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學院第一屆專科學子的畢業,如同一顆顆被精心培育的種子,被播撒到了南陽府的四面八方。
沒過多久,這些種子,便以一種驚人的速度,生根、發芽,並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一封封來自“青石商會”各個成員家族的感謝信,如同雪片一般,飛入了青石村。
信,大多是寄給學院的副山長,周文軒的。
信中的內容,無一不是充滿了巨大的驚喜和……難以言表的感激。
南陽府城,“德源昌”南貨行的錢掌櫃,在信中用最激動的筆觸寫道。
“周山長在上,敬稟者。”
“犬子錢多多,自學院歸家之後,洗心革面,判若兩人。”
“他將老夫那如同亂麻一般的舊賬冊,用貴院所授之‘復式記賬法’,重新梳理。”
“竟從中,查出了一位舞弊多年的老賬房,為我德源昌,挽回了上千兩白銀的巨大虧空。”
“如今,犬子已正式接管家中賬房,條理清晰,顆粒歸倉。”
“此皆學院教導之功,老夫……感激涕零。”
鄰縣的一位鄉紳,則在信中說。
“……我鎮石橋,屢建屢塌,乃全鎮心病。”
“不想犬子李三,自貴院營造科歸來,竟以其所學之力學、結構學之理,設計出‘三角拱橋’之新法。”
“如今,新橋已成,穩如泰山,全鎮百姓,無不交口稱贊。”
“皆言青石學院,所教乃經世濟用之大學問也。”
更有甦州的一位綢緞商人來信。
“……小女自紡織科畢業,不僅帶回了數種聞所未聞的染色秘法,更對家中織機,進行了巧妙改良。”
“如今,我甦氏綢緞,花色之新穎,品質之精良,已冠絕甦州。”
“訂單紛至沓來,幾欲踏破門楣。”
“小女一人,便是我闔族之幸啊。”
……
周文軒看著這一封封充滿了真情實感的“捷報”。
他的心中,也充滿了巨大的、為人師者的驕傲和自豪。
他知道,岳父張大山所開創的這番事業,其意義,早已超出了掙錢和技術的範疇。
它,正在真正地,改變著這個時代的許多人,許多家庭的命運。
“岳父大人,周先生。”
他拿著這些信,找到了正在工坊里研究新式農具的張大山。
“您看,這便是咱們學院,第一批的‘果實’。”
“學生們已經開始用所學之長,去改變他們的家族,改變他們的家鄉了。”
“此事,我認為,意義重大,理應,上達天听。”
張大山看著那些信,臉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好,好啊。”
“文軒,此事,就由你來全權操辦。”
“你要讓聖上,讓滿朝文武都看一看,咱們這‘實用之學’,究竟能結出什麼樣的果子來。”
周文軒領命。
他立刻便組織起學院里的幾位先生,開始著手,編撰一份皇家格物院有史以來,第一份正式的《教學成果匯總之奏章》。
他們將那些最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一一謄抄,並附上了詳細的說明。
又將最新一期的、內容更加豐富的《青石雜談》,作為附件。
最後,用最精美的“青石紙”和活字印刷術,將其印制成冊。
整份奏章,圖文並茂,數據詳實,充滿了說服力。
它通過張小山的秘密渠道,被呈送到了京城,擺在了內閣和皇帝的案頭。
這份來自山野的、充滿了實干精神的奏章,在那些習慣了空談義理的京城官場,再次引起了巨大的震動。
那些曾經對“格物之學”抱有偏見的保守派官員,在這些一個個能帶來真金白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案例面前,都變得啞口無言。
他們第一次發現,原來,除了四書五經,這世上,還有如此“有用”的學問。
御書房內。
寧宣宗看著這份奏章,和那本內容愈發精彩的《青石雜談》,龍顏大悅。
他指著那篇關于“錢多多查賬”的文章,對著身邊的內閣首輔,大笑道。
“首輔,你看看。”
“那些個御史,當初還彈劾張家是‘奇技淫巧,上不得台面’。”
“如今,他們這‘上不得台面’的學問,卻能為朕查清虧空,造出堅橋,織出新錦。”
“這,才是真正的‘為君分憂,為國育才’啊。”
他當即便再次下達了一道聖旨。
這一次,沒有金銀的賞賜,也沒有爵位的晉升。
但其分量,卻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加沉重,也更加……意義深遠。
聖旨中,皇帝對“皇家格物院”的“教化之功”,進行了公開的、最高規格的表彰。
稱其“開一代之新風,育興邦之良才”。
並下令,將《青石雜談》,作為官方認可的刊物。
著各州、府、縣的學宮,皆需訂閱,並將其中的“格物”、“算學”等文章,作為必修的“參考讀物”,供天下所有學子學習、借鑒。
這道聖旨一出,天下皆驚。
所有人都知道,這意味著,被傳統儒學士大夫們,輕視了上千年的“百工之技”、“格物之學”。
第一次,也是有史以來,第一次。
被帝國的最高統治者,以一種不容置疑的姿態,提升到了可以與“聖人經典”並列的高度。
“青石之學”,這個源自于偏僻山村的“雜學”。
也因此,正式成為了被帝國官方所認可和推廣的“顯學”。
其影響力,將如同燎原的星火,傳遍大寧朝的每一個角落。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