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風雲之杜氏傳奇

第223集︰《輿論的漩渦》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竹晴園 本章︰第223集︰《輿論的漩渦》

    輿論風暴眼

    林舟站在演播廳後台,指尖無意識地摩挲著口袋里的u盤。玻璃門另一側,《科技前沿》節目的主持人正在調試耳麥,台下觀眾的議論聲像潮水般涌來——其中一半帶著憤怒,另一半藏著焦慮。

    “林博士,該您上場了。”助理小陳遞來一瓶水,瓶身上的標簽已經被她捏得發皺,“剛才收到消息,場外有抗議者舉著‘禁止編輯人類基因’的標語,直播間的彈幕已經刷爆了。”

    林舟深吸一口氣,整理了一下襯衫領口。三天前,那則匿名泄露的臨床報告像投入湖面的炸彈,在公眾輿論里激起了滔天巨浪——劍橋研究所的基因編輯嬰兒在出生後第二十八天,檢測出x染色體上出現了一段未知的基因重組。

    “記住我們的核心立場。”林舟對團隊成員點點頭,推開門走進聚光燈下。台下立刻響起混雜的聲音,有人舉著寫有“停止扮演上帝”的牌子,也有人揮動著支持技術進步的標語。

    “林博士,”主持人的問題尖銳如刀,“根據泄露的報告,crisprδ技術存在未被發現的風險。這是否意味著你們之前的監管框架完全失效?”

    林舟調出準備好的基因序列圖譜,大屏幕上,那段異常的重組片段被標成醒目的紅色。“首先需要明確的是,這段序列變化目前沒有任何臨床癥狀關聯。我們的監測系統之所以能第一時間發現異常,正得益于之前建立的全球基因數據庫——這恰恰是監管有效的證明。”

    觀眾席里傳來質疑的噓聲。前排一位戴眼鏡的女士突然站起來“我是遺傳學教授,但我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你們憑什麼確定這段‘無害’的序列不會在幾代後顯現影響?人類基因庫不是你們的實驗室!”

    她的話引發了一陣騷動。林舟看向她胸前的銘牌——倫敦大學學院的伊麗莎白教授,三天前還在學術會議上支持基因編輯技術的應用。輿論的反轉往往比dna的突變更迅速。

    “伊麗莎白教授的擔憂正是我們建立倫理審查機制的初衷。”林舟調出另一張圖表,顯示著從阿西洛馬會議到現在的基因技術監管演進史,“從重組dna技術到現在的基因編輯,科學界始終在自我約束中前進。這次發現的異常片段,我們已經啟動了三級響應機制——”

    突然,觀眾席後排爆發出爭吵聲。一個穿連帽衫的年輕人搶過旁邊女士的標語,用力撕成碎片“我妹妹患有脊髓性肌萎縮癥!如果不是你們這些保守派阻撓,她本該有治愈的機會!”

    “治愈?還是成為你們實驗的小白鼠?”被撕了標語的女士漲紅了臉,“去年那例基因治療臨床試驗,有三個孩子出現了白血病,你們怎麼不提?”

    現場頓時陷入混亂。導播急忙切到廣告,林舟被工作人員護著退回後台,襯衫後背已經被冷汗浸濕。小陳遞來手機,最新的輿情監測顯示,“禁止基因編輯”的話題討論量在半小時內增長了300,而支持繼續研究的聲音被淹沒在憤怒的評論里。

    “華威制藥的股價跌了12。”團隊的經濟分析師推門進來,臉色凝重,“巴西和印度已經宣布暫停所有基因編輯臨床項目,日本正在討論立法禁止生殖細胞編輯。”

    林舟靠在牆上,看著屏幕里滾動的負面新聞。那條異常的基因片段其實在常規體檢中也可能出現,發生概率大約是萬分之三,但在“基因編輯”這個敏感詞的催化下,它被放大成了滅頂之災。

    “準備下午的緊急發布會。”他突然站直身體,“我們需要公開所有原始數據,包括那例嬰兒的全基因組測序結果。另外,聯系全球三十家頂級實驗室,讓他們同步開展驗證實驗。”

    “可是林老師,”小陳猶豫道,“公開數據可能會被反對者斷章取義,而且……萬一真的發現風險呢?”

