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

第311章 農錄初編,技術推廣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洪崖洞主 本章︰第311章 農錄初編,技術推廣

    番茄原創獨發

    “張先生,俺家那棉花苗,咋有些葉子發黃呢?”

    “大山叔,這豆子啥時候掐尖合適啊?”

    每日里,總有那麼些個村民,揣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來向張大山請教。

    他雖然也耐著性子一一解答,可也曉得,這終究不是個長久之計。

    這好技術,光靠著他一張嘴說,東家學一點,西家記一截,終究是容易走了樣。

    “不成,得把這些種地的道道兒,都給它白紙黑字地寫下來才行。”張大山尋思著。

    “這樣一來,不僅咱們自家娃兒們往後能有個學問的本錢,村里人想學,也能有個章程可循,不至于再一頭霧水了。”

    他這心里頭,其實早就有了個模糊的念想,要把自個兒腦子里那些個來自一本古書的、還有他自個兒琢磨出來的農事、工匠手藝,都給它系統地拾掇拾掇,編成一本書。

    如今,這棉花和大豆的種植法子,就算是開了個好頭。

    這日,他便把三兒子小山和女婿周文軒都叫到了跟前。

    他還特意讓石頭去鎮上,買回來一些尋常的草紙,雖然粗糙了些,可也比那石板木炭條要正經多了。

    筆墨呢,也是從周先生那里借來的半截殘墨和一支舊毛筆。

    “小山,文軒,你們倆如今都是讀書人,筆桿子也使得利索。”張大山對著兩個年輕人說道。

    “爹這幾日琢磨著,想把咱們家種棉花、種大豆的那些法子,都給它拾掇拾掇,寫到這紙上去。”

    “一來呢,是給咱們自家留個底,免得往後日子久了,有些個精細的道道兒就給忘了。”

    “二來呢,也是想讓村里人都能學到這實在的本事,把這日子都過得更紅火些。”

    小山和周文軒听了,都是眼楮一亮。

    “岳父大人這想法實在是高明!”周文軒先開口贊道。

    “這利國利民的農耕之術,若是能著書立說,流傳下去,那可是功德無量的大好事啊!”

    小山也激動地說道︰“是啊爹,您那些種地的法子,比周先生教的《農書》上寫的還要管用呢!要是能寫成書,往後咱們青石村的人,就再也不用愁地里頭不出好莊稼了!”

    張大山擺了擺手,笑道︰“啥功德無量的,俺可不敢想那麼遠。就是想著,把這些有用的東西,給它記下來,別失傳了就成。”

    于是,這編撰《青石農錄》的活計,便正式提上了日程。

    張大山負責口述,把他從選種、育苗、整地、施肥,到播種、田間管理、再到采收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要點。

    都仔仔細細地,用他那最樸實、也最直接的莊稼話,給小山和周文軒講上一遍。

    “這選棉花種啊,就得挑那籽粒飽滿、顏色正的,那些個癟的、發霉的、蟲蛀的,都不能要。”

    “育苗的時候,那溫床的土得松軟,水得澆透,還得蓋上草席保溫,免得夜里頭霜凍給打壞了……”

    有時候,光說不明白,他還得親自下地,或者用那樹枝石塊,在地上比比劃劃,演示給他們看。

    “你看,這耬車播種,溝得開直了,深淺也得勻實,種子下去才不浪費,出苗也齊整。”

    周文軒和小山呢,則一個負責記錄,一個負責整理。

    周文軒的毛筆字寫得是工整漂亮,他便把張大山口述的那些要點,都用那最淺顯易懂的文字,給它一一記錄下來。

    遇到那些不好用文字描述的,比如耬車的構造、或者棉花打頂的手法。

    小山便會拿起木炭條,在石板上或者另外的粗紙上,照著他爹的演示,畫出些簡單明了的示意圖來。

    那圖畫得雖然簡單,可也把那關鍵的部位和手法,都給它標示得清清楚楚。

    爺兒仨就這麼著,每日里得了空,便湊在一塊兒。

    張大山一邊回憶,一邊比劃,一邊說。

    周文軒和小山則豎著耳朵仔細听,遇到不明白的就趕緊問。

    “岳父大人,您說這大豆播種前,用草木灰水浸泡種子,是個什麼道理?”周文軒好奇地問道。

    “這個啊,”張大山想了想,說道,“據那古書上零星提過幾句,說是草木灰能殺蟲,還能催芽,讓種子出土快,長得也壯實些。咱們試試,總歸沒壞處。”

    小山則對那棉花育苗的溫床更感興趣︰“爹,那溫床除了保溫保濕,還有啥講究不?比如那土,是不是越肥越好?”

