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的謊言與真實的重量
林舟的手指在鍵盤上懸停了三秒,最終還是點進了那條推送。
《驚天黑幕!知名藥企用絕癥患者做活體實驗,死亡率高達78》的標題像滴在白紙上的血漬,在信息流里刺目地鋪開。他認得這家叫“康華生物”的企業,母親正在用他們生產的靶向藥維持生命。
屏幕右下角彈出的即時數據顯示,這條由“速報ai”生成的新聞發布僅17分鐘,轉發量已突破50萬。評論區里,憤怒的網友正在集體聲討,有人貼出了康華生物總部的地址,還有人發起了“抵制所有康華產品”的話題挑戰。
林舟放大圖片里所謂的“實驗報告”,發現表格邊緣有明顯的拼接痕跡。作為《深度調查》雜志的數據編輯,他對這種像素級別的貓膩太敏感了。當他試圖在評論區指出這點時,系統提示“該評論包含敏感內容,已被自動過濾”。
“又來?”他煩躁地抓了抓頭發。這是本月第三次出現影響重大的ai虛假新聞,前兩次分別導致一家上市公司股價暴跌,以及某個景區因“宰客”謠言被迫停業整頓。
辦公室的玻璃門被推開,主編陳默頂著一頭亂發闖進來,手里攥著的平板電腦屏幕亮得刺眼。“看看這個,”他把設備懟到林舟面前,“速報ai剛剛更新了內容,現在說康華的實驗對象是‘自願參與的死刑犯’,還附上了所謂的‘監獄授權書’。”
林舟快速滑動屏幕,注意到文章末尾多了一行小字“本內容由ai自動生成,基于公開信息整理”。“公開信息?”他冷笑一聲,“他們把三年前另一家公司的臨床試驗數據嫁接到了康華頭上,連樣本數量都沒改。”
窗外的天色突然暗下來,六月的雷陣雨總是來得猝不及防。陳默走到窗邊,看著雨點在玻璃上劃出歪扭的水痕“剛才接到消息,已經有患者家屬去康華總部鬧事了。警方剛介入。”
林舟的心跳漏了一拍。他想起上周去醫院探望母親時,主治醫生說康華正在研發新一代靶向藥,有望明年投入臨床。如果這次事件導致研發中斷……他不敢想下去。
“我們得做個深度報道,”陳默轉過身,眼神里帶著少見的決絕,“不光是揭穿這個謊言,還要弄清楚這些ai到底怎麼回事。”
一、失控的算法
速報ai的總部設在高新區的智能產業園,玻璃幕牆反射著陰沉的天空,像一塊巨大的電子屏。林舟和實習生小夏在前台登記時,听到旁邊兩個工作人員的對話。
“昨天那條康華的新聞,流量直接破了我們的歷史紀錄。”
“可不是嘛,算法自動抓取了‘藥企’‘實驗’‘死亡’這幾個關鍵詞,權重調到最高,想不火都難。”
“但法務部剛才來問了,說收到律師函……”
“怕什麼,我們有免責聲明啊,‘ai生成內容僅供參考’。”
林舟攥緊了口袋里的錄音筆。當他們見到速報ai的產品總監張磊時,對方正對著電腦屏幕皺眉,屏幕上是不斷跳動的輿情數據。
“林記者想了解什麼?”張磊的笑容帶著程式化的熱情,手指卻在桌下快速敲擊著手機。
“關于康華生物的新聞,你們的信息來源是哪里?”
張磊的笑容僵了一下“ai自動抓取了全網信息,可能是……綜合了一些用戶上傳的資料。”
“哪些用戶?具體來源鏈接能嗎?”
