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硯秋站在國家科技倫理研究院的頂樓,俯瞰著樓下往來的年輕面孔。玻璃幕牆上倒映出她鬢角的白發,卻掩不住那雙眼楮里的清亮。桌上攤著最新的《全球科技倫理發展報告》,封面燙金的標題旁,印著研究院二十年來的成果圖譜——從最初的十條準則框架,到如今覆蓋基因編輯、人工智能、太空探索等十八個領域的倫理體系,密密麻麻的線條像一張守護人類未來的網。
“林院士,北大的獎學金申請材料已經匯總好了。”助理推門進來時,手里捧著厚厚的文件夾,“今年有三百多名本科生申請,比去年增長了百分之四十。”
林硯秋指尖劃過文件夾邊緣,想起二十年前在日內瓦參加第一次國際科技倫理峰會的場景。那時她還是個三十出頭的學者,坐在會場後排,听著各國專家為基因編輯的倫理邊界爭論不休。某國代表擲地有聲的質問至今仍在耳畔回響“當我們這代人老去,誰來守護這些準則?”
她翻開第一份申請材料,照片上的女孩扎著高馬尾,眼神里有她熟悉的執拗。個人陳述里寫著“在參與crispr基因治療志願者訪談時,我看到晚期患者家屬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時顫抖的手。科技的溫度,或許就藏在那些被審慎對待的猶豫里。”
“把這個叫甦芮的學生列為重點考察對象。”林硯秋在材料上畫了個圈,“讓她下周來院里參加面試。”
面試那天,甦芮穿著洗得發白的牛仔褲,抱著一摞打印整齊的論文闖進會議室。當被問及如何看待“科技倫理是否會阻礙創新”時,女孩突然從背包里掏出個魔方,手指翻飛間,五顏六色的方塊漸漸歸位。
“您看,”她舉起復原的魔方,“倫理就像這些色塊的邊界,看似限制了移動,卻讓最終的秩序成為可能。去年我在實驗室目睹過未達標的cart細胞被違規用于臨床,那種對規則的漠視,比技術停滯更可怕。”
林硯秋注意到女孩袖口露出的淤青,後來才從輔導員那里得知,甦芮的母親正在接受基因治療臨床試驗,她白天上課,晚上去醫院陪護,申請材料是在病房走廊的燈下寫完的。
“下周一起,來我的項目組實習吧。”林硯秋遞過門禁卡時,看到女孩眼里突然亮起的光,像二十年前第一次走進倫理實驗室的自己。
師徒傳承計劃啟動儀式設在研究院的圓形報告廳。八十歲的周明遠院士顫巍巍地走上台,手里捧著1998年第一版《科技倫理綱要》,泛黃的紙頁上滿是批注。“當年我們在制定人工智能倫理準則時,沒人能想到今天會有情感機器人。”老人的聲音透過麥克風傳遍全場,“但有些東西是不變的——對生命的敬畏,對未知的審慎,對後代的負責。”
他將一本簽過名的綱要遞給站在面前的年輕人。男孩叫陳陽,是計算機系的博士生,研究方向是算法偏見修正。三個月前,他開發的ai招聘系統因排除了所有“生育可能性高”的女性簡歷引發爭議,是周院士帶著他走訪了三十家企業,收集到八千份真實招聘數據,最終研發出兼顧公平性與實用性的新模型。
“周老師讓我明白,倫理不是實驗室里的公式。”陳陽接過書時,指尖不小心蹭到老人手上的老年斑,“上個月在深圳調研時,他為了弄清楚外賣騎手算法的真實影響,跟著騎手跑了三天暴雨。”
秋季學期開始後,甦芮每周三下午都會出現在腫瘤醫院的倫理咨詢室。林硯秋坐在她對面,看著她給患者家屬解釋基因治療的風險收益比。有次遇到情緒激動的家屬拍著桌子質問“你們這些搞倫理的是不是想看著人等死”,甦芮遞過去一杯溫水,輕聲說“我媽媽也在三號病房接受治療,她昨天還說,知道每一步風險的選擇,哪怕結果不好也不後悔。”
那天結束後,林硯秋帶甦芮去了研究院的檔案室。在恆溫恆濕的庫房里,保存著二十年來的倫理審查檔案101novel.com18年第一例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的調查報告,101novel.com25年自動駕駛倫理決策算法的爭議記錄,101novel.com30年太空采礦倫理公約的談判手稿……最底層的箱子里,是一疊泛黃的信紙,是當年團隊在地下室熬夜制定準則時,互相鼓勵的便簽。
“你看這張。”林硯秋抽出一張寫著“如果我們放棄底線,後代會怎樣評價我們”的紙條,“當年王教授寫這句話時,窗外正飄著雪。現在想想,所謂傳承,就是讓每個時代的人,都能听到這樣的追問。”
寒假前的最後一次項目會上,陳陽演示了新研發的算法倫理檢測系統。當屏幕上出現“性別偏見指數下降72”的結果時,周院士突然鼓起掌來。老人最近記性越來越差,卻清晰記得每個算法參數的倫理依據。“記得加入動態調整模塊。”他指著屏幕角落,“技術在變,人心也在變,倫理準則不能是刻在石頭上的戒律。”
散會後,陳陽扶著周院士走出大樓,發現雪不知何時落了下來。老人突然停下腳步,望著研究院門口那棵松樹“三十年前,我在這里栽下它時,還只是根樹苗。”松枝上的積雪簌簌落下,落在兩個相攜而行的身影上,像一場無聲的交接儀式。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第二年春天,甦芮的母親順利完成治療。女孩在致謝信里寫道“現在我終于明白,科技倫理不是冰冷的規則,而是讓每個生命都能被溫柔對待的承諾。”她決定放棄直博的機會,先去基層醫院做兩年倫理專員。林硯秋在信末批注“真正的倫理實踐,永遠在實驗室之外。”
研究院的走廊里,新掛起了一排照片。左邊是二十年前團隊在日內瓦的合影,右邊是甦芮、陳陽他們在倫理咨詢室的工作照。兩張照片里的人隔著時空,眼神卻有著相同的堅定。
林硯秋站在照片前,手機震動起來。是甦芮發來的視頻,畫面里她正在給鄉鎮醫生培訓倫理規範,黑板上寫著“最小傷害原則”六個字。窗外的陽光透過窗戶,在字上投下溫暖的光斑。
“林老師,這里的醫生說,以前總覺得倫理是大城市的事。”甦芮的聲音帶著笑意,“現在他們知道,哪怕是給村民做基因檢測,也得把知情同意書念到每個人都听懂。”
掛掉電話,林硯秋走到窗邊。樓下的丁香花開得正盛,一群穿著白大褂的年輕人說說笑笑地走過,其中有人背著印著“科技倫理傳承計劃”的帆布包。她想起周院士常說的那句話“我們播下的種子,終會在他們心里長成森林。”
辦公室的日歷上,圈著下個月的國際科技倫理峰會。今年的主題是“下一代的倫理使命”,甦芮和陳陽將代表中國青年學者發言。林硯秋翻開準備好的發言稿,最後一段這樣寫道“所謂傳承,不是讓後來者重復我們的腳步,而是讓他們在面對新的倫理困境時,能想起我們曾如何堅守——為了讓科技的光芒,永遠照亮人性的善良。”
夕陽透過玻璃幕牆,在稿紙上投下金色的光暈,那些字跡仿佛在光里輕輕跳動,像一顆顆正在萌發的種子。
喜歡黃浦風雲之杜氏傳奇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黃浦風雲之杜氏傳奇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