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道“設立皇家格物院”的聖旨,如同一場甘霖,徹底澆熄了所有潛在的、對張家的覬覦與敵意,也讓整個青石村,都沉浸在了一種與有榮焉的巨大喜悅之中。
然而,對于張大山而言,他知道,這,僅僅只是一個開始。
聖旨,給的是“名分”與“權力”。
而如何,將這份前所未有的恩寵,轉化為一個真正能引領帝國未來的、不朽的基業,才是他接下來,所要面臨的、真正的考驗。
……
送走了前來宣旨的內侍隊伍之後。
新上任的“皇家格物院監正”劉庸,這位帝國的工部尚書,並沒有急于返回京城。
他,以一種近乎“迫不及待”的熱情,拉著新上任的“格物院督造”張大山,一頭,便扎進了那間,如今已掛上了“皇家格物院•總督造公事房”牌子的巨大工房之內。
這里,沒有繁文縟節,沒有官場客套。
只有,一張張畫滿了各種復雜圖形的圖紙,和兩位,對“技術”,有著同樣狂熱追求的同道中人。
“張督造。”劉庸看著牆上,那張由柱子,初步繪制的學院選址地形圖,撫須贊嘆,“此地,依山傍水,藏風聚氣,確實是做學問的好地方。不知,對于這學院的總體布局,督造大人心中,可有腹稿了?”
張大山笑了笑,他知道,這位雷厲風行的尚書大人,是在“考校”自己了。
他也不藏私,直接,將他早已在心中,推演了無數遍的宏偉藍圖,和盤托出。
他沒有用筆,而是直接,拿起幾塊木炭,和一些不同顏色的小石子,在那巨大的沙盤之上,開始勾勒、布局。
“尚書大人請看。”
“學生以為,這格物院,當分為四大區域,方能,各司其職,又互為表里。”
“其一,為‘文理區’。此乃學院之‘大腦’,主司教化與理論。學生們,將在此,學習算學、物理、化學、幾何等基礎‘格物之學’,以及,由周先生他們教授的、同樣不可或缺的‘經史子集’。為他們,打下最堅實的理論根基。”
“其二,為‘實驗區’。此乃學院之‘心髒’,主司研發與創新。學生們,將在完成基礎學業之後,根據各自的興趣與天賦,分別進入‘冶金’、‘機械’、‘化學’、‘熱機’等不同的研究所,由鐵牛、柱子他們,親自帶領,去將那些理論,轉化為一項項,具體的技術與發明。”
“其三,為‘工坊區’。此乃學院之‘手腳’,主司生產與實踐。咱們村現有的所有工坊,都將進行擴建與升級,與‘實驗區’,緊密結合。實驗區有了新成果,立刻,就能在工坊區,進行小規模的生產和測試。而工坊區,也將成為學生們最好的‘實習’之地。”
“其四,為‘生活區’。此乃學院之‘血肉’,主司後勤與安居……”
張大山,侃侃而談。
他所描繪的,早已不是一座簡單的“學院”。
而是一座,集“教學、科研、生產、生活”于一體的、充滿了現代大學城與高科技產業園理念的…科學之城!
劉庸,這位執掌了帝國所有營造工程的二品大員,听得,是心神激蕩,熱血沸騰!
他,雖然,听不懂那些“物理”、“化學”的深奧道理。
但他,卻能清晰地,從這個宏偉的藍圖之中,看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充滿了邏輯與智慧的……“系統”之美!
“好!好一個‘產學結合’!好一個‘功能分區’!”劉庸重重地一拍大腿,眼中,充滿了對張大山那超越時代眼光的……深深折服!
“張督造,你這藍圖,若是能建成,莫說是引領大寧百年,便是流芳千古,亦是綽綽有余啊!”
然而,激動之余,他,也從一個“實踐者”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問題。
“只是,此藍圖,太過宏大。其所需之人力、物力、財力,怕是……會是一個天文數字。光是這不同區域之間的道路規劃與管線鋪設,便是一項,極其浩瀚的工程啊。”
張大山,贊許地點了點頭。
“尚書大人,所言極是。”
“所以,此事,還需,我等二人,以及柱子、鐵牛他們,通力合作,將這張‘概念圖’,細化為,一張張,可以真正用來施工的工程圖!”
……
于是,在接下來的一個月里。
整個“蒸汽機研制所”,便徹底,變成了一個“皇家格物院總體規劃設計院”。
張大山,與劉庸,這兩位身份天差地別,卻又志同道合的“忘年交”,幾乎是日夜,都泡在了一起。
張大山,負責提出一個個,超越時代的“構想”。
——比如,用“主干道”與“次干道”,來規劃整個學院的交通網絡。
——比如,用“上水”與“下水”兩套獨立的管道系統,來解決數萬人的給排水問題。
——比如,用“集中供暖”的方式,來度過北方寒冷的冬季。
而劉庸,則負責,用他那豐富的工程管理經驗,和對帝國官僚體系的熟悉,來將這些“構想”,一一地,轉化為,可以被執行的、具體的、符合大寧朝現實的……方案。
鐵牛和柱子,則帶領著各自的團隊,將這些方案,再細化為,一張張,精確到每一顆螺絲,每一塊磚瓦的……施工圖紙!
一個月後。
當那份厚達數百頁的、堪稱“鬼斧神工”的《皇家格物院一期工程總體規劃及施工藍圖》,最終,被敲定時。
所有參與了這份藍圖設計的人,都感到了一陣,因為過度消耗心神,而帶來的……深深疲憊。
和,一種,即將親手,創造歷史的……巨大幸福感!
……
那一天,傍晚。
夕陽,將整個山谷,都染成了一片金色。
張大山,沒有舉行任何盛大的儀式。
他只是,將劉庸、周文軒、以及自己的幾個兒子,這些格物院真正的“創始人”,叫到了一起。
他帶領著他們,來到了那片,早已被規劃為,未來學院“藏書樓”所在地的、平整的土地之上。
他,親自,拿起了一把,由鐵牛,用最好的“神鋼”,為他打造的、嶄新的鐵鍬。
他又將另一把,遞給了身旁的劉庸。
“尚書大人。”他的聲音,很平靜。
“圖紙,終究只是圖紙。”
“便讓我們,為這座,將要矗立千年的科學聖地,親手,奠下它的……第一塊基石吧。”
劉庸,看著眼前這個,明明身負“亞卿”之尊,卻依舊,保持著農人本色的年輕人。
他,這位年近古稀的帝國尚書,第一次,發自內心地,對他,產生了一種,近乎“仰視”般的……敬佩。
他,接過鐵鍬,重重地點了點頭。
“好!”
在夕陽的余暉之下。
沒有鑼鼓,沒有鞭炮,沒有萬眾瞻仰。
只有,這幾個,代表著帝國未來的男人。
他們,同時,揮動了手中的鐵鍬。
用盡全身的力氣,鏟起了,第一鏟,混合著希望與汗水的泥土。
奠基之時,已到。
一座,將要徹底,改變這個世界面貌的偉大建築,就在這一天,就在這片寂靜的山谷里。
正式,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