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意外的是,顧胤的腳步並沒有絲毫停歇。
順著他前行的方向看過去,就看見顧胤徑直走進了面試的房間。
屋內的兩人先是一怔,神色雖然看起來平靜,但目光卻意味深長。
張岳捕捉到了林安博眼中一閃而過的了然,對于顧胤此行的目的,林安博顯然心知肚明。
然而,傅雷和他一樣,卻對此一無所知。
他微微低頭,輕聲向傅雷詢問道“你說,他來做什麼的?”
“是來試鏡,還是來面試我們?”張岳半開玩笑地問道。
傅雷沒有直面回答,只是淡淡地開口“面試,好像要開始了。”
張岳笑笑,莫名涌起一股異樣的感覺。
難怪之前沒有听說《謎底》的男主角有試鏡的消息。
不過,以顧胤如今的票房號召力,他所到手的角色,確實不需要再經過試鏡的環節。
娛樂圈,是一個很現實的地方。
很多時候,在大項目的風聲還沒有傳開時,就已經確定了主要角色。
顧胤,如今無疑是影壇上的風雲人物,自然會成為各大投資方競相爭搶的對象。
十七歲剛踏入娛樂圈,首部作品便是大熒幕之作。
年少成名,也沒有傳出恃才傲物的名聲。
從他接演的第一部電影開始,他就展現出了遠超新人的成熟度與演技。
事實也是如此,一年之內,橫掃了國內外眾多新人獎獎杯。
而在他的第二部電影《沉沒之地》中,他飾演了那個逃離黑暗陰謀世界的林黎,這一角色更是直接助力他奪得了華表獎影帝的桂冠,從此星途一片坦蕩。
四年時光,他的人氣也沒有絲毫減弱。
今年,憑借一部喜劇元素的影片,摘得了金雞獎影帝的殊榮,前途更是一片光明。
顧胤,是那種天賦與實力並存,且能爆發性呈現的演員類型。
相較之下,他們進入娛樂圈的時間也都不短了。
作為資歷更深、出道更早,且已經步入轉型期的他們,在作品成就上,卻顯得有些相形見絀。
是他們缺乏資源嗎?
其實不是,出道那麼多年,他們都有一定的資源。
電影圈向來排外,許多導演都傾向于選擇自己熟悉,喜歡固定認知框架下的演員。
如此一來,他們至少已經比大多數藝人要好上許多了。
當然,穩定的戲約只能反映出他們在市場上的認可度,也只能說明制片方或者導演對于他們的演技、觀眾緣有一定的信任。
但要說“成功”,卻還相距甚遠。
以他自己為例,他作為童星出道,從早期的《圓夢》、《風起雲涌》,到後來的《他怎麼來了》、《異人》等商業片,都有他的身影。
雖說是近年才開始嘗試向青年演員轉型,但他的發展路徑卻一直顯得有些局限性。
盡管他一部部作品穩扎穩打,還是沒有擺脫童星的標簽。他還是缺乏代表作品。
至于傅雷和林安博,情況也是如此,他們都缺乏足以出圈的代表作。
先說傅雷,他科班出身,演技方面確實獲得了業內的廣泛認可。
然而,在作品選擇上,他過于偏向小眾領域。
他所參演的多數作品,要麼是文藝片,這類影片受眾範圍較窄,注重藝術表達和深度內涵,但難以在大眾市場中掀起廣泛討論。
要麼就是擔任配角,盡管現在他已經開始嘗試反派角色,試圖突破以往的形象,但目前大眾對他的認知度依舊十分有限,在競爭激烈的演藝圈中,還沒有真正打響自己的名號。
再看林安博,同樣面臨著類似的困境。
雖然他在多部作品中擔任男主角,但這些作品大多集中在青春題材領域。
青春題材的受眾群體相對年輕化,主要吸引的是處于青春階段或者對青春懷有美好回憶的觀眾。
他轉型的作品《奪冠》,雖然獲得了一定的好評,但戲份實在有限。
而且所飾演的角色類型較為單一,缺乏復雜性和反差感,難以給觀眾留下深刻的記憶點。
這就導致他也很難突破年齡層的壁壘,引發更廣泛群體的討論。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至今都沒有參演過高投資的商業大片,在商業資源方面可以說是相當稀缺,這無疑進一步限制了他在演藝道路上的發展。
目前來看,貝爾這個角色對于傅雷和林安博他們而言,都是一個很好的機遇。
電影有顧胤這位高流量演員主導,他所具備的強大影響力和話題度,會為電影帶來極高的關注度。
而貝爾這種反派的復雜角色,本會因為電影的熱度,就反差感這一塊引發觀眾的討論和關注。
在演藝圈想要一直保持紅火的狀態,就必須要有拿得出手的代表作。
與顧胤合作雖然不是唯一能夠出圈的路徑,但這個合作絕對是一個捷徑。
所以,當這次有同劇組合作的機會擺在面前時,他們自然都不會輕易放過。
顧胤如果真的是內定的男主,那麼這對于其他人來說,不正是一個絕佳的好機會嗎?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這麼一琢磨,張岳臉上的笑容再也抑制不住。
就在這時,林導那洪亮的聲音從還沒有完全關合上的試鏡房間里傳了出來。
林超森直起腰,跟顧胤打了個招呼“呀,顧胤你來了!來,坐這里。”
另一個人也跟著附和道“早就盼著能跟顧老師合作一次了,顧老師那票房號召力,我們得提前排隊預約,這次終于是約到檔期了。”
顧胤看到對方座位前沒有放置名牌,大致就知道這是資方代表了。
