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風雲之杜氏傳奇

第507集︰听證會上的裂痕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竹晴園 本章︰第507集︰听證會上的裂痕

    基因評審日玻璃屋里的風暴

    黃浦市科技大廈的玻璃會議室像一座懸浮在城市上空的透明容器。九月的陽光穿過雙層夾膠玻璃,在圓形會議桌上投下細碎的光斑,卻驅不散空氣中凝固的緊張。十二名倫理評審委員的名牌沿桌沿排開,塑料材質的邊角在光線下泛著冷光,唯有林硯之面前的“主持人”標牌用磨砂金屬制成,指尖觸上去能感覺到細微的紋路——那是去年她主持“ai醫療倫理指南”評審時留下的磨損,如今又要添上新的印記。

    旁听席第一排的申請人夫婦始終保持著僵硬的端正。男士穿深灰色定制西裝,袖口露出的腕表表帶是低調的鉑金材質,右手插在口袋里時,能看到金屬筆帽的微光從布料褶皺中漏出——林硯之在會前核查身份時就注意到了,那是一支專業錄音筆,不是普通的簽字筆。他身旁的女士穿著米白色連衣裙,手指反復摩挲著手提包的拉鏈,包上掛著的毛絨掛件是某知名教育機構的lo,林硯之認出那是黃浦市收費最高的私立幼兒園周邊。

    “現在開始審議優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代提交的編號101novel.com24eth087號申請。”林硯之的聲音透過麥克風傳遍會議室,她刻意放慢語速,目光掃過每一位委員,“申請內容為通過crisprcas9技術編輯胚胎foxo3a與bdnf基因位點,目標性狀為‘提升後代認知能力及學習效率’。根據《黃浦市基因技術倫理審查規範》,本次評審核心爭議聚焦三點第一,是否突破治療性基因編輯的剛性邊界;第二,技術應用的風險可控性;第三,對社會公平體系的潛在影響。”

    她按下遙控器,身後的投影幕布亮起,左側是申請材料中的基因編輯靶點示意圖,紅色箭頭標出的堿基對序列像一串密碼;右側則是空白的“倫理評估維度表”,等待著委員們用觀點填滿。會議室里的空調出風口發出輕微的嗡鳴,不知是誰的筆在筆記本上劃過,沙沙聲在寂靜中格外清晰。

    張磊幾乎是在林硯之話音落下的瞬間舉起了手。他起身時,座椅與地面摩擦發出刺耳的聲響,深藍色的水務集團制服袖口還沾著一點未洗淨的污泥——早上他剛在市郊污水處理廠檢查完污泥無害化處理的倫理合規性,褲腳的褶皺里還帶著江邊的濕氣。“我先發言。”他走到幕布前,手指在觸控屏上輕點,左側的基因示意圖瞬間被替換成一張色彩鮮明的熱力圖,“這是去年黃浦市各轄區教育投入的分層圖譜,紅色區域是人均教育支出超101novel.com萬元的富人區,藍色區域是低于3萬元的老舊城區,差距已達32倍。”

    觸控筆在屏幕上劃出一道陡峭的曲線“現在的差距還能用‘努力’‘資源’來解釋,可一旦基因增強向富人開放,會出現什麼?”他切換到下一張幻燈片,牛津大學的社會模擬模型數據赫然在目,“報告顯示,若基因增強技術僅限高收入群體使用,十年內黃浦市的社會流動性將下降40,也就是說,底層家庭的孩子通過教育改變命運的概率,會從現在的12降到不足7。”

    張磊從公文包里掏出一疊折得整齊的紙,紙張邊緣有些磨損,顯然被反復翻閱過。“這是我上周在污水處理廠收到的聯名信,署名的有128位水務工人。”他的聲音比剛才低了些,卻更有穿透力,“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每天凌晨四點起床檢修管道,月薪不足八千,卻要省吃儉用給孩子報補習班。信里有句話我讀給大家听‘我們不怕孩子笨,怕的是他連和別人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的資格都沒有——難道我們的孩子天生就該輸在基因上嗎?’”

