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城的營造工地上,安國公張大山那顛覆時代的“控煙三策”,如同為這座未來的工業新城提前戴上了一個巨大而有效的“口罩”,從源頭上扼住了那頭名為“大氣污染”的猛獸的咽喉。
然而,張大山深知,百工之業對天地的侵蝕,遠不止于無形的煙塵。那些有形的、被視為“廢物”和“垃圾”的固體殘渣,若是處置不當,同樣會像慢性的毒藥一般,慢慢侵蝕土地的生機,污染地下的水源,最終留下難以挽回的創傷。
黑水鎮外,那幾座由爐渣、煤灰、礦渣堆積而成的、寸草不生的巨大“黑山”,以及山腳下那片被滲濾出的、五顏六色的毒水浸泡得散發出陣陣惡臭的土地,便是最觸目驚心的例證。
“五行之道,火能生土。”
在一片新規劃出的、地勢相對低窪且遠離水源的區域,張大山指著眼前這片即將成為清溪城“廢棄物處理中心”的土地,對他麾下的學子和工匠們繼續闡述著他的“格物風水”之道。
“高爐燃燒,百工鍛造,所余之爐渣、煤灰、粉塵,其性燥烈,其形頑固,在黑水鎮,它們是被隨意丟棄的‘廢土’,是污穢土地、人人避之不及的‘毒物’。”
“然,在我看來,”他的眼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廢物’,不過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此等‘火生之土’,若能善用其法,辨其性,控其形,便能化腐朽為神奇,使其重歸于‘有用之土’,甚至……成為比尋常泥土更為珍貴的‘寶貝’!”
“這,便是我清溪城的……循環之道!”
他的這番理論,再次讓眾人感到新奇不已。
在他們的認知里,那些從爐子里掏出來的、黑乎乎、硬邦邦的渣滓,除了扔掉,還能有什麼用?
安國公這次,又要拿出什麼“點石成金”的神仙手段來?
在眾人好奇的目光中,張大山開始詳細地闡述他那套同樣遠超這個時代的、關于“固體廢棄物綜合治理與資源化利用”的宏偉規劃。
第一步分類收集,從源分離。
“萬物之治,始于分類。”
張大山下達的第一道指令,便是在整個清溪城,推行一套極其嚴格的“垃圾分類”制度。
他讓柱子帶領木工坊的工匠們,制作了數千個大小不一的、涂有不同顏色標記的木制垃圾箱。
綠色的,用來收集廚余、落葉、人畜糞便等可以腐熟的“生氣之物”。
黑色的,用來收集爐渣、煤灰、碎磚爛瓦等不可腐熟的“無氣之物”。
黃色的,則專門用來收集那些破碎的陶器、廢棄的金屬零件、以及撕碎的舊布料等可以“回收再造”之物。
這些垃圾箱,將被安放在清溪城未來每一戶民居的門口,每一個作坊的角落,每一條街道的旁邊。
並且,營造總署還專門成立了一支由數十人組成的“環衛隊”,負責每日定時、定點地,將這些分類好的垃圾,運送到各自指定的處理區域。
“凡民居工坊,若有混投亂棄者,初次警告,再次罰款,三次以上,則削減其在城中享有的各項便利。此為鐵律,任何人不得違背!”
這項在當時看來簡直是“吹毛求疵”、“多此一舉”的規定,卻在張大山的強力推行下,成為了清溪城未來城市管理的第一塊基石。
第二步有機堆肥,地力歸田。
所有被收集到綠色垃圾箱里的“生氣之物”,它們的最終歸宿,便是位于城郊農墾區邊緣的、那幾個規模比張家自用的大了數十倍的……巨型堆肥坑。
張大山將自己早已摸索成熟的堆肥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農學司的學子和負責管理此地的老農。
他教他們如何將廚余、落葉、糞便、雜草等按照“干濕搭配、層層堆疊”的原則進行堆放。
教他們如何控制堆肥的溫度和濕度,如何通過定期翻攪來加速其腐熟。
教他們如何通過觀察顏色、聞氣味,來判斷堆肥是否已經徹底“熟透”,變成了可以滋養萬物的優質有機肥。
“此法,乃是效仿天地自然之道。”張大山對眾人解釋道,“落葉歸根,枯草化泥,萬物生長,本就源于此等循環。我等所為,不過是順應其道,並以格物之法,使其更快,更高效罷了。”
“將來,這些由‘廢物’轉化而成的‘精糧’,將源源不斷地,反哺于我清溪城周邊的萬頃良田。使其地力,不僅不會因為耕種而衰退,反而會年復一年,愈發肥沃。此,方為‘取之于土,用之于土’的長久之計。”
第三步爐渣制磚,變廢為寶。
而那些從黑色垃圾箱里運來的、被黑水鎮視為“毒瘤”的爐渣和煤灰,在清溪城,則迎來了它們“脫胎換骨”的新生。
它們的歸宿,是位于“百工區”內的、一座專門為此而興建的……新式磚窯。
張大山再次拿出了他那份經過無數次改良和試驗的“改良土坯”配方。
但這一次,配方中的主角,不再是普通的黃黏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而是,那些堅硬的爐渣和細膩的煤灰。
他指導工匠們,先將收集來的爐渣,用新研制出的、以水力驅動的“碎石碾”,碾成大小均勻的細小顆粒。
再將這些顆粒,與煤灰、少量黏土、以及從石灰窯運來的生石灰,按照一個極其精確的比例,進行混合。
加入適量的水,攪拌均勻,再用壓力更強的模具,壓制成型。
最後,送入經過改良的、溫度能達到更高的新式磚窯中,進行長時間的低溫燒結。
當第一批由這些“工業垃圾”制作而成的新式磚坯出窯時,所有人都被其優異的性能給徹底震撼了。
這種磚,色澤青黑,質地均勻。
其堅硬程度,竟然比他們之前用黃黏土制作的改良土坯,還要高出三成不止!用鐵錘奮力敲擊,也只能砸出一個淺淺的白印。
而且,因為其內部含有大量細小的氣孔,其重量反而更輕,隔熱保溫的性能也更好。
更重要的是,它的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天啊……這……這真是用那些沒人要的爐灰渣子做出來的?”一個老工匠撫摸著手中那塊堅硬冰冷的青黑色磚坯,喃喃自語,仿佛在看一件不可思議的藝術品。
“正是。”張大山笑道,眼中充滿了將知識變為現實的自豪,“此物,我稱之為‘爐灰磚’。”
“將來,我清溪城所有的房屋、道路、溝渠,都將用此磚來建造。”
“咱們不僅解決了廢渣堆放的難題,還為城市建設,找到了一種更廉價、也更優質的材料。”
“這,便是我所說的,‘火生之土,亦可為基’的循環之道!”
這個奇跡般的“點石成金”之術,徹底顛覆了所有人對“廢物”的認知。
也讓清溪城的建設成本,在無形之中,大大降低了。
分類,堆肥,制磚。
張大山用這環環相扣的三步棋,為清溪城構建起了一套完整而又高效的“固體廢棄物循環利用系統”。
他不僅解決了黑水鎮那“黑山圍城”的巨大隱患。
更用一種極具創造性的方式,將工業化帶來的“副產品”,轉化為了城市發展的新資源、新動力。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