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張大山那場充滿無上智慧的“深夜課堂”,如三把烈焰在張念祖、張開山、張文遠心中熊熊燃起,點燃了他們對未知的渴望。
次日清晨,三人迫不及待沖進青石村皇家格物學院的“追光”實驗室,展開對三大終極課題的探索。
熱烈討論後,他們一致鎖定“合氣生力”為首要目標,深知無論是“力可生氣”還是“氣可生光”,皆需先獲得比蛙腿抽搐、舌尖發麻強百倍的“生氣”源泉。
而這源泉,正藏于祖父指引的“金鐵礬水”之中。
實驗由性格跳脫、奇思妙想的張開山主攻。
他調來大量銅片、鐵片與祖父特批的高純度綠礬油(硫酸),嚴格重復“舌尖測電”實驗。
當熟悉的微弱“麻”感傳來,他強忍不適,細察“生氣”強度,眉頭緊皺。
“不行,”他對記錄的張念祖道,“此氣如山間細泉,雖有,卻難成江河。”
“祖父言,可嘗試多組銅鐵,串聯或並聯。”張文遠推琉璃眼鏡,眼中智慧光芒閃爍,“二哥,何為‘串聯’?何為‘並聯’?”
張開山撓頭,祖父的新詞匯令他犯難。
目光轉向張念祖,這位繼承張鐵牛機械天賦的少年沉思片刻,從工具箱取出幾枚銅錢,擺出兩種形態。
“我猜,”他指著首尾相連如長龍的銅錢道,“此為‘串聯’,如糖葫蘆,環環相扣,力往一處。”
又指並排如士兵的銅錢,“此為‘並聯’,如並駕齊驅,力分多路,各有其用。”
這形象精準的比喻讓兩人茅塞頓開。
“對!先試‘串聯’!”張開山一拍大腿,興奮道。
初次嘗試,他們用小型琉璃槽,注入稀釋礬水,將十片銅鐵交替排列,首尾相連,浸入槽中。
張開山測試,舌尖觸踫兩端,感到“麻”感略強,卻遠未達預期。
“還不夠!”他不甘心,提議增加銅鐵片至三十片。
第二次實驗,“麻”感增強,卻仍不足以震撼三人。
他們反復調整礬水濃度、金屬片間距,甚至嘗試不同形狀的銅鐵片,歷經數次失敗,槽中礬水溢出,弄濕實驗台,空氣中彌漫酸液氣味。
終于,他們取來大型琉璃槽,注入精心調配的礬水,將五十片銅鐵以“銅鐵銅鐵”首尾相連,如長蛇浸入。
張開山自告奮勇測試,舌尖觸踫兩端。
“啊——!”一聲淒厲慘叫,他如遭雷擊,猛地彈開,摔倒在地,渾身抽搐,口吐白沫,頭發倒豎。
“二哥!”張念祖與張文遠驚呼,急忙扶起。
許久,張開山緩過氣,慘白臉龐哆嗦道“麻……太麻了……這哪里是‘生氣’?分明是雷公鑽進俺嘴里了!”
他雖夸張,驚恐表情卻傳遞振奮信息——“合氣生力”成功!
通過“串聯”,他們將微弱“細泉”匯聚成滔滔江河!
張開山喘息著,半開玩笑“再試一次,怕是要去見閻王了!”