    “肥是得肥,可也不能光用大糞餅子,那容易燒苗。”張大山解釋道,“最好是用那山上的腐葉土,摻上些細沙和草木灰,既松快透氣,又有肥力,那棉花苗才喜歡。”

    有時候,為了一個詞兒咋說更明白,或者一個圖咋畫更清楚,還得爭論上好半天。

    王氏和花兒她們,做完了手里的活計,也時常會湊過來,听听他們說些啥。

    遇到那些關于紡織或者家常吃食的細節,她們也會七嘴八舌地,補充上幾句自個兒的經驗。

    “當家的,你說那豆子收回來,除了磨面,還能做醬。俺娘家那邊,做黃豆醬可是一絕,那醬香濃郁,夾饃下飯都好吃,回頭俺也試試,要是做成了,也給這書上添上一筆。”王氏笑著說道。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花兒則對棉花的後續加工更上心︰“爹,這棉花紡線織布的法子,是不是也得寫進去?如今村里好多姐妹都想學呢。”

    “這個自然,”張大山點頭,“等這農事的部分拾掇完了,就輪到你們這些紡織印染的巧手活了。”

    這《青石農錄》的編撰,倒也成了張家一項熱鬧有趣的集體活動了。

    前前後後,忙活了將近大半個月。

    這關于棉花和大豆種植的頭一卷《青石農錄》,總算是……初具雛形了。

    雖然那紙張只是從鎮上買來的普通草紙,那字跡也只是周文軒和小山一筆一劃謄寫的。

    可里頭那每一句話,每一個圖,都凝聚著張大山的心血和智慧,也充滿了青石村這片土地的芬芳和對豐收的期盼。

    書一編好,張大山便立刻召集了村里各家各戶的當家人。

    在村學堂那寬敞的院子里,當著大家伙兒的面,鄭重其事地宣布︰

    “各位叔伯兄弟,鄉親們!”

    “咱們青石村,如今也算是有了自個兒的‘農書’了!”

    他高高舉起手中那本用麻線粗粗裝訂起來的冊子,臉上滿是自豪。

    “這里頭啊,寫的都是咱們自家摸索出來的、種棉花、種大豆的實在法子!都是經過俺們自家田里頭驗證過的,管用!”

    “從今往後,大家伙兒要是想種這兩樣金貴莊稼,就不用再像以前那樣,兩眼一抹黑,瞎琢磨了!”

    “照著這書上寫的去辦,保管你們也能種出跟俺家一樣的、畝產幾百斤的好莊稼來!”

    說著,他便讓小山和周文軒,把那《青石農錄》里頭,關于棉花和大豆種植的關鍵要點。

    都仔仔細細地,用那最通俗易懂的話,給大伙兒念了一遍,講解了一遍。

    還把那些畫著耬車圖樣、棉花打頂示意圖的紙張,都一一展示給眾人看。

    村民們听著,看著,一個個都激動得是兩眼放光,摩拳擦掌。

    “我的老天爺!這張先生可真是把心都掏給咱們了啊!”一個頭發花白的老農激動地說道,手都有些發抖。

    “這書上寫的,可都是真金白銀的本事啊!比那傳家寶還要金貴!”

    “有了這‘農書’,往後咱們種地,可就有了準譜了!再也不怕白費力氣不出活了!”另一個壯實的漢子也大聲附和。

    “明年開春,俺說啥也得跟著張先生學,把這棉花和大豆都給它種上!也讓俺家婆娘娃兒穿上新棉衣,吃上豆油!”

    張大山又宣布,這《青石農錄》,會先抄錄幾份,放在村學堂和“公社會”那里。

    村里人誰想學,都可以隨時去翻看,去請教。

    要是遇到不識字的,或者有啥不明白的地方,盡管來問他,或者問小山、周文軒他們。

    保證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這一下子,整個青石村,都掀起了一股子學習農業新技術的熱潮。

    那些原本只曉得埋頭苦干的老莊稼漢們,如今也開始琢磨起這選種、育苗、合理密植的道道兒來了。

    每日里,村學堂和公社會那幾本《青石農錄》的抄本,都被翻得是卷了邊。

    圍著小山和周文軒請教問題的人,更是絡繹不絕。

    有些個腦子活泛的,甚至還照著那圖樣,自個兒個兒動手,也做出了簡易的耬車來,雖說粗糙了些,可也能省不少事。

    第二年開春。

    青石村的田野里,便不再是清一色的粟米麥子了。

    大片大片的棉花地和大豆地,也開始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扎下了根。

    因為有了這《青石農錄》做指引,再加上張大山他們時不時地下地去指導。

    這一年,青石村的棉花和大豆,都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大豐收!

    家家戶戶的糧倉里,都堆滿了沉甸甸的棉桃和金燦燦的豆子。

    光是這兩樣作物的進項,就讓村里不少人家,一下子就翻了好幾番的身家!

    以前那些勉強糊口的人家,如今也能扯上幾尺新布,給娃兒們做件新衣裳,過年也能吃上幾頓豆油炒的菜了。

    那些日子本就還算過得去的人家,更是添置了不少家當,甚至還琢磨著,是不是也該學著張先生家那樣,蓋上幾間青磚大瓦房了。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方便以後閱讀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第311章 農錄初編,技術推廣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第311章 農錄初編,技術推廣並對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