    最後一個字落下時,會議室里陷入短暫的沉默。坐在張磊對面的周明遠教授推了推眼鏡,金屬鏡架在陽光下反射出冷光。他是黃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博士生導師,實驗室里正開展著治療性基因編輯的臨床研究,西裝領口別著的鋼筆是學生送的畢業禮物,筆身上刻著“基因向善”四個字。

    “張委員的擔憂我理解,但不能因噎廢食。”周明遠起身走到幕布前,手指在觸控屏上滑動,調出一組密密麻麻的數據表格,“這是我們實驗室過去三年的crispr脫靶率監測數據,針對foxo3a與bdnf基因的編輯,脫靶率穩定在01以下,低于人類自然基因突變的03概率。”他指向表格里的紅色標注線,“也就是說,這項技術的安全性已經超過了自然受孕的偶然風險。”

    投影幕布切換到一張彩色照片照片里的男孩大約五歲,抱著籃球笑得燦爛,身後是醫院的白色背景牆。“這是101novel.com21年我們參與治療的鐮狀細胞貧血患兒。”周明遠的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激動,“他出生時血紅蛋白基因缺陷,醫生斷言活不過三歲。通過治療性基因編輯,他現在能正常上學、運動,和普通孩子沒有區別。”他頓了頓,目光掃過在場的委員,“當年治療性基因編輯剛出現時,質疑聲比現在更激烈,有人說‘這是在扮演上帝’,可現在這項技術已經拯救了全球數千名患兒——如果我們當年徹底封禁,這些孩子現在還能活著嗎?”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周教授混淆了‘治療’和‘增強’的邊界!”張磊立刻反駁,身體微微前傾,“治療性編輯是糾正缺陷,讓孩子達到正常水平;增強型編輯是超越正常,創造‘超級孩子’——這兩者能一樣嗎?”

    “邊界是流動的!”周明遠提高了音量,“一百年前,接種疫苗被認為是‘干預自然’,現在卻是基本醫療;五十年前,試管嬰兒被罵‘違背倫理’,現在幫助了數百萬不孕家庭。誰能保證,今天我們認為的‘增強’,不會在未來成為‘預防’?比如bdnf基因,不僅影響認知,還與抑郁癥風險相關——如果未來研究證明,編輯這個基因能降低青少年抑郁率,我們還要死守現在的邊界嗎?”

    爭論像投入湖面的石子,迅速激起層層漣漪。法學委員陳景明敲了敲桌子,他的名牌旁放著一本厚厚的《基因技術立法匯編》,書頁間夾著密密麻麻的便簽。“我更擔心立法空白。”他推了推鼻梁上的黑框眼鏡,“目前我國還沒有專門針對基因編輯的法律,僅靠倫理指南約束,力度不夠。去年南方某市查處過一起非法基因編輯中介,他們給客戶承諾‘定制雙眼皮、高鼻梁’,收費高達百萬,最後因為脫靶導致胎兒畸形——這種情況,用現有法律只能按‘非法行醫’處罰,量刑過輕。”

    醫學委員李薇是黃浦市第一醫院的婦產科主任,她手里拿著一份胚胎發育報告,眉頭緊鎖。“從醫學角度,我反對這項申請。”她的聲音柔和卻堅定,“雖然實驗室數據顯示脫靶率低,但胚胎發育是動態過程,基因編輯可能引發連鎖反應。我們醫院去年接收過一位孕婦,她在國外做了‘性別篩選’的基因編輯,結果胎兒不僅性別改變,還出現了心髒瓣膜發育異常——這種風險,不是實驗室數據能完全覆蓋的。”

    社會學委員趙琳則拿出了一份社會調查樣本,紙張上印著“黃浦市青少年群體認知調研”的標題。“我們團隊調查了12所中小學,發現已經出現‘隱性分層’。”她指著數據圖表,“私立學校的孩子中,有38參加過‘天賦開發’課程,家長普遍認為‘花錢就能讓孩子更優秀’。如果基因編輯開放,這種分層會從‘後天’變成‘先天’,形成固化的‘基因階層’——到時候,社會撕裂就不是風險,而是必然。”

    會議室里的空氣越來越燥熱,有人抬手松了松領帶,有人端起水杯卻忘了喝。林硯之看了看時間,按下麥克風“現在請申請人發言。”

    旁听席上的女士深吸一口氣,站起身時,手指還在微微顫抖。她的聲音很輕,卻能清晰地傳到每個角落“我是一名小學老師,教了十五年書。”她的目光掃過委員們,帶著一絲懇求,“我見過太多孩子因為成績差自卑,有的甚至不敢抬頭說話。我和我先生……我們不是想讓孩子當‘超級英雄’,只是想讓他未來能輕松一點,不用像我們當年那樣,為了考大學熬夜刷題,為了找工作四處踫壁。”

    她的聲音漸漸哽咽,眼圈泛紅“我們請家教、買學區房,沒人說不公平;我們想通過基因編輯,讓孩子少走點彎路,怎麼就成了‘制造特權’?這兩者,有本質區別嗎?”

