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那幾樣獨門出產的好東西,如今是名聲在外了。
花兒的“青石精麻彩布”,栓子的“青石春”米酒和“張氏風味豆醬”。
還有那些經過張大山親手炮制的上等藥材。
都成了臨水鎮和青陽縣一些體面人家和鋪子里的搶手貨。
石頭每日里趕著那頭壯實的騾子,拉著滿滿一車貨出去。
又拉著一車沉甸甸的銀錢和采買回來的各色物料回來。
張家的日子,自然是越過越紅火。
可這村里頭,還有那一項項“公中”的營生。
比如水磨坊每日里磨出來的那些“磨坊余利”。
榨油工坊里榨出來的那些豆油、菜籽油。
還有自家布坊里新近織染出來的那些彩布。
這些東西,也得想法子運出去,或在村里各家各戶之間進行調配。
青石村地處山區,道路崎嶇不平。
雖然張大山也曾帶著大家伙兒,簡單修繕過幾回。
可那牛車馬車,也就能在村里幾條主道上跑跑。
真要往各家各戶的後院作坊送原料,或從山腳下的水磨坊往村里運糧食。
亦或是給那些住在半山腰的鄰村送點小批量的貨。
那沉重的四輪大板車,就有些施展不開了。
不是嫌路窄轉不過彎,就是嫌坡陡拉不上去。
大多數時候,還得靠人力,一擔擔地挑,一筐筐地背。
那效率,實在是太低了,也太耗費人力。
“爹,您瞅瞅這路。”
這日,柱子跟著鐵牛,從河邊的水磨坊,往村里那新蓋的“公倉”里運送剛收上來的“磨坊余利”。
兩人推著一輛吱呀作響的木板車。
在那坑坑窪窪的土路上,深一腳淺一腳地,累得是滿頭大汗。
“這路不好走,車子也忒笨了。”
“光是把這點糧食從河邊運到村里,就得費上半天工夫。”
“要是能有個更省勁兒、也更靈便的運貨家伙什就好了。”
柱子如今跟著張大山,學了不少木工和機械的門道。
腦子也比以前活泛了不少,開始琢磨起如何改進工具來了。
張大山听了,也是深有同感。
他知道,這運輸的瓶頸,已經開始制約青石村各項產業的進一步發展了。
他又想起了《天工開物》《舟車》篇里頭,除了那些關于制造大船、官車等“高大上”的記載之外。
其實也提到了一些個民間常用的、結構簡單卻又非常實用的運輸工具。
其中,一種被稱為“雞公車”或“獨輪車”的圖樣,引起了他的注意。
這種車,只有一個輪子,車架搭在輪子上方,兩側可以載貨。
人只需要在後面扶著兩個長長的把手,掌握好平衡,就能推著它輕松前行。
書上說,這種獨輪車,最是適合在那些狹窄崎嶇的山路上行走。
因為它只有一個輪子,轉向靈活,通過性極好。
而且,因為大部分的重量都壓在了輪軸之上。
人推起來,也比那雙輪或四輪的車子,要省力不少。
“柱子,你這話倒是提醒了爹。”張大山眼楮一亮。
“爹想起一種只有一個輪子的車子。”
“據說啊,那車子雖然小巧,可載起貨來,卻比咱們現在用的這板車還要多,還要省勁兒呢。”
“一個輪子的車?”柱子听得是滿臉好奇。
“那能站得穩嗎?不得一推就倒啊?”
“呵呵,這你就不知道了吧。”張大山笑道。
“這一個輪子的車,里頭的學問可大著呢。”
“關鍵就在于那個輪子的大小、位置,還有那車架的設計。”
“只要弄得巧妙了,它就能像那不倒翁似的,穩穩當當,還能借著人往前推的力道,自個兒往前跑呢。”
他將那獨輪車的幾個關鍵構造和省力原理。
仔仔細細地,給柱子講解了一遍。
又在地上,用石子畫出了大致的圖樣。
柱子本就對這些機械構造的東西著迷。
如今听父親這麼一說,又瞅著地上那雖然簡單、卻也透著幾分巧妙的圖樣。
心里頭頓時就跟那貓爪子撓似的,癢癢起來。
“爹,您這法子......听著可真是神了!”
“要不,咱們也照著這個,試著做一輛出來?”
“好小子,有志氣!”張大山贊許地拍了拍柱子的肩膀。
“這事兒,就交給你了。”
“爹把這圖樣畫得再仔細些,你呢,就負責把它給做出來。”
“需要啥木料鐵料,只管跟你大哥二哥說,讓他們給你備齊了。”
于是,在接下來的幾天里。
柱子便一頭扎進了對這“獨輪神車”的研制之中。
張大山則將《天工開物》中關于獨輪車的更詳細的圖樣和制作要訣。
都仔仔細細地,謄寫在了幾張草紙上,交給了柱子。
那圖樣上,不僅畫出了獨輪車的整體構造。
還對輪子的大小、軸承的安裝、車架的寬度和角度、以及推手的長度和弧度。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給出了精確的尺寸和力學上的考量。
柱子得了這“秘籍”,更是如獲至寶。
他每日里,除了吃飯睡覺,幾乎所有的時間,都泡在了他那個小小的木工房里。
對著圖紙,一遍遍地比劃,一遍遍地琢磨。
選木料,畫墨線,下斧鑿,拉大鋸......
