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城的營造工地上,植樹造林涵養了生機,活水系統淨化了血脈,控煙之術約束了火焰,循環之道轉化了廢土。安國公張大山那套驚世駭俗的“格物風水”理論,正在一步步地,從宏偉的藍圖,變為觸手可及的現實。
然而,張大山知道,這一切,還只是基礎。
想要讓這座未來的百工之都,能夠長久、安全、高效地運轉,避免重蹈黑水鎮那種混亂無序、隱患叢生的覆轍,還必須為其注入最核心的靈魂——那就是,秩序。
在張大山的“格物風水”新解之中,“金”,不再僅僅代表金屬或財富。
它更象征著一種堅固、鋒利、不容逾越的“規則”與“法度”。
“五行之道,金曰從革。”
在清溪城營造總署那間已經掛滿了各種規劃圖的大堂之內,張大山指著五行圖上那個代表著“金”的符號,對他麾下最核心的幾位弟子——張小山、張柱子、以及幾位格物學院的首席學子,進行著最後,也是最關鍵的規劃闡述。
“‘從’,是順從,是遵守;‘革’,是變革,是創新。”
“這四個字,便是我清溪城所有百工之業,必須一體遵行的最高準則。”
“黑水鎮之弊,在于唯利是圖,毫無章法。工坊民居混雜,產業布局混亂,工人勞作亦無規矩可言。此乃‘有金無序’,其利雖顯,其敗也速。”
“而我清溪城,要做的,便是要用這‘金’之規則,為百工之業,劃定界限,制定章程,使其在規矩之內,高效運轉,長久不衰。此,方為‘以金生水,以金旺業’的長治久安之道!”
這番話,標志著清溪城的規劃,從基礎的生態工程建設,正式進入到了更深層次的、關于產業布局和安全生產管理的“頂層設計”階段。
第一條“金”之規則科學分區,嚴定界限。
“百工百業,其性各異,其害亦不同。絕不可混為一談,一概而論。”
張大山在清溪城那片廣闊的“百工區”地圖上,用紅色的炭筆,畫出了數道清晰的界限,將其分成了幾個功能明確、彼此隔離卻又相互關聯的“產業園”。
“其一,‘重火之園’。”他指著最核心、也是處于最下風口的一片區域,“所有煉鐵、燒炭、制石灰、燒磚瓦等煙塵最大、火險最高的工坊,盡皆設于此地。此園與居民區之間,必須留有不低于五里的‘隔離林帶’,任何人不得在此區域內建造居所。”
“其二,‘重水之園’。”他又指向緊鄰“活水淨化系統”的一片區域,“所有印染、造紙、制革、釀酒、制醬等需要大量用水、且會排出大量污水的工坊,皆設于此地。其排污管道,必須強制接入淨化系統,達標之後,方可排放。”
“其三,‘精巧之園’。”他指向地勢較高、環境也相對清幽的一片區域,“所有紡織、木工、精密器械制造等對環境潔淨度要求較高、且污染較小的工坊,則設于此地。”
“各園之間,道路區隔,管網獨立,互不干擾。各坊之內,亦需按照生產流程,合理布局,確保人流暢通,貨運便捷,火源水源,各得其所。此,便是我清c溪城的‘產業經緯’,是不可動搖的第一道‘金’規。”
這種現代工業園區的規劃理念,在這個時代,簡直是聞所未聞。它不僅從空間上,徹底杜絕了黑水鎮那種工坊民居犬牙交錯、污染源與生活區混雜的混亂局面。更用一種極具前瞻性的眼光,為未來不同產業的協同發展,預留出了充足的空間和清晰的脈絡。
第二條“金”之規則安全章程,人命為天。
“百工之業,利國利民。然,水火無情,器械無眼。若無嚴明之章程,稍有不慎,便是傷筋動骨,甚至家破人亡之慘劇。”
張大山的面色變得異常嚴肅。
“黑水鎮那邊,我听說,為了追求產量,工人們日夜勞作,疲憊不堪。爐前操作,毫無遮擋,燙傷、砸傷之事,時有發生。此乃草菅人命,與謀財害命何異?”
“我清溪城,絕不容許此類事情發生!”
他拿出另一份早已擬好的、更為厚重的文書——《清溪城百工安全生產條例(草案)》。
這份條例,詳細規定了不同工種的安全操作流程。
比如,煉鐵高爐前,必須佩戴由格物院特制的、浸泡過防火藥劑的厚麻布面罩和手套。
比如,所有轉動的機械,如水力驅動的碾錘、紡車等,其傳動部分必須加裝木制防護罩,防止衣物頭發卷入。
比如,所有工坊,都必須按照規定,配備足夠數量的沙土桶、水缸等基礎“消防”設施,並定期進行演練。
條例中,甚至還明確規定了工人的“工作時長”和“休沐制度”。
“凡入我清溪城之工坊勞作者,每日勞作,不得超過五個時辰(十小時)。每做七日,必須休沐一日。”
“工坊必須為所有長工,足以果腹的一日三餐,以及可以遮風避雨的集體居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若有工傷,工坊必須承擔全部醫藥費用,並根據傷情,發放撫恤。若有致殘或殞命者,工坊必須負責其家人未來的基本生計。”
這些規定,在這個視人命如草芥、視勞工為牛馬的時代,簡直是石破天驚,充滿了人性的光輝。
“爹,如此一來,工坊的成本,怕是要大大增加啊。”連一向支持父親的張小山,都忍不住提出了擔憂。
“人,才是最寶貴的財富。”張大山回答得斬釘截鐵,“一個熟練的工匠,其價值遠非幾兩銀子所能衡量。保護好他們,就是保護好我們清溪城最核心的競爭力。”
“而且,”他補充道,“一個安全、穩定、讓人有歸屬感的環境,才能激發工人們最大的創造力和忠誠度。這筆賬,從長遠看,我們只賺不賠。”
第三條“金”之規則技術標準,質量為王。
“黑水鎮,求的是‘量’。而我清溪城,求的,是‘質’。”
張大山最後說道。
“凡入駐我清溪城之工坊,其產出之物,無論是鋼鐵、布匹、還是酒醬,都必須嚴格遵照我營造總署與格物學院共同制定的‘青石標準’。”
“鋼材的含碳量要達到多少,布匹的經緯密度要達到多少,米酒的酒精度和口感要達到什麼水準……所有的一切,都將有明確的、可以量化的標準。”
“營造總署,將成立專門的‘質檢司’,定期對各坊產品進行抽檢。凡不合標準者,初次警告,二次罰沒,三次以上,則直接吊銷其在清溪城的經營許可,驅逐出城!”
“我要讓‘清溪城造’這四個字,在未來,成為全天下‘品質’與‘信譽’的代名詞!”
科學分區,安全生產,質量標準。
這三條“金”之規則,如同三道堅不可摧的法度,為清溪城未來的發展,構建起了一個穩定、健康、可持續的骨架。
雖然,這些規則,在短期內,無疑會大大增加清溪城的建設成本,拖慢其發展的速度。
但在張大山的堅持下,它們被一條條地,寫入了清溪城的“營造總綱”,成為了所有入駐者都必須遵守的“鐵律”。
看著眼前這座,在自己的規劃下,不僅擁有了綠色之“木”、潔淨之“水”、可控之“火”、循環之“土”,更被注入了秩序之“金”的理想之城。
張大山的心中,充滿了前所未有的自信。
他知道,這場與黑水鎮的“賭約”,他,贏定了。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