    這句話像一塊沉默的石頭,壓在每個人心頭。會議室里靜得能听到窗外的鳥鳴,陽光透過玻璃,在女士的連衣裙上投下斑駁的光影。林硯之低下頭,在筆記本上寫下一行字,筆尖用力,劃破了紙頁“公平感知的代際差異——父母眼中的‘減負’,可能是社會眼中的‘特權’。”

    男士見妻子情緒激動,伸手扶住她的肩膀,自己接過話茬。他的聲音比妻子沉穩,卻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強硬“我是做科技創業的,深知‘先發優勢’的重要性。”他從口袋里掏出手機,調出一份商業計劃書,“現在的社會競爭,從幼兒園就開始了。我花五百萬買學區房,是為了讓孩子進好學校;花五十萬請家教,是為了讓孩子考高分——基因編輯只是另一種‘投資’,目的是讓孩子在競爭中更有優勢。”

    “這不是投資,是作弊!”張磊立刻反駁,“如果每個人都靠基因編輯獲取優勢,那努力還有什麼意義?”

    “努力當然有意義!”男士提高了音量,口袋里的錄音筆又露出一點微光,“基因編輯只是‘打底’,就像給孩子一個好身體、好腦子,後續還需要教育、培養——難道天生聰明的孩子,努力就不算數了嗎?”

    “天生聰明是自然概率,基因編輯是人為選擇!”趙琳插話,“自然概率是公平的,每個家庭都有機會;人為選擇是不公平的,只有富人能承擔得起——你知道優嗣生物的報價嗎?單次基因編輯收費兩百萬,普通家庭能承受嗎?”

    男士沉默了片刻,語氣緩和了些“技術總會普及的,現在貴,未來會越來越便宜,就像手機、電腦一樣。當年大哥大要幾萬塊,現在人人都有智能手機——為什麼不能給基因編輯一點時間?”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時間不是借口!”李薇搖頭,“基因編輯影響的是一代又一代的人,一旦出現問題,後果不可逆。我們不能拿後代的命運,去賭‘技術會普及’‘風險會降低’——這種賭注,我們輸不起。”

    會議進行到下午三點,陽光開始西斜,玻璃會議室里的光斑漸漸拉長。林硯之提議中場休息十五分鐘,委員們紛紛起身,有的走到窗邊透氣,有的聚在一起小聲討論。張磊站在玻璃前,看著樓下廣場上舉著“反對基因特權”牌子的人群——那是早上他來的時候就有的,現在人更多了,紅色的標語在陽光下格外醒目。

    “張委員,你真覺得這是在守護公平?”周明遠走到他身邊,遞過一瓶礦泉水,“我知道你想保護底層家庭,但封禁技術不是辦法。你看廣場上的人,他們反對的是‘特權’,不是‘技術’——如果我們能建立更公平的機制,比如政府補貼治療性編輯,嚴格監管增強型編輯,是不是比一刀切更好?”

    張磊接過礦泉水,卻沒有擰開“周教授,你太理想了。機制建立需要時間,可基因技術發展太快,等機制完善了,可能已經有上千個‘基因增強孩子’出生了——到時候,再想挽回就晚了。”

    林硯之則走到申請人夫婦身邊,她注意到女士正在偷偷抹眼淚,男士在一旁低聲安慰。“你們真的想好了嗎?”林硯之輕聲問,“即使這次申請通過,後續還有很多風險,比如胚胎檢測、孕期監測,還有孩子出生後的長期追蹤——這些,你們都能接受嗎?”

    女士抬起頭,眼楮通紅“我……我其實也害怕。”她的聲音壓得很低,只有林硯之能听到,“我昨天查了很多資料,看到有孩子因為基因編輯出現免疫系統問題,晚上都睡不著。可我先生說,這是‘為了孩子好’,我……”

    她的話沒說完,男士就打斷了她“林主任,我們已經想好了,風險我們願意承擔。”他的語氣很堅定,卻避開了林硯之的目光,右手不自覺地摸了摸口袋里的錄音筆。

    中場休息結束,听證會繼續。林硯之回到主持位,清了清嗓子“接下來,我們就‘是否批準申請’進行第一輪討論,各位委員可以自由發表意見。”

    陳景明第一個發言“從法律角度,我反對。目前沒有法律支持增強型基因編輯,倫理指南也明確‘以治療為限’,批準申請沒有法律依據。”

    李薇緊隨其後“醫學角度反對,風險不可控,不能拿胚胎當實驗品。”

    趙琳“社會學角度反對,會加劇社會分層,破壞公平。”