在林超森的劇組里,林超森向來比較強勢,資方代表自然就需要低調參與,僅旁听不發言,那自然也就不需要名牌這種來做介紹,因此來影響演員的試鏡水準。
另一個人笑著繼續說道“那必須的,也不看看顧老師是誰,那可是顧影帝,咱們借他的光,以後也多拿幾個獎。”
顧胤微笑著向大家問了一聲好,互相認識了下。
然後按照林超森的要求,坐到了他左手邊空著的位置。
林超森將手邊那摞資料推到顧胤的桌子上,說道“你看看。”
本來,選角這件事在常規流程中,與演員本身並沒有直接關聯。
畢竟,演員更多時候是等待被選擇的一方。
但林超森是一個特別關注演員之間化學反應的導演。
出于對顧胤接受《謎底》淡化了男一與男二之間的界限,林超森對此心懷感激,同時,出于對自身電影質量的要求,他就請顧胤一同參與到這次選角決策中來。
呈現在顧胤面前的資料並不繁雜,只有十幾頁。
但對于關鍵信息的呈現極為精準高效。
顧胤翻起來速度很快,這份資料列出了三位候選演員的表演經歷。
按照時間倒序的方式,清晰地羅列著作品名稱、所飾演的角色名、導演信息以及演員因何而出名的作品年表。
不僅如此,還補充了一些行業內高度認可的獎項等其他關鍵內容,為全面評估演員了依據。
顧胤很快便將資料瀏覽完畢,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其實,早在當天常虹提及傳言中的試鏡名單時,顧胤甚至都沒有自己去搜索相關信息。
雨橙一知道顧胤要回京都,立馬迅速行動起來,將三人的作品以及外界對他們的評價進行了系統整理。
從這些資料中,就能初步窺探出三人在飾演反派角色上的適配性了。
這三個演員的優劣勢都很明顯。
張岳,童星出身,這一背景既是他的優勢,也是目前阻礙他進一步發展的桎梏。
優勢在于,他突然轉型飾演反派,這種巨大的反差能夠制造出強烈的戲劇沖突,易引發外界的廣泛關注和話題性,為電影的宣傳推廣諸多素材和亮點。
然而,劣勢同樣顯著,由于童星時期塑造的形象過于深入人心,固有標簽使得觀眾在觀看他飾演反派時容易出戲,導致反派角色的說服力大打折扣。
這也是張岳目前在演藝道路上遇到的最大瓶頸。
明明他的演技沒有明顯瑕疵,卻很難打破小時候給觀眾留下的固定印象。
作為童星的他,長大後在演藝事業上缺乏新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難以讓觀眾看到他作為成熟演員的更多可能性。
林安博的情況與張岳有相似之處。
他的優勢在于具備扎實的演技,如果能夠出色地演繹反派角色,同樣可以制造出令人驚喜的效果,給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
然而,《謎底》中的貝爾角色對演員有著獨特的要求,需要展現出一種厚重感,這種厚重感不僅僅體現在演技上,更體現在角色的氣質和深度上。
而林安博過于青春的形象,可能會讓角色顯得過于單薄,難以承載起貝爾這個角色所蘊含的復雜情感。
最後一個是傅雷,在三人當中,他的商業價值相對最低。
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在演藝方面沒有優勢。
恰恰相反,科班出身的訓練賦予了他更強的角色塑造能力。
他的上一部作品,證明他可以細膩地表現出反派角色的復雜性,將反派內心的矛盾、掙扎以及邪惡的一面都演繹出來。
而且,此時他較低的大眾認知度反而成為了一種優勢。
觀眾不會因為對他過往角色的印象而預判他在《謎底》中的表現,能夠以更加純粹和客觀的視角去欣賞他的演繹,這也為他塑造一個全新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反派角色了有利條件。
估計林超森導演也是經過深思熟慮,權衡了各方面的因素後,才做出了這樣的判斷。
所以,在資料的排列順序上,他將傅雷的資料放在了最後一個,這或許也暗示著在林導心中,傅雷是優先選擇的科班出身的演員。
最具差異化優勢的材料置身末尾,本就形成了記憶錨點。
綜合比較下來,孰強孰弱似乎一目了然。
前面兩位演員都不可避免地需要額外克服標簽帶來的干擾。
相比之下,傅雷更容易被觀眾所接受。
《謎底》作為一部商業片,從市場流量角度考量,或許另外兩位演員更具優勢。
但在演員陣容里,承擔商業號召力壓力的不是男二號,而是顧胤。
那男二角色相對小眾的背景,就不會對整體票房產生太大影響。
此時,擺在制作方面前的關鍵問題,就聚焦在誰能為作品提升質感上。
既然三位演員都順利進入終面,那麼今天這場男二角色的試鏡,將完全依賴演技,看誰與角色更為適配。
“從你的角度看,你覺得誰適合貝爾?”
喜歡選秀逆襲從祭天劇本成為c位出道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選秀逆襲從祭天劇本成為c位出道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