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風雲之杜氏傳奇

第300集︰《倫理之光照亮科技未來》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竹晴園 本章︰第300集︰《倫理之光照亮科技未來》

    倫理之光

    林硯推開會議室門時,午後的陽光正斜斜切過桌面,在那尊水晶獎杯上折射出細碎的光斑。獎杯底座刻著一行字“全球科技倫理治理二十周年特別貢獻”,邊緣的稜角被歲月磨得溫潤,像極了她此刻掌心的溫度。

    “林老師,各國代表都到齊了。”助手小陳遞過平板電腦,屏幕上滾動著在線參會者名單——從南極科考站的生態學家到 谷的科技企業家,從非洲的數字權益律師到國際太空站的駐站宇航員,他們的虛擬頭像在環形會議廳的電子屏上組成璀璨的星圖。

    林硯整理了一下深藍色西裝外套,走到會場中央的全息投影台旁。二十年前的今天,也是這樣一個晴朗的午後,她和另外七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學者擠在不足二十平米的辦公室里,對著白板上“科技倫理”四個大字發愁。那時腦機接口剛實現獼猴意念操控機械臂,社交媒體的算法推薦開始顯露成癮性,而普通人對“倫理”的認知還停留在醫學實驗的知情同意書上。

    “我們先看一組對比數據。”林硯輕觸投影台,左側浮現出101novel.com45年的全球科技倫理事件地圖紅色標記密密麻麻,從歐洲的基因編輯嬰兒爭議到東南亞的算法歧視訴訟,從北極冰蓋下的采礦糾紛到近地軌道的太空垃圾踫撞預警。右側則是101novel.com65年的同比例地圖,紅色標記稀疏了大半,取而代之的是綠色的倫理審查點和藍色的國際協作項目。

    “二十年前,當我們提出要給ai算法裝‘倫理剎車’時,有人說這是給科技戴鐐銬。”林硯的聲音透過麥克風傳遍每個分會場,“但今天,我們看到的是——”

    她點開一段視頻肯尼亞的鄉村醫生正在用搭載倫理芯片的診斷儀為孕婦做檢查,設備自動屏蔽了可能泄露隱私的基因數據;挪威的深海采礦船在作業前,先投放了數百個生態監測機器人,實時上傳數據至全球深海倫理數據庫;月球基地的科研人員在培育低重力作物時,同步向地球傳回基因編輯方案,接受跨星球倫理委員會的審核。

    “這些不是鐐銬,是指南針。”林硯說。

    會議廳後排傳來輕微的騷動,一位坐著輪椅的老人被推到前排。他抬起布滿老年斑的手,指向投影屏上的“腦機接口倫理紅線”條款——那是二十年前團隊處理的第一個大案。當時某科技公司宣稱能通過腦機接口“治療”抑郁癥,實則在試驗中篡改受試者的情緒記憶。

    “林教授還記得我嗎?”老人的聲音帶著電子合成器的質感,他的聲帶在十年前的喉癌手術中被切除,如今依靠植入式語音處理器說話,“我是編號734,當年那個被強制參加試驗的人。”

    林硯的呼吸頓了半秒。她當然記得。那個總是穿著洗得發白的藍布衫的中年人,在听證會上顫抖著說“他們把我腦子里的悲傷挖走了,可那些悲傷里有我女兒的樣子”。後來團隊推動出台《腦機接口倫理公約》,第一條就明確禁止任何形式的意識篡改,而734號成為首批獲得國家賠償的受試者。

    “現在我的孫子在用腦機接口學鋼琴。”老人笑起來,眼角的皺紋擠成兩道溝壑,“他有先天性腦癱,可現在能彈出完整的《致愛麗絲》。設備里有個按鈕,他隨時能暫停、能刪除數據,就像你們說的‘用戶主權’。”

    全息投影突然切換畫面,出現世界各地的街景東京的小學生在科技課上討論“算法偏見”,里約熱內盧的貧民窟牆上畫著“數據隱私”的涂鴉,德里的人力車夫在用帶無障礙模式的p接單,他們手機屏幕上跳動的綠色圖標,正是團隊當年推動制定的“普惠設計”認證標志。

