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瑩在信里先是表達了對劉備的思念。
更多的是跟劉備講述自己在許都的所見所聞。
從劉瑩的態度來看,他對曹操並沒有劉備那麼抵觸。
相反,只要不涉及一些原則性問題,劉瑩覺得曹操是個很和藹有本事的長輩。
“也不知道曹操是怎麼哄騙我女兒的,竟然讓她如此崇拜。”
看完信後,劉備不由在心中感慨道︰
“雖說目前她在許都很快樂,但長期在敵人的手里也不是個辦法。
萬一哪天曹操拿劉瑩來威脅我做什麼傷天害理的事。
我豈不是進退兩難?”
放下書信,劉備和曹丕大概對了對此次行動的流程。
直到雙方都確定無誤後,兩人決定,事不宜遲,休整兩天後就出兵永安。
以免出兵太晚,趕上荊州混戰,影響自己的行軍計劃。
……
“士元,你也真是的。
荊州都這樣了,你還去幫他們干啥?
還不如和我一起去見見皇叔呢。”
此時襄陽郊外一處草廬內,徐庶、龐統、諸葛亮三人,正喝酒聊天。
徐庶一听說龐統答應了叔叔龐德公的建議,準備去幫著抵御曹操,當即就表達了自己的不解。
“元直,天下人可不都和你想的一樣。
所謂人各有志,而我的志向首先是讓自己的家族繁盛。
至于什麼時候正式入仕,什麼時候選擇跟隨的主公,對我來說並不是最重要的。”
龐統拿著個酒葫蘆,喝得滿面紅光,眯著眼回答著徐庶的問題。
“你呀,總是一副世外高人的樣子。
但內心卻是最世俗、最務實的那個!”
徐庶端著酒杯,笑著指了指正享受美酒的龐統。
“不過曹操那邊不但有潁川那幾個謀主,還有河北頂尖的田豐、沮授他們坐鎮。
到時候你可有的操心了!”
龐統和諸葛亮兩人,都是徐庶來荊州避禍後結交的好友。
包括石韜、孟建、崔均,他們都是一時之俊杰。
之前徐庶為劉備舉薦人才,這幾位好友中他只提到了石韜和諸葛亮。
因為石韜屬于是自己發小一類的,絕對不可能不幫自己。
諸葛亮這人向來有大志,關鍵是老家徐州曾經被曹操連續屠了兩次。
因此他更願意追隨和曹操敵對的明主。
放眼天下,能讓徐庶、諸葛亮這等大才看上眼的,同時還能跟曹操敵對的,也只有劉備一人。
推薦這倆人,對徐庶來說相對簡單保險。
剩下孟公威、崔州平這倆人,還從來沒表露過入仕的心思。
徐庶也不好強行舉薦。
剩下這個龐統,倒是有入仕的意思。
但這人出了名的瀟灑不拘,還出身荊州大族。
劉備這樣的主公,並不是他的首選。
加上龐統口才、能力都略勝徐庶一籌。
這種情況下,徐庶就更難為劉備舉薦了。
現在眼看龐統要幫著蔡瑁他們抵御曹操,徐庶心里多少還是有點小嫉妒的。
“哎∼今日你我朋友相聚,只談交情,不談政事。
元直主動提起政事,該罰酒三杯!”
諸葛亮見徐庶表情有些不對,連忙出聲岔開話題。
徐庶被諸葛亮的話語打斷了思緒,自覺失態,連忙告罪道︰
“是是是,孔明說得對,剛才是我犯規了!”
說著,徐庶端起酒杯,自斟自飲了三杯。
“孔明不要這樣死板,我覺得元直提出的這個話題並不違規。”
龐統一臉的不以為然,抹了把滿是酒漬的嘴,笑道︰
“何為交情?
對于咱們這些飽讀詩書之人而言,無非風花雪月、錦繡前程那點事。
元直擔心我一人對付潁川、河北諸公會力有不逮。
這不也是因為咱們的交情嗎?”
“也罷,那就當我錯怪元直了,我自罰就是。”
諸葛亮臉上笑意不減,很自然地端起酒杯,一飲而盡。
“唉!還是你們二人看得透徹啊。
我現在早已經提不起當年那股灑脫勁了。
有的只是想趁自己還未老,趕緊完成心中的理想。”
徐庶今天來和龐統、諸葛亮相見,有個很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探探諸葛亮的口風。
看看他最近有沒有可能出山輔佐劉備。
假如有,那就在自己謀劃的事成型之後,讓劉備親自來請。
見龐統和諸葛亮兩人對自己的話不做回應,徐庶苦笑一聲,幽幽道︰
“司馬德操先生曾說過,你們二人都有經天緯地之才。
近幾年你們倆游學歸來,更是名聲大噪。
也有名士常在背後稱呼你們為臥龍鳳雛。
還說你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雖說這話我信也親身體會過,但你二人畢竟都未曾在眾人面前展示才能。
難免有人背地里說你們言過其實。”
見龐統表情依舊,徐庶又偷瞄了一眼諸葛亮。
此時的諸葛亮大體上還是很淡定的,但眼神中卻帶著一絲不服。
“孔明常以管仲樂毅自比,還說勝過伊尹、霍光。
這話咱們幾個好友听著還像那麼回事,只怕外人听了只會……”
“元直,你我至交好友,我的本事和為人你還不清楚嗎?
難道我在乎的是世人的看法嗎?
只是空有一身才華,卻找不到值得我為之施展的明主罷了。”
諸葛亮听出了徐庶的言外之意。
無非就是想看看自己有沒有入仕的打算。
如果有,自己會不會選擇劉備。
但大家都是智謀高深的人,有些話不能說得太直白。
稍微提點一下,意思意思就行。
剩下的都在心里。
“哦?那我到真想你快些找到值得托付一生的明主,好看看我的摯友是不是和我想象的一樣強。”
徐庶也听出了諸葛亮的態度。
那就是不反對你給我介紹主公,但前提是這主公必須是我能看得上的明主。
否則別說你是我好友,就算你是我親爹我也不會出山。
龐統在一旁看著兩人互相試探,心里也是一陣的感慨。
自己看著灑脫,實際上還是被家族羈絆。
要是能選擇的話,自己也願意找一個志同道合的明主去輔佐。
根本不想去幫著蔡瑁他們做那所謂的“荊州的保衛者”
三人就這麼表面瞎聊實際各有寓意的喝了一天的酒。
直到日落時分,三人才依依惜別。
龐統第二天就要起身去新野幫助守荊州。
徐庶會在襄陽等到劉備從永安回來,才會回上庸。
而諸葛亮,已經做好了隨時出山的心理準備。
但前提是,那個主公必須是能扶大廈之將傾,匡扶漢室的明主。
隨著三人的分別,荊州大戰也拉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