    “如果真有風險,隱瞞只會讓後果更嚴重。”林舟打開加密郵箱,開始起草公開信,“科學從來不是在確定性中前進的,我們能做的,是把不確定性攤在陽光下討論。”

    下午三點,全球科技倫理團隊的官網崩潰了。超過五百萬用戶同時涌入,試圖查看那份被命名為“透明計劃”的數據包——里面包含了crisprδ技術的所有臨床數據,從第一例細胞實驗到最新的嬰兒基因序列,甚至包括失敗的編輯案例。

    “服務器正在擴容。”技術主管盯著屏幕上跳動的數字,“已經有十七家獨立實驗室表示願意參與驗證,其中包括中國科學院和哈佛醫學院。”

    林舟刷新著社交媒體,基因編輯透明計劃的話題已經沖上熱搜第一。最初的評論充滿懷疑,但隨著科學家們開始在線解讀數據,討論逐漸轉向理性。

    “這段異常序列位于非編碼區,影響轉錄因子結合的概率低于03。”一位德國遺傳學家發布了動態模擬視頻,“就像在圖書館里移動了一本不會被借閱的書,不會改變整體結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但我們需要長期監測。”另一位美國學者反駁道,“表觀遺傳的影響可能延遲顯現,建議建立跨代跟蹤系統。”

    林舟注意到,伊麗莎白教授也發了一條長文,承認自己上午的反應過于情緒化,並提出了三項補充監管建議。評論區里,那個穿連帽衫的年輕人曬出了妹妹的病歷,下面有上百條鼓勵的留言,也有人分享了類似的患病經歷。

    “有人在組織線下討論會。”小陳指著一個眾籌頁面,“倫敦、紐約、東京的民眾自發申請場地,想和科學家面對面交流。”

    林舟突然想起導師說過的話“公眾對科技的恐懼,往往源于信息的不對稱。當他們能看懂基因圖譜,就不會被‘基因污染’這種模糊的詞匯嚇倒。”

    一周後的倫敦科學博物館,三百個座位的報告廳擠了五百多人。林舟站在台上,身後的大屏幕實時連接著全球實驗室的驗證數據——十七家機構的結果全部一致,那段異常序列確實屬于自然變異範圍。

    “現在是提問時間。”他看向台下,第一個舉手的是位白發老人。

    “我是退休的兒科醫生。”老人顫巍巍地說,“五十年前,我看著脊髓灰質炎奪走孩子們的生命,後來疫苗問世,一切都變了。現在的基因編輯,會不會像當年的疫苗一樣,多年後被證明是偉大的進步?”

    林舟想起那些在病房里等待治療的孩子,點頭道“有可能。但我們必須保持警惕,就像當年科學家們持續監測疫苗的副作用一樣。科技的好處往往立竿見影,而風險卻可能潛伏很久。”

    一個戴紅領巾的小女孩舉起手“老師說我們是未來的主人,那我們能參與決定嗎?”

    全場響起善意的笑聲。林舟蹲下身,平視著她“當然。我們正在設計青少年科技倫理委員會,每個學校都可以推薦代表,你們的意見會被寫進監管規則里。”

    討論會持續了三個小時,從基因技術聊到環境倫理,從個人權利談到社會責任。散場時,那位穿連帽衫的年輕人走過來,遞給他一張照片——病床上的小女孩戴著耳機,正在看這場直播,臉上帶著淺淺的笑容。

    “她問什麼時候能用上安全的治療技術。”年輕人的聲音有些哽咽,“我說,當所有人都明白這項技術的好處和風險時。”

    林舟握緊那張照片,窗外的晚霞正染紅天空。手機震動,是周明遠發來的消息世界衛生組織決定成立全球基因編輯監測中心,由各國輪流主導。

    “下一站去哪?”小陳收拾著資料,遠處的廣場上,還有人在繼續討論剛才的話題,聲音溫和卻堅定。

    “去實驗室。”林舟抬頭看向星空,仿佛能看到那些在顯微鏡下舞動的基因鏈,“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完善跨代監測系統,制定更細致的風險評估標準。”

    他知道,這場關于科技倫理的討論永遠不會結束。就像dna的螺旋結構,進步與約束相互纏繞,才能支撐起人類文明的向上生長。而他們能做的,就是讓這場討論始終保持在理性與善意的軌道上,讓每一個聲音都被听見,每一種擔憂都被認真對待。

    走出博物館時,林舟看到一群孩子圍在露天屏幕前,用粉筆在地上畫著雙螺旋結構。他們的笑聲清脆響亮,像極了科技最初的模樣——充滿希望,也帶著敬畏。

    喜歡黃浦風雲之杜氏傳奇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黃浦風雲之杜氏傳奇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黃浦風雲之杜氏傳奇》,方便以後閱讀黃浦風雲之杜氏傳奇第223集︰《輿論的漩渦》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黃浦風雲之杜氏傳奇第223集︰《輿論的漩渦》並對黃浦風雲之杜氏傳奇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