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庭近半年毫無動靜,似乎佛教的舉動與之毫無關聯。
洪荒之中沒有發生重大事件,唯一值得注意的是,天庭前任卷簾大將因犯錯被貶至流沙河為妖。
天蓬園帥因投錯豬胎,在高老莊強佔民女,過得倒也逍遙。
而金蟬子屢世轉生為高僧,至今已九世。
他常赴西方欲將佛教引入東土,卻總在流沙河被妖怪吞食頭顱,化作項圈掛在頸間。
九為極限,十為圓滿,第十世轉生標志著西行的開端。
金蟬子第十世轉生為玄奘,亦為得道高僧。
他在唐朝的金光寺聲名遠揚,四方百姓常來進香 弟子。
其佛法修為深不可測,連金光寺方丈也難及。
玄奘修習的是小乘佛法,不同于西方大乘佛法。
他對佛法的理解已達登峰造極之境,東方少有敵手。
金光寺鄰近唐都,城中達官顯貴家中有婚喪之事,都會請寺中高僧主持。
由此金光寺愈發聞名,各地人族不遠千里前來,只為求得高僧主持。
其中最廣為流傳的便是玄奘為唐王化解涇河龍魂困擾之事。
唐王曾許諾涇河龍王一事未兌現,導致龍魂日夜纏繞唐王,令其夜不能寐,時常驚醒。
為了這件事,唐王煞費苦心,不僅耗盡財力,還請來多位法師驅邪,卻都因實力不足而倉皇逃離。
此事一直困擾著他。
得知玄奘之事,唐王心生期待,或許此人能幫他解決問題。
于是,他派人將玄奘請至王都,告知詳情。
玄奘听後,恭敬地合掌說道︰“唐王如此信任,貧僧定當竭力相助。”
唐王大喜,承諾若玄奘成功解困,願將金光寺賜予,並提供豐厚香火錢。
這樣的獎勵無疑極具吸引力,但玄奘神色平靜,似對此毫無動容。
唐王見狀,越發認定玄奘乃得道高僧。
當晚,玄奘于唐王寢宮靜候。
不久,陰風驟起,王都被烏雲籠罩,顯是那纏擾唐王的龍魂現身。
唐王心中忐忑,目光轉向鎮定自若的玄奘,稍感安心。
有玄奘在,他相信能安然渡過此劫。
就在唐王自我安慰之際,陰沉的吼聲在宮殿回蕩,他不禁渾身戰栗。
“阿彌陀佛!”玄奘睜開眼,念誦佛經,佛光普照,驅散了寢宮的陰寒,帶來溫暖與神聖。
“唐王,不過是雕蟲小技罷了,我定讓你生不如死!”
感受到寢宮內的異變,這條龍魂怒不可遏,咆哮間冰冷氣息四散。
它因唐王未守承諾而心懷怨恨,不願投胎轉世,始終糾纏于唐王。
按理說,身為人族共主的唐王,僅憑一身氣運就非尋常亡魂可近,更有天庭庇佑,本不應受此困擾。
但如今,這條龍魂竟久久糾纏,顯然此事非同小可,恐與西方佛教及天庭有關,目的或是為了促成西行,或直接針對唐玄奘。
不過,眼前之人自不會明了其中緣由。
“阿彌陀佛,施主執念太深。”
片刻後,唐玄奘睜開雙眼,望著上空呼嘯的龍魂低聲說道。
隨後便開始一番長篇 弟子,伴隨陰風呼嘯。
世人皆知,唐玄奘憑借三寸不爛之舌,成功勸服龍魂自行投胎,再不擾唐王。
其佛法深厚,即便在佛教中,能與金蟬子相比者也寥寥無幾。
此事對唐王而言實屬幸事,多年糾纏得以解脫,且他不忘承諾,大力宣揚金光寺,還捐贈了不少香火錢。
更重要的是,唐王對玄奘愈發重視,甚至有將其封為御弟之意,只是時機尚未成熟。
玄奘為唐王化解困擾後,名聲迅速傳遍王都,金光寺亦人流如織。
玄奘不負眾望,在寺中講經說法,借機弘揚佛法,並在唐王推動下多次舉辦佛事活動,使周邊佛教逐漸興盛。
西方佛教對此自是看在眼里,這一切與他們關系密切。
盡管如今人族所信奉的是小乘佛法,但別忘了,當年的多寶如來也是從小乘佛法起步,進入佛教後,這些全都歸屬佛教。
玄奘是佛教金蟬子轉世,本質上仍是佛教之人。
唐王都內發生的事,對西方佛教而言無疑是值得慶祝的,如此一來,佛法在人族中的傳播便更為順暢。
即便現在西方佛教東傳會輕松許多。
小乘佛法與大乘佛法雖有區別,但最終目的相同。
金蟬子身為佛教之人,只需靜待西行結束,氣運自會歸于西方佛教。
此時,西方某位菩薩掐算時日,便離開靈山,直赴唐王都,其目標顯然是玄奘。
此行目的明確——促使玄奘踏上西行之路。
途中歷經流沙河、高老莊,卷簾大將與天蓬園帥自當遵命護送唐玄奘前往西天取經,以擺脫現狀,重獲實力,並加入佛教。
對他們而言,這條路雖不易,但能脫離當前困境實屬幸事,欣然應允。
此類機緣難得,豈容錯過。
途經五指山時,這位菩薩見到被困山下的孫悟空。
經過數百年的磨礪,孫悟空的實力大幅提升,性格也沉穩許多,不再魯莽行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面對菩薩,他恭敬施禮,畢竟論實力,對方遠勝自己,亦可視為前輩。
在島時,陸園、哪吒和孔宣已將所有內容傳授給孫悟空,但他當時並未用心學習。
經過這幾百年的沉澱,孫悟空終于有機會回顧過往。
他也明白師尊與師兄師姐為他付出了諸多努力。
這五百多年,他過得充實而有趣,毫無枯燥之感。
“猴兒,近五百年來你表現不錯,實力也有所提升。
若想離開五指山,需答應我一個條件。”菩薩手握羊脂玉淨瓶,瓶中插著柳枝,雙手合十,注視著下方的悟空,柔聲說道。
“哦?請菩薩指示!”
