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一晃,這蒙學堂開辦,也快一個月了。
孩子們最初那股子對上學的新鮮勁兒,也漸漸地淡了一些。
一些新的問題,也開始冒出頭來了。
有些平日里就頑皮慣了的野小子。
上課的時候,便有些坐不住了。
不是在底下交頭接耳,做鬼臉。
就是趁著先生不注意,偷偷地往同窗的墨盒里扔小石子。
還有家里活計比較多,爹娘本身就不太重視孩子讀書的人家。
也開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地,不怎麼準時送孩子來上學了。
有時候,一個班上三四十個學童,能缺席個七八個,那也是常有的事兒。
周先生和周文軒雖然也時常板起臉來,訓斥幾句。
可畢竟是教書先生,也不是那凶神惡煞的官差。
說得重了,怕傷了孩子們的自尊心。
說得輕了,又跟那蚊子叮似的,不痛不癢,沒啥大用。
長此以往,這學堂的學風,怕是就要給帶壞了。
張大山自然也看出了這些問題。
他知道,這辦學堂啊,光有屋舍和先生還不夠。
還得有能讓孩子們敬畏,也讓家長們信服的規矩才行。
于是,他便又召集了村里“公社會”管理的幾個主要成員。
以及周先生和周文軒這兩位教習先生。
還有幾個平日里比較明事理、也關心孩子學業的學童家長代表。
共同商議這學堂往後的“管教章程”。
“各位叔伯嬸子,先生們。”張大山開門見山地說道。
“咱們這學堂辦起來,不容易。可不能讓它就這麼稀里糊涂地辦下去。”
“俺瞅著,這學堂里頭,也得立下幾條明明白白的規矩才行。”
“讓那些真心想讀書的娃兒,能安安心心地學本事。”
“也讓那些光知道貪玩搗蛋的,家里頭不當回事的,都得有個約束。”
眾人听了,都紛紛點頭稱是。
“張先生說的是啊。”錢大爺第一個開口。
“這無規矩不成方圓。學堂乃是教書育人的神聖之地,更得有章法才行。”
周先生也捻著胡須說道︰“大山此議甚好。”
“這蒙童初學,心性未定,確需嚴加管教,方能使其養成好學上進之習性。”
于是,大家伙兒便七嘴八舌地,商議起來。
你一言,我一語,倒也很快就琢磨出了幾條切實可行的“青石村蒙學堂學規”。
眾人听了,都紛紛點頭稱是。
其一︰尊敬師長,敦睦同窗,毋得恃強凌弱,口出穢言。
其二︰入堂必靜,听教必專,課業必時,毋得喧嘩嬉鬧,無故缺席。
其三︰書冊文具,當加愛惜,勤學苦練,日有精進,毋得荒嬉怠惰。
其四︰衣冠必整,行止必端,內外必潔,毋得蓬頭垢面,舉止粗野。
其五︰同窗之誼,貴在互助,見賢思齊,有過必改,毋得爭斗滋事。
這些規矩,雖然簡單,卻也都是針對眼下學堂里存在的一些實際問題而制定的。
光有規矩還不行,還得有獎懲的法子。
張大山又提議道︰“這光有板子也不成,還得有甜棗才行。”
“俺的意思是,咱們這學堂,也得學著那孔夫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法子。”
“對那些勤奮好學、成績優異的娃兒,咱們得給點實實在在的獎勵,讓他們更有奔頭。”
“而對那些實在頑劣不堪,或者屢教不改的,也得有些個小小的懲戒,讓他們長點記性。”
眾人一听,都覺得這個法子好。
于是,這“獎勤罰懶促學風”的章程,也很快就定了下來。
獎勵方面,周先生提議,可以每月進行一次小小的“課業考較”。
考較的內容,也不拘泥于死記硬背。
可以是認字多少,可以是算術快慢。
也可以是寫出來的字是否工整,看背誦的課文是否流利。
凡是名列前茅的,或者比起上個月有明顯進步的。
都能從村“公中”那份專門為學堂預留的“束修錢糧”里。
領到一些小小的獎勵。
比如,幾支新削好的、上好的柳木炭筆。
幾刀用細密竹簾壓制出來的、相對平整光滑的草紙。
或者一塊由周文軒親手用墨筆畫著山水花鳥圖案的小小竹戒尺。
甚至還有那麼一兩塊平日里都舍不得多吃的、用自家熬的飴糖做成的甜滋滋的麥芽糖塊。
這些獎勵,雖然都不算金貴。
可對于這些平日里缺吃少穿的山里娃兒來說。
那吸引力,可就大了去了。
至于懲戒方面,張大山也說了,這學堂畢竟不是衙門。
不能搞那打板子、關禁閉的嚇人套路。
主要還是以“說服教育”和“勞動懲戒”為主。
哪個娃兒要是上課不認真听講,或者故意搗蛋欺負同窗。
就罰他把那《三字經》或者《百家姓》,從頭到尾,工工整整地抄寫上十遍。
或者,就罰他放學之後,留下來,幫著周先生和周教習。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打掃打掃學堂的衛生,擦擦課桌,掃掃地啥的。
也算是讓他通過勞動,來反省自己的過錯了。
當然,要是哪個娃兒實在太過頑劣,屢教不改。
甚至還敢頂撞先生,或者糾集其他娃兒一起逃學胡鬧的。
那周先生和周教習,也可以報請村里的“公社會”理事們。
由張先生和幾位理事出面,去跟那娃兒的爹娘,好好地說道說道。
甚至暫時取消他來學堂念書的資格,讓他回家去,好好地“反省”幾天。
這“青石村蒙學堂學規暨獎懲章程”,洋洋灑灑也寫了滿滿一大張紙。
由小山親自謄寫清楚,用醒目的紅榜,張貼在了學堂最顯眼的那面牆壁之上。
又由各甲的甲長,挨家挨戶地,將這章程里的主要內容。
都跟那些送娃兒來念書的家長們,仔仔細細地講解了一遍。
讓他們都明白,這學堂,可不是那隨便玩耍的地兒。
要想讓自家娃兒真能學到本事,那就得家長和先生一起,嚴加管教才行。
這新規矩一出來,學堂里的學風,果然就有了不小的變化。
那些平日里比較貪玩好動的野小子們,上課的時候,也都收斂了不少。
雖然也還是會偶爾交頭接耳,或者偷偷地在底下做點小動作。
可比起以前那種無法無天的樣子,已經是強太多了。
而那些原本就比較勤奮好學的娃兒們,比如豆子。
還有村東頭李老四家那個聰明伶俐的小閨女二丫。
更是卯足了勁兒,每日里都把先生教的功課,溫習得滾瓜爛熟。
就盼著能在月底的考較中,拔得頭籌,領到那份令人羨慕的獎勵呢。
就連那些以前不太把娃兒上學當回事的家長們。
如今瞅著學堂里這般正規的章程,和那實實在在的獎懲。
也都開始重視起來了。
每日里都會催促著自家娃兒按時上學,晚上回家還會檢查檢查他們的課業。
生怕自家娃兒比旁人差了一截,丟了人,也錯過了這改變命運的好機會。
青石村這小小的蒙學堂,就在張大山的精心規劃。
和周先生、周文軒的悉心教導下。
漸漸地,走上了正軌。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