    “最讓我震撼的不是條文本身。”聯合國科技倫理委員會的主席馬克舉起平板電腦,展示著最新的全球民調,“18到80歲人群對‘科技倫理’的認知率從101novel.com45年的17,提升到101novel.com65年的89。在巴西的雨林部落,酋長會拿著我們的《生態科技指南》跟采礦公司談判;在格陵蘭的因紐特社區,獵人懂得用衛星定位時避開瀕危物種棲息地。”

    會議進行到傍晚時,傳來一個突發消息國際太空站檢測到一顆失控的私人大幅衛星,可能撞向月球背面的科研基地。林硯立刻調出全球太空倫理應急系統——這個由團隊牽頭搭建的網絡,連接著各國航天機構和太空垃圾清理公司。

    “按《近地軌道倫理公約》第12條,所有權公司未按時繳納清理基金,已觸發強制回收機制。”小陳快速操作著系統,“月球基地已啟動防護盾,清理機器人預計三小時後抵達。”

    屏幕上,代表機器人的紅點正朝著失控衛星移動。林硯想起二十年前,當他們提出要給太空活動立規矩時,某商業航天巨頭的ceo嘲諷道“宇宙那麼大,你們管得過來嗎?”而現在,從衛星軌道分配到太空資源開采,每個環節都嵌著倫理準則的齒輪。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夜幕降臨時,會議進入最後環節。林硯播放了一段特殊的影像二十年來所有參與過倫理治理的人們的笑臉,有白發蒼蒼的哲學家,有剛畢業的程序員,有抗議算法歧視的街頭活動家,有在听證會上為數字遺產繼承權哭泣的女兒。

    “我們常被問,科技發展那麼快,倫理追得上嗎?”林硯的目光掃過會場,落在那些年輕的面孔上——他們是“全球科技倫理青年領袖計劃”的學員,最小的才二十歲,已經在研究火星基地的生態倫理問題,“今天我可以回答追得上。因為倫理不是刻在紙上的文字,是刻在人心里的標尺。”

    全息投影漸暗,最後定格在地球的影像上。藍色星球緩緩轉動,表面浮現出無數條金色的線,那是全球已生效的178項科技倫理公約,它們交織成一張巨大的網,守護著人類文明的每一步前行。

    散會後,林硯獨自留在會議室。她摸出手機,點開那個名為“倫理之光”的加密相冊。第一張照片是二十年前的辦公室,八個年輕人擠在鏡頭前,身後的白板寫著“讓科技有溫度”。最新一張是上周拍的,她在非洲的一個村莊,看著孩子們用配備防沉迷系統的平板電腦學習,陽光透過樹葉落在他們臉上,像撒了一把碎金。

    手機震動了一下,是小陳發來的消息“林老師,月球基地安全了。另外,全球科技倫理數據庫的訪問量突破10億次了。”

    林硯望向窗外,城市的燈火正次第亮起,與夜空的星辰交相輝映。她想起二十年前那個夜晚,也是這樣望著星空,團隊里最年輕的物理系博士說“也許有一天,外星文明收到我們的信號,首先解讀到的不是科技水平,是我們的倫理準則。”

    那時覺得是玩笑,現在卻信了。

    她拿起那尊水晶獎杯,對著光看。獎杯內部有無數細小的氣泡,像宇宙中的星塵。林硯忽然明白,所謂倫理之光,從來不是某個人、某個團隊點燃的火炬,而是無數人手中的燭火匯聚成的星河。

    明天,她要去給“青年領袖計劃”的學員上課。課程表上有一門新課,叫《科技倫理的未完成性》。她想告訴那些年輕人,倫理治理永遠沒有終點,就像人類對文明的追求永不停歇。

    但只要這束光一直在,前路就不會黑暗。

    夜色漸深,會議室的燈依然亮著。全息投影台上,地球的影像還在緩緩轉動,那些金色的倫理準則如同脈絡,讓這顆星球在宇宙中顯得格外溫暖。

    喜歡黃浦風雲之杜氏傳奇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黃浦風雲之杜氏傳奇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黃浦風雲之杜氏傳奇》,方便以後閱讀黃浦風雲之杜氏傳奇第300集︰《倫理之光照亮科技未來》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黃浦風雲之杜氏傳奇第300集︰《倫理之光照亮科技未來》並對黃浦風雲之杜氏傳奇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