悟空頓時精神一振,他知道這是自己的機遇,是難得的機緣。
早在地府時,碧霄師叔就向他提及此事,他清楚西行的目的,也明白自己必將成為其中一員。
此刻菩薩前來,正是為此事。
“唐朝即將迎來一位得道高僧,他將踏上西天取經之路,途中充滿危險。
我希望你能護送唐僧完成使命,你願意嗎?”
“願意願意!只要能讓我出去!”
悟空毫不猶豫地答應下來,這種急切的模樣讓菩薩誤以為他被囚禁太久,急于解脫。
但實際上,悟空內心十分冷靜。
他深知即使拒絕也無濟于事,既然注定要參與此事,便無需推辭。
更何況,這是他的機緣,若能借此積累功德與福運,或許能在短時間內更進一步,甚至趕上師兄的步伐。
他並未忘記與楊戩的約定,盡管目前不是對手,未來卻未必如此。
此外,他還需履行對師叔的承諾。
當初在地府,他對師叔立下的誓言至今銘記于心。
想必師尊也認可此法,否則師叔提出計劃時,師尊定會有反應。
但現在看來,這些顧慮完全多余。
菩薩滿意地頷首,對猴子的態度頗為欣賞。
猴子這般配合,自己還能有什麼不滿?唯一的缺憾是猴子並非佛門 弟子。
菩薩深知猴子如今已是洪荒一方強者,將來實力定會超越自己。
這樣的人物若非佛門中人,實屬遺憾。
忽而,菩薩眸光一閃,佛門度化他人的手段向來出色。
若能將猴子引入佛門,無疑是好事。
只是猴子背後有陸園,此人不易對付。
想到未來西方的興盛,菩薩雖感棘手,但下定決心要促成此事。
隨後,他迅速朝唐朝都城飛去,未忘此行重要目的——促使玄奘踏上西行之路。
抵達都城後,菩薩略作推演,便知當前局勢。
玄奘備受尊崇,稱其為國師毫不為過。
此刻前來恰逢其時,唐王即將親臨玄奘主持的水陸大會。
這場大會規模空前,幾乎全城百姓都趕來觀禮,甚至有人只為一睹玄奘風采。
菩薩見狀面露笑意,已胸有成竹。
他知道,這場講的是小乘佛法,而真正的妙法在西方大乘佛教。
既然玄奘還未登場,會場早已人滿為患。
菩薩見機行事,化身為一位老者,手持拐杖,另一手捧著裝有袈裟的盒子。
這袈裟來歷非凡,絕非尋常之物。
它不僅水火不侵、刀槍難傷,更蘊含靈性,能將佛法奧義發揮至極致,堪稱一件神器。
眾人翹首以盼之際,玄奘與唐王終于抵達會場。
能與唐王同至,本身便是一種榮耀,也讓玄奘在唐朝的地位達到頂峰。
到場後,唐王發表了一番激勵之詞,隨即開始主持水陸 弟子。
主持者自是玄奘。
他端坐高台,莊重肅穆,雙手合十,梵音從口中緩緩傳出,縈繞于眾人耳邊。
那余音裊裊,令在場之人神情陶醉,仿佛靈魂得以升華,心靈澄淨,一切雜念皆被洗淨。
仿佛可立刻羽化登仙。
當然,這只是心理幻覺,但玄奘確為難得之才。
他雖無半分法力,卻完全憑借對佛法的深刻領悟。
場內有作惡者,此時竟痛哭流涕,滿面悔意,宛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周圍圍觀者見狀,無不心向往之,期望有朝一日親聆玄奘法師誦經。
他們認為玄奘定是天界降臨的仙人,前來度化世人。
這一幕落入菩薩眼中,他微微頷首,玄奘對佛法見解獨到。
若不違逆如來佛祖,想必不會陷入這般境地。
否則,靈山定會有金蟬子的位置。
然而,若金蟬子不如此行事,佛教要尋覓適合西行之人實屬不易。
也許這就是取舍,西行對玄奘來說亦是一種機緣。
或許金蟬子因此修為大增,甚至超越自身亦未可知。
思索片刻,菩薩回過神來,這些事自有佛祖考量。
喜歡洪荒︰棄徒逆襲,最狂柳樹精請大家收藏︰()洪荒︰棄徒逆襲,最狂柳樹精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