“這個……ai的學習過程是黑箱狀態,我們也沒辦法追溯每一個數據節點。”
小夏突然舉起手機“張總監,你們的ai還在生成新內容。現在說康華的董事長連夜潛逃了,但我剛查了航班信息,他今天上午還在參加行業論壇。”
張磊的臉色瞬間變得難看。他起身想去關電腦,林舟卻快步走過去,看清了屏幕上的編輯後台——所謂的“ai寫作”,其實是把不同來源的碎片信息像搭積木一樣拼湊,再用算法挑選最具沖擊力的詞匯組合成標題。在“康華事件”的編輯欄里,赫然列著“標題吸引力評分”,最高的那條正是他們最初看到的“活體實驗”版本。
“你們知道這條新聞會毀掉一家企業,甚至危及正在用藥的患者嗎?”林舟的聲音有些發顫。
張磊避開他的目光“我們只是技術商,用戶有辨別信息的責任。”
“如果連信息源頭都是假的,用戶怎麼辨別?”
離開產業園時,雨還在下。小夏看著手機上不斷新增的“康華黑料”,突然說“林哥,你發現沒有,這些ai好像特別擅長挑動情緒。”林舟想起那些標題里頻繁出現的“驚天”“黑幕”“淚目”,點了點頭。算法比誰都清楚,憤怒和恐懼是最容易傳播的病毒。
二、準則的誕生
康華生物的新聞發布會開得倉促而狼狽。董事長李建明舉著藥監局的批文,聲音因激動而顫抖“我們所有的臨床試驗都有完整記錄,每一位參與者都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台下卻有人不斷起哄,把雞蛋和礦泉水瓶扔到台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林舟在後排看著這混亂的一幕,突然接到陳默的電話。“來趟局里,有重要會議。”
市網信辦的會議室里坐滿了人,有新聞媒體的代表,有互聯網企業的負責人,還有幾位法學教授。網信辦主任周明把一份文件推到桌子中間“最近的ai虛假新聞事件,已經造成了三次群體性事件。今天請大家來,是想討論制定一個《算法新聞倫理準則》。”
速報ai的張磊也在,他低著頭,手指在膝蓋上無意識地畫圈。當周明提到“ai生成內容必須標注所有信息來源”時,他猛地抬起頭“這不可能!標注來源會讓ai的創作效率下降至少60,我們的商業模式就毀了。”
“那你們現在的模式,就是建立在傳播虛假信息的基礎上?”陳默反問。
“我們不是故意的!ai偶爾會出現偏差……”
“是‘偶爾’嗎?”林舟拿出錄音筆,播放了產業園里听到的對話,“你們的算法在刻意追求‘標題吸引力’,這已經不是技術偏差,而是價值取向的問題。”
爭論持續了三個小時。法學教授主張設立“算法新聞追責機制”,互聯網企業則擔心過度監管會扼殺技術創新。當周明提到要建立“算法新聞糾錯平台”時,張磊突然拍了桌子“誰來糾錯?如果有人惡意投訴怎麼辦?我們的服務器根本扛不住海量的審核壓力!”