張文遠推眼鏡,冷靜分析“此‘生氣’遠超單片之力,然過于狂暴,需謹慎控制。”
張念祖凝視槽中“長蛇”,喃喃“若能穩定此力,或可驅動機械,點亮燈火。”
“串聯”增強“生氣”後,如何穩定、安全地儲存與釋放,成為核心難題。
張念祖靈感迸發,從道家“太極圖”汲取啟示,摒棄單一水槽的粗糙設計,改用格物學院琉璃廠特制的小巧琉璃瓶。
他將一張銅片與鐵片,用浸滿濃礬水的麻布隔開,疊放成“銅麻布鐵”的基礎單元,視之為最小的“陰陽合氣”體。
他反復試驗麻布厚度與礬水濃度,確保單元間“生氣”穩定傳遞。
接著,他將數百個單元首尾相連,層層疊加,如築寶塔,碼放在絕緣木材與桐油布制成的圓柱形容器中。
容器頂底各引一根銅線,稱“陽極”與“陰極”。
設計過程中,張念祖數次失敗。
初版單元因麻布過薄,礬水滲漏,導致“生氣”紊亂;後調整為厚麻布,卻因絕緣不足,銅鐵片間偶有短路。
他查閱祖父書房中的《周易》,從“陰陽相生”中悟出平衡之道,選用桐油布增強絕緣,最終成功。
一個融合東方哲學與前沿科學的劃時代發明,在這小小實驗室悄然誕生。
它如泉眼,源源不斷產生“生氣”。
張念祖凝視這造型奇特、充滿神秘美感的“瓶子”,眼中滿是驕傲“上為陽,下為陰,陰陽合氣,方生氣流。”
“其形如陰陽魚互抱,吾稱其為‘陰陽魚合氣瓶’!”
此物,在另一世界,名曰伏打電堆!
“合氣瓶”誕生令三人興奮不已,他們擁有穩定、持續的強大“生氣”源泉。
但新問題浮現。
“大哥,”張文遠指著半人高的“合氣瓶”,皺眉道,“此物雖生強氣,然其強弱、流大小,吾等一無所知。”
“若冒然用之,恐有不測之禍。”
張開山的“舍身試電”教訓歷歷在目,如何測量與控制這神秘力量成為下一難關。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張文遠以算學司“博士”的智慧,從祖父“力可生氣”的點撥覓得靈感“若‘力’可生‘氣’,‘氣’是否亦可顯‘力’?”
他取來一根磁化、可自由轉動的鐵針(指南針),將“合氣瓶”兩極引出的銅線靠近。
無“生氣”流過時,鐵針紋絲不動;當銅線短接形成回路,“生氣”流動,鐵針猛地偏轉!
串聯單元越多,“生氣”越強,偏轉角度越大。
“我明白了!”張文遠激動得幾乎跳起,“此乃‘無形之尺’,可衡量‘生氣’強弱!”
他們發明了世上最原始的電流表!
三人圍繞“合氣瓶”展開進一步實驗。
張文遠記錄每組單元的“生氣”強度,推導串聯數量與偏轉角度的關系,試圖建立量化標準。
張開山嘗試用鋅片替代鐵片,發現“生氣”更強,振奮道“鋅片比鐵片更得雷公歡心!”
張念祖優化容器,增強桐油布絕緣,防止“生氣”泄露。
他們發現不同導線對“生氣”流動的阻礙不同。
粗短銅線幾無變化,細長鐵絲則使“生氣”衰減,且鐵絲微微發熱。
張文遠推測“此阻礙,或為‘氣’之流動受限,化為熱量。”
他將此稱為“阻氣”,後世名曰電阻。
一次實驗中,他們將“合氣瓶”連接至細銅絲,銅絲發熱,發出微弱紅光!
雖瞬間斷裂,三人歡呼雀躍,仿若窺見“氣可生光”的曙光。
張文遠推眼鏡道“此光雖弱,證明‘生氣’可轉化為熱與光。需更耐久之導體,方能長明。”
張開山突發奇想“若用炭棒,或更細的絲,能否如燈籠般長亮?”
張念祖沉吟“若‘生氣’穩定輸出,或可驅動機械,省卻蒸汽之繁瑣。”
實驗室燈火通明,夜以繼日。
青石村稻浪在月光下起伏,爭論與笑聲融入夜色。
張開山揮舞燒焦銅絲,嚷道“若‘合氣瓶’點亮長明燈,皇帝的‘日不落’宏願不就成了?”
張念祖沉思“若磁石旋轉生‘生氣’,可否省卻礬水?”
張文遠冷靜道“‘氣’之流動需有序,需更精巧設計,方能化‘氣’為光與力。”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