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冬來,寒暑交替。
在無數工匠和民夫長達大半年的日夜奮戰之後。
一個足以震動整個大寧朝商業格局的奇跡,終于誕生了。
在南方的泉州港和北方的天津衛。
兩座完全由“青石遠洋商號”獨資興建的、嶄新的、規模宏大的私家港口基地,宣告全面落成。
這兩座港口,被統一命名為“青石港”。
其設計,完全顛覆了當時所有碼頭的形制。
那用鋼筋水泥澆築的巨大棧橋,如同一只只鋼鐵巨臂,穩穩地伸入深水區域,可以同時停泊數艘千料巨舶。
碼頭上,矗立著數座由張家工坊特制的、以齒輪和杠桿驅動的巨型木制起重吊機。
其後方,則是一排排如同巨大堡壘般的、同樣是用鋼筋水泥建造的巨型倉庫。
為了慶祝這南北兩大基地的落成,“青石遠洋商號”決定,在泉州和天津衛,兩地同時,舉行一場盛大的“開港儀式”。
這一日,泉州“青石港”內,彩旗飄揚,人聲鼎沸。
趙四海與親自南下主持大局的張大山,一同站在那嶄新的碼頭之上,接待著前來觀禮的八方賓客。
來者,不僅有泉州本地的知府、市舶使等一眾官員。
更有數百名從南陽、甦州、杭州等地,聞訊趕來的“青石商會”核心成員。
而在數千里之外的天津衛“青石港”。
石頭和負責人林安,也同樣招待著來自北方各地的商賈巨頭和港務官員。
南北兩地,遙隔千里,卻因這同一份事業,而聲勢相連,盛況空前。
吉時已到。
張大山走上泉州港臨時搭建的禮台,聲音洪亮。
“各位大人,各位掌櫃,各位朋友。”
“我張大山,一個農人出身,能有今日,靠的是各位的扶持,靠的是時代的機遇。”
“今日,我張家建此港口,不為壟斷,不為爭霸,只為通商。”
“我願這‘青石港’,能成為一座橋梁。”
“一座能讓天下商人,都安安穩穩、公平公道地,做生意的橋梁。”
“願它,能為天下百姓,載去中原之瑰寶,載回四海之財富,闢一條太平之路。”
隨著他話音落下,早已準備好的鞭炮齊鳴,鑼鼓喧天。
與此同時,一艘滿載著北方特產的“青石三號”,在萬眾矚目之下,緩緩地、精準地,靠上了泉州港嶄新的水泥碼頭。
早已等候在此的、穿著統一藍色號服的“青石裝卸隊”,立刻便行動了起來。
他們熟練地操作著那些巨大的起重吊機。
一位市舶司的官員,看著那吊機,好奇地問一旁的柱子。
“張師傅,此物名為何?只需四人,竟能吊起千斤重物,真是……不可思議。”
柱子恭敬地回答“大人,此物名為‘平衡配重吊機’。”
“其後方這巨大的石箱,便是配重。”
“利用杠桿之理,讓力氣放大了數十倍。”
只見一個個巨大的貨箱,被從船艙中平穩地吊起,再輕巧地,安放到碼頭上等候的“青石快運”馬車之上。
整個過程,行雲流水,安靜而又高效。
沒有了以往碼頭上那種混亂的叫罵和擁擠。
不到兩個時辰,一整船的貨物,便被卸載、轉運、並分門別類地送入了後方的巨大倉庫之中。
豆子親自設計的、用復式記賬法記錄的“出入庫憑單”,也第一時間,送到了貨主的手中。
這驚人的“青石效率”,讓所有前來觀禮的商人們,都看得是目瞪口呆,心中震撼不已。
而就在“青石三號”卸貨的同時。
碼頭的另一側,早已等候多時的“青石一號”,也正在進行著裝貨作業。
一箱箱來自江南的、最頂級的絲綢。
一壇壇來自青石村的、醇香四溢的“青石春”美酒。
一袋袋來自張家糖坊的、潔白如雪的“青石糖霜”。
同樣被高效地,裝入了船艙。
一艘船卸貨入庫,一艘船裝貨待發。
南來北往,貨通天下。
這幅繁忙而又有序的景象,便是對“青石港”落成,最好的慶典。
當晚,在“青石商會”的內部慶功宴上。
一位做藥材生意的理事,激動地站起身,對著張大山和趙四海,深深地作了一個揖。
“張會長,趙會長。”
他聲音都有些顫抖。
“我王某人,做了一輩子南北藥材生意。”
“以前,我從北方運一批上好的人參鹿茸到南方來,光是走那運河,路上就得耽擱三四個月。”
“這中間,不僅要被沿途的官吏層層盤剝,還得日夜提防著水匪的襲擾。”
“一批貨走下來,光是那‘孝敬錢’和‘買路錢’,就得佔去我三成的本錢。”
“可上個月,我試著走了咱們商會的‘青石海運’。”
“你猜怎麼著?”他激動地一拍大腿。
“從天津衛到泉州,只用了十二天。”
“十二天啊。”
“而且,全程都有鏢師護送,我的人,連根頭發絲都沒少。”
“最要緊的是,這總的花銷,連以前的一半都不到。”
“我……我這輩子,就沒做過這麼舒心、這麼敞亮的生意。”
他這番發自肺腑的話,立刻引來了在場所有商人的共鳴。
“是啊,多虧了張會長和趙會長。”
“如今有了咱們自己的船隊,自己的碼頭,咱們再也不用看那些大商幫和漕運官吏的臉色了。”
“這‘青石商會’,就是咱們所有中小商戶的家啊。”
听著眾人的感言,張大山和趙四海相視一笑。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