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

第624章 測量土地,規劃新田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洪崖洞主 本章︰第624章 測量土地,規劃新田

    格物學院的年輕學子們,如同帝國撒向災區的希望種子,他們帶來的不僅僅是先進的勘探技術和科學的規劃理念,更重要的是,他們為那兩片被天災摧殘得滿目瘡痍的土地,注入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源于知識的強大生命力。

    在天南,當滔天的洪水,在張柱子設計的泄洪渠和蒸汽水泵的雙重作用下,終于漸漸退去,露出了那片被淤泥覆蓋的、狼藉不堪的土地時,一場更為深刻的“土地再造”工程,便在營造司和農學司學子們的共同主導下,無縫展開了。

    傳統的做法,不過是讓災民們各自回到那早已被沖得界限不清的田地里,重新開始新一輪的、毫無章法的耕作。

    但張柱子和他的團隊,卻做出了一個讓所有地方官員都為之震驚的決定——重新清丈,統一規劃!

    “稟報督辦大人,”張柱子在那份由軍民合力繪制出的、嶄新的《天南水鄉災後重建總輿圖》前,對著前來視察的父親張大山,侃侃而談,“孩兒以為,此次洪災,雖是浩劫,卻也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遇!”

    “它沖毀了舊有的、犬牙交錯、零碎不堪的田畝界限,也沖垮了那些只顧自家灌排、而罔顧全局水利的地方惡霸和宗族勢力。”

    “這,給了我們一張白紙,一張可以讓我們,按照最科學、最合理的原則,去重新描繪天南未來農業藍圖的……白紙!”

    在他的規劃之中,整個天南災區的土地,將被打破原有的村、社界限,進行一次全面的、以“水利灌排系統”為核心的重新劃分。

    ——所有被洪水淹沒的土地,都將被重新測量,並根據其地勢高低、土壤肥瘦,劃分為不同的“功能區”。

    地勢最低窪、最易積水的區域,不再強行種植水稻,而是將被改造為連片的“蓄洪湖泊”與“養殖水塘”,並栽種上可以淨化水質的荷花、菱角。此為“以水養水”,變水患為水利。

    地勢稍高、土壤肥沃的區域,則將被規劃為集中連片的“核心稻米產區”。其間的田埂、溝渠、道路,都將被重新修建成筆直的、便于耕作的網格狀。

    而那些地勢更高、灌溉稍有不便的坡地,則將被改造為“桑基魚塘”或“果木林地”,發展附加值更高的經濟作物。

    這套充滿了現代農業區劃色彩的宏偉藍圖,不僅從根本上解決了天南地區千百年來“澇時一片汪洋,旱時無水可用”的水利頑疾。

    更以一種無可辯駁的、著眼于未來的遠見卓識,為這片土地,規劃出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充滿希望的未來。

    ……

    而在雲夢旱區,另一場同樣深刻的“土地革命”,也在安國公七女張丫丫和農學司學子們的帶領下,如火如荼地展開。

    她們的工作,更為細致,也更為“對癥下藥”。

    那份由她們親手繪制出的《雲夢地區土壤及水文勘測詳圖》,成了指導所有重建工作的“第一手病歷”。

    “此區域,土壤鹽堿化嚴重,不宜再種稻麥。”丫丫指著地圖上一片被標為赤紅色的區域,對當地的“以工代賑”民夫營管事,用她那特有的、溫柔卻又堅定的聲音說道,“當務之急,是深挖排堿渠,引江水反復沖刷。待來年開春,可試種我們從青石村帶來的、新培育出的耐鹽堿‘黑豆’與‘甜高粱’。”

    “而這片區域,”她又指向另一片被標為土黃色的沙化土地,“土層太薄,保水能力差。除了要大量施用我們後方正在加緊制作的堆肥之外,還必須先種植一年‘紫雲英’和‘苜蓿’這樣的綠肥作物,用來固沙養地。待地力恢復之後,方可再種粟米。”

    “至于那些被我們勘探出擁有豐富地下水脈的‘寶地’……”她的眼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則必須作為‘戰略水源地’加以保護。其周邊,嚴禁建造任何可能污染水源的工坊或民居。其井水,則應優先供應人畜飲用,以及作為育種、育秧的‘精貴之水’。”

    因地制宜,分類施策。

    丫丫和她的團隊,就像最高明的醫生,為這片病入膏肓的土地,開出了一張張精準而又充滿希望的“藥方”。

    ……

    然而,無論是天南的“重新規劃”,還是雲夢的“對癥下藥”。

    都面臨著一個最根本,也最核心的問題——種子。

    土地再好,規劃再科學,若是沒有優良的、能適應新環境的種子,一切,都只是紙上談兵。

    而此刻,安國公府那早已聞名天下的“青石農莊”,便成了這場“復興之戰”中,最堅實、也最不可或缺的……“軍火庫”!

    在張大山的親自主持下,一場規模空前的“良種培育與推廣”行動,早已提前幾年,便在青石村那片充滿了奇跡的土地上,悄然展開。

    他將從帝國各地,乃至是通過趙四海商隊從海外搜集來的數百種不同的稻、麥、豆、粟等作物的種子,在格物學院農學司的試驗田里,進行了反復的、系統的雜交、選育和性能測試。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最終,他們成功地培育出了數種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超級種子”。

    ——有根系極其發達,耐澇性極強,即便在被水淹沒數日之後,依舊能頑強恢復生機的“鎮水稻一號”。

    ——有極度耐旱,需水量極少,且生長期短,能在干旱貧瘠的土地上獲得穩定產量的“抗旱粟三號”。

    ——更有那專門針對鹽堿地改良的、既能固氮養地、又能飼料和豆類的“黑金豆”。

    這些凝聚了“格物之學”最高智慧的良種,便是張大山為這兩片災區,準備的……最強大的武器!

    當新規劃的田地,剛剛平整完畢。

    當新開挖的溝渠,剛剛引來第一股清泉。

    無數艘滿載著這些“希望之種”的龍舟和火車,便日夜兼程,抵達了災區。

    在格物學院學子們的手把手指導下。

    那些曾經絕望的災民們,親手,將這些飽滿的、充滿了生命力量的種子,播撒進了那片剛剛獲得新生的、屬于他們自己的土地里。

    他們跪倒在田埂之上,用最虔誠的姿態,祈禱著,期盼著。

    而這些神奇的種子,也並未辜負他們的期望。

    僅僅半個月後。

    天南那被洪水蕩滌過的土地上,便重新,抽出了一片片整齊劃一的、鮮亮欲滴的嫩綠色秧苗。

    而在雲夢那片剛剛得到江水滋潤的龜裂大地上,也同樣,冒出了一簇簇頑強的、迎著烈日昂然生長的粟苗。

    看著田野間那重新出現的、久違的生機。

    看著災民們臉上那發自內心的、劫後余生的喜悅笑容。

    張柱子和張丫丫,這對年輕的兄妹,在不同的地方,卻同時,感受到了同一種,前所未有的、源于“創造”與“拯救”的……巨大幸福。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方便以後閱讀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第624章 測量土地,規劃新田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第624章 測量土地,規劃新田並對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