“那就讓ai自己學會糾錯。”一直沒說話的人工智能倫理專家趙教授開口了,“在算法里植入倫理模塊,當檢測到可能存在事實偏差的內容時,自動觸發多方信源驗證機制。就像給ai裝上道德指南針。”
林舟想起母親床頭的指南針擺件,那是她年輕時去南極科考帶回來的,無論怎麼轉動,指針永遠指向南方。或許,算法也需要這樣一個不變的參照。
最終通過的準則里,有幾條格外醒目
1 ai生成內容必須標注所有信息來源的具體鏈接
2 爭議性事件報道需包含至少三個對立立場的信源
3 禁止使用“標題黨”詞匯,算法需自動過濾煽動性表述
4 建立公開的糾錯平台,任何用戶可提交事實核查申請
走出會議室時,林舟看到張磊在走廊里打電話,語氣疲憊“通知技術部,明天開始調整算法……對,按準則來,先停掉所有醫療類新聞的自動生成。”
三、糾錯的代價
《算法新聞倫理準則》實施的第一個月,整個行業陷入了混亂。速報ai的日活用戶下降了40,因為那些平淡的標題再也吸引不了眼球。另一家ai新聞平台“真知”因為沒能及時標注信息來源,被處以101novel.com0萬元罰款。
林舟負責跟進糾錯平台的運行情況。他發現最棘手的不是技術問題,而是人性的復雜。有企業故意用小號投訴競爭對手的正面報道,也有粉絲為了維護偶像,集體舉報所有負面新聞。
“林哥,你看這條糾錯申請。”小夏指著屏幕,“有人說我們雜志上周的報道里,有個數據寫錯了。”林舟點進去,發現是關于留守兒童教育的調查,有讀者指出某縣的輟學率計算錯誤。他立刻聯系當地教育局核實,發現確實是統計口徑出了問題。
“我們要不要撤稿?”小夏有些緊張。這是準則實施後,傳統媒體第一次被投訴。
“不,”林舟打開編輯後台,“按準則來,發更正聲明,標注錯誤原因,再補充最新的數據。”
更正聲明發布後,出乎意料地收到了很多正面評論。有讀者說“敢于承認錯誤,比永遠‘正確’更可信。”林舟突然明白,糾錯平台的意義不僅是辨別真假,更是重建信任。
這天下午,他接到李建明的電話,對方的聲音帶著哽咽“林記者,謝謝你。新一代靶向藥的臨床試驗終于恢復了,我剛從醫院回來,看到很多患者在等消息。”林舟想起新聞發布會上那些憤怒的面孔,突然覺得,每一個被糾正的錯誤背後,都是無數個等待真相的人。
速報ai的張磊主動聯系林舟,邀請他參觀新版算法的演示。在屏幕上,ai生成的新聞標題變得樸素而克制《康華生物公布新療法臨床試驗數據,有效率達68》。當張磊點擊“信息來源”按鈕時,彈出的頁面詳細列出了每一組數據的出處,包括醫院的編號和倫理委員會的審批文件。
“現在每條新聞的生成時間,從原來的3分鐘變成了2小時。”張磊苦笑,“但投訴量下降了90。昨天還有藥企主動聯系我們,想合作發布試驗進展。”
林舟注意到算法里多了一個“倫理評分”模塊,會根據信息完整度、立場平衡性等指標打分,低于80分的內容無法發布。“這個評分標準是誰定的?”他好奇地問。
“我們邀請了倫理學、法學和新聞學界的專家,一起訓練算法。”張磊調出一個名單,林舟看到了趙教授的名字,還有幾個他認識的資深記者。
四、真實的重量
半年後,林舟去醫院看望母親。病房的電視上,正在播放ai生成的新聞《全球首款阿爾茨海默病新藥在我國獲批上市》。當主持人念出“信息來源國家藥監局官網、三期臨床試驗報告(編號ctr101novel.com23xxxx)”時,母親突然說“現在的新聞,好像穩重多了。”
林舟笑了。他想起剛入行時,前輩說過的話“新聞的重量,不在于傳播的速度,而在于真實的分量。”
離開醫院時,他路過報亭,看到《深度調查》最新一期的封面故事是《算法里的倫理一場關于真相的戰爭》。旁邊的電子屏上,速報ai正在推送一條新聞,標題是《我市啟動ai新聞倫理培訓計劃,首批500名算法工程師參與》。
小夏發來微信,說糾錯平台的累計處理量突破了10萬條,準確率達到92。林舟回復了一個笑臉,抬頭看向天空。雨後的陽光穿過雲層,在地上投下斑駁的光影,像無數個被照亮的真相。
他突然明白,準則和算法都不是終點。真正能守護真實的,是每一個願意為真相付出代價的人——無論是糾正錯誤的勇氣,還是等待真相的耐心。就像母親床頭的指南針,無論世界如何變化,總有些東西,值得我們堅守。
喜歡黃浦風雲之杜氏傳奇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黃浦風雲之杜氏傳奇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