    支持的聲音只有兩位一位是來自科技企業的委員,認為應“鼓勵技術創新”;另一位是哲學委員,提出“個人有選擇後代基因的自由”。其余委員則持觀望態度,有的建議“先開展小規模試點”,有的主張“等待更多臨床數據”。

    周明遠見支持的人少,又補充道“我提議‘分級審批’方案。治療性編輯放開審批,嚴格監管;增強型編輯建立‘特殊審批通道’,僅限科研目的,且需滿足三個條件一是無替代方案,二是全程公開透明,三是長期追蹤觀察。這樣既能防範風險,又不阻礙技術發展。”

    “我反對試點!”張磊立刻回應,“試點就是突破紅線,一旦開了頭,就會有人鑽空子。去年某科研機構以‘科研名義’開展增強型編輯,最後還不是把成果賣給了私人客戶——這種教訓還不夠嗎?”

    爭論再次陷入僵局,林硯之看了看手表,已經下午五點了,窗外的天空開始變暗,城市的燈光漸漸亮起,玻璃會議室里的透明感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封閉的壓抑。

    “各位委員,”林硯之拿起麥克風,聲音比之前更沉穩,“我們今天討論的不僅是一項申請,更是基因技術的未來方向。治療性編輯是‘雪中送炭’,增強型編輯是‘錦上添花’——現在,我們的首要任務是讓‘雪中送炭’覆蓋更多人,而不是急于‘錦上添花’。”

    她調出一份數據報告,屏幕上顯示著黃浦市遺傳病患者的分布情況“目前,全市有32萬名遺傳病患者等待治療性基因編輯,其中80來自低收入家庭,他們承擔不起現有的治療費用。如果我們把精力放在這里,建立政府補貼機制,讓更多患者受益,是不是比討論‘如何讓富人的孩子更聰明’更有意義?”

    會議室里漸漸安靜下來,委員們的目光都集中在屏幕上的數據上。林硯之繼續說“至于增強型編輯,不是不能探索,但需要更嚴格的條件——比如等到技術足夠成熟,能確保100安全;等到機制足夠完善,能確保公平;等到公眾共識形成,能接受這種技術。現在,這些條件都不具備。”

    她放下麥克風,看向各位委員“我的意見是,駁回本次申請。同時,建議委員會啟動《基因編輯倫理分級指南》的制定,明確‘治療性’與‘增強性’的剛性邊界,建立更完善的審批和監管體系。”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接下來的投票環節,結果出乎意料地一致11票反對,1票棄權。當林硯之宣布“駁回申請”時,旁听席上的女士明顯松了口氣,而男士則臉色陰沉,默默收起了口袋里的錄音筆——那支筆自始至終沒有打開過,或許他也知道,這次申請的希望渺茫。

    听證會結束後,委員們陸續離開,周明遠走到張磊身邊,拍了拍他的肩膀“雖然意見不同,但你說的‘守護公平’,我認同。下次制定指南,我們可以一起探討如何平衡技術與公平。”

    張磊點了點頭,接過周明遠遞來的名片“好,我隨時歡迎。”

    林硯之則留在會議室里,整理著桌上的材料。窗外的城市已經完全暗下來,燈光透過玻璃,在她的筆記本上投下溫暖的光暈。她翻到之前寫的那行字“公平感知的代際差異”,在後面補充了一句“倫理的意義,不是阻止進步,而是讓進步帶著溫度。”

    這時,她的手機收到一條消息,是醫院的同事發來的“今天有三個鐮狀細胞貧血患兒的治療性編輯申請通過預審,家屬都很激動。”林硯之看著消息,嘴角露出一絲微笑——或許,這才是基因技術該走的路不是創造特權,而是彌補缺陷;不是拉大差距,而是縮小鴻溝。

    玻璃會議室的燈光漸漸熄滅,只有桌上的《基因技術倫理審查規範》還攤開著,書頁上的“以人為本”四個字,在月光下泛著柔和的光。黃浦市的夜晚很安靜,只有遠處的車流聲偶爾傳來,仿佛在訴說著這座城市的故事——而今天的這場听證會,只是這座城市在科技與倫理的十字路口上,邁出的一小步。

    喜歡黃浦風雲之杜氏傳奇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黃浦風雲之杜氏傳奇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黃浦風雲之杜氏傳奇》,方便以後閱讀黃浦風雲之杜氏傳奇第507集︰听證會上的裂痕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黃浦風雲之杜氏傳奇第507集︰听證會上的裂痕並對黃浦風雲之杜氏傳奇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