每一個步驟,都做得異常認真和專注。
鐵牛也時常會過來,幫著他打制一些關鍵的鐵質部件。
比如,那用來固定輪軸的鐵箍,用來加固車架的鐵皮包角。
石頭呢,則時不時地會給他送些吃食茶水。
順便也提出一些運輸方面的改進建議。
比如,那推手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圓潤一些,免得磨手。
那車架兩側的擋板,是不是可以做得更高一些,免得貨物掉下來。
兄弟幾個,齊心協力,倒也把這獨輪車的研制,弄得是有聲有色。
經過了七八天的緊張忙碌和反復修改。
一輛嶄新的、看起來比村里以前那種老式板車要精巧和結實不少的獨輪車,終于宣告誕生。
這輛獨輪車,最顯眼的,便是它那個用堅硬的柞木制作的、直徑足有三尺開外的大輪子。
輪子的邊緣,還用鐵皮進行了一圈加固,既耐磨,又能增加強度。
輪軸呢,則是用一整根粗壯的鐵木打磨而成,兩端安裝在同樣是用硬木制作的、浸了桐油的軸承座之上,轉動起來異常順滑,幾乎听不到什麼噪音。
輪子的上方,是一個用輕便卻又結實的松木板拼接而成的、呈v字形的寬大貨箱。
貨箱的兩側,還加裝了半尺來高的擋板,可以有效地防止貨物滑落。
貨箱的後方,則是兩根長長的、打磨得光滑圓潤的、符合人體推握習慣的木制推手。
整個獨輪車,雖然看起來依舊帶著幾分鄉土的粗獷。
“爹,您瞅瞅,成了!”
柱子抹了把額頭的汗珠,指著那輛剛剛完工的獨輪車,臉上寫滿了興奮和自豪。
張大山走上前,仔仔細細地打量了一番。
又伸手推了推,感受了一下那輪子的轉動和車架的穩固。
滿意地點了點頭。
“不錯,不錯。比爹想的還要好上幾分。”
“走,套上它,去拉點東西試試。”
于是,父子幾人,便將這輛嶄新的獨輪車,推到了場院里。
石頭和鐵牛,七手八腳地,往那v字形的貨箱里,裝了滿滿兩大袋子、少說也有二百來斤的糧食。
然後,柱子深吸一口氣,雙手握住那光滑的推手,腰身微微一沉,氣運丹田。
“起!”
隨著他一聲低喝,那滿載著糧食的獨輪車,竟然真的被他給穩穩當當地推了起來。
雖然一開始,因為不太習慣掌握平衡,車身還有些搖搖晃晃。
可走了幾步之後,柱子便漸漸找到了感覺。
他發現,這獨輪車推起來,雖然也需要些力氣。
可比起以前那種用肩膀硬扛,用那笨重的雙輪板車硬拉。
那可真是省了老鼻子勁兒了。
尤其是在那些有些坑窪不平的土路上。
那大大的獨輪,碾過去,幾乎是如履平地,絲毫不見顛簸。
遇到些個狹窄的拐彎,也只需要輕輕一側身,便能靈活地通過。
“嘿!這玩意兒,還真是個好東西啊!”
柱子推著那滿載糧食的獨輪車,在場院里轉了好幾圈,越推越是順手,越推越是興奮。
臉上也露出了孩子般開心的笑容。
旁邊圍觀的那些村民們,看到這般景象,也都一個個看得是嘖嘖稱奇,羨慕不已。
“我的老天爺,這一個輪子的車,竟然真能裝這麼多東西,還這麼好推?”
“可不是咋地,瞧柱子那小子,推得跟玩兒似的,一點也不費勁。”
“這要是有了這車子,咱們往後從山里往家背柴火,從地里往家擔糧食,那可就省老大事兒了。”
張大山當即就拍板。
讓柱子再接再厲,多打制幾輛這樣的獨輪車出來。
不僅張家各個作坊要配備上,其他人想要的,找柱子訂做。
當然,也不是白給。
要麼,就用糧食或工分來換。
要麼,就得出材料,柱子他們只收個辛苦的工錢。
這樣一來,既解決了村里短途運輸的難題,也給柱子這“木工房”,又添了一項新的、能掙錢的營生。
一時間,青石村的各個角落,都開始陸陸續續地,出現了這種推著獨輪車,行色匆匆,卻又腳步輕快的身影。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