龍注視趙遲,見他陷入沉思,又發現他與冬兒相似的眉眼。
“面容如此相像,趙遲與冬兒是否有所關聯?抑或與岳丈大人有關?”
“岳丈辭官後移居李家村,甚至暫住于趙遲府中。”
“難道趙遲真與岳丈相識?”
“除此之外,別無他法解釋。”
“冬兒恐已遠離大秦,唯有天下歸一,才能找到她的行蹤。”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祖龍暗自沉吟。
望著趙遲的臉龐,與記憶中的冬兒毫無差別,祖龍思緒起伏,感慨良多。
“如今韓、趙已亡。”
“不過一年,便可盡佔趙地。”
“接下來便是魏國。”
趙遲看向布滿大秦旗幟的趙、韓疆域,目光落在魏國上。
縱觀中原大地,如今僅余四國與大秦為敵。
“攻魏會有何阻礙?”
祖龍回過神問道。
“韓、趙既滅,各國早已懼怕我秦。
若我軍伐魏,吞晉全境,齊、燕、楚三國必不會坐視不理。
待我滅魏,其余各國自會驚恐。”
趙遲語氣沉重。
“齊、楚、燕雖非易與之輩,尤其是楚國,比昔日趙國更加強盛,但楚權分散,不像趙國那般集中,齊、燕亦各有算計。”
趙遲繼續說道。
“依汝之見,寡人該如何吞魏?”
祖龍追問。
“我大秦統一天下的決心,各國皆知。”
“敵軍必有所動,企圖阻止我軍行動。
攻打魏國並非難事,只需層層包圍,四面合擊,速戰速決,讓齊、楚、燕無法及時支援。
待其察覺,魏國已亡,縱有不甘也無可奈何。”
“此外,我大秦滅魏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
趙遲語氣堅定,“那就是師出有名。”
“當年趙魏聯軍無端入侵我國,意欲侵佔疆土。
如今趙國已被削弱,國破家亡,作為同伙的魏國自難逃脫我軍的制裁。”
“無論何時,名正言順都是根本。
有了這個借口,齊、楚、燕即便想援助魏國也無從下手。”
“畢竟我大秦行事力求公正。”
說完這些,趙遲便沉默下來。
在滅韓之時,趙魏聯軍突襲大秦南陽,幸虧趙遲早有防備,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關鍵時刻,趙遲率軍消滅趙魏十八萬聯軍,扭轉局勢,同時也改變了大秦對趙魏的戰略部署。
滅趙之後,晉地已有兩國覆滅。
魏國孤立無援,在大秦的全面圍堵下毫無還手之力。
“‘名正言順’,此言擲地有聲。”
“你所言極是,滅魏並非難事。”
“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
祖龍听完趙遲的分析後,嘴角微微上揚,眼中滿是欣賞。
“晉地終將歸于平靜。”
“若日後我大秦揮師東進,討伐齊、楚、燕,你有何見解?”
“目前我大秦仍以遠交近攻為國策,此法今後也可沿用,但還需增加一步,即以平衡之計制約他國,使其無出兵的理由。
同時派遣使者賄賂對方重臣,影響君主決策,如此循環往復。”
“賄賂之法,在齊、燕、楚均已見效。”
趙遲繼續說道,“畢竟他們的朝廷不如我大秦穩固,君主也無法與大王相比。”
“若我大秦伐楚,先以重金收買齊、燕重臣,表明無惡意,如此逐步蠶食,待到最後一個國家時,已無援軍可至。”
趙遲輕笑一聲,話語間盡顯智慧。
確實如此。
趙遲的策略雖然精妙,但也順應了天時地利。
這完全依賴于大秦無可比擬的實力。
如果沒有這樣的國力,此時的策略或許就不是遠交近攻,而是被迫防御了。
據史書記載,遠交近攻之策正是奠定大秦統一的基礎。
逐步兼並,穩步擴張,井然有序。
“你言之有理。”
祖龍欣然注視著趙遲。
遠交近攻與漸次吞並的策略,是他親自制定的,滅韓、滅趙即為此策略的結果。
趙遲能洞察其中的關鍵,足以證明他的才智。
“然而,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難。”
“一統之後,大王還有很多事情需要處理。”
趙遲意味深長地說道。
各國雖同宗同族,但長久以來,千年的時光讓彼此雖同根同源,卻也差異甚大,文字便是重要的標志。
一統天下後,治理江山的難度遠超領軍作戰。
即便各國覆滅,殘余勢力依舊不會善罷甘休。
趙遲對此毫不在意,因為他從不過問政事,一切皆由秦始皇決斷。
“我如今也只能隨遇而安了。”
祖龍點頭淺笑。
不知不覺間,與趙遲的交談令祖龍感到輕松,仿佛找到了知音,一位理解他宏大抱負的朋友。
這時,趙高入殿稟報︰“午膳已備,是否在章台宮用膳?”
“就在章台宮。”
祖龍答道。
片刻後,寺人將桌案、午膳和美酒擺放于章台宮大殿內。
不多時,一桌香氣四溢的飯菜便端上了桌面。
對于趙遲來說,這個時代的食物平淡無奇,即便御廚的手藝也稱不上頂尖,畢竟他來自未來,習慣了更為精致的佳肴。
此時的菜肴過于簡單,調料也寥寥無幾。
“我從未與人在此同席用餐,你是第一個。”
“請坐。”
祖龍含笑示意。
“那臣就不客氣了。”
趙遲笑著坐下,與祖龍相對而坐。
既然祖龍發話,今日之事似已告一段落,吃完飯便可離去。
趙遲灑脫自如的姿態並未讓祖龍不滿,反而讓他感覺舒適。
身為,雖居高位卻鮮有知己,常感孤寂。
趙遲的自在讓祖龍倍感輕松。
“你在軍中多年,受禁酒令所限,難得有機會暢飲。
今日朕準許你盡情享受。”
喜歡大秦︰我竟是始皇長公子請大家收藏︰()大秦︰我竟是始皇長公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