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村那座日夜轟鳴的水碓磨坊,真像一顆石子投進了平靜的湖面。
短短一兩個月,就在這古老閉塞的山村,激起了一圈又一圈喜人的漣漪。
神磨轉動,不光帶來了家家戶戶糧袋里雪白細膩的米粉面粉。
更像一把無形的大手,悄悄地,改變著村莊的生產和生活。
甚至,連人們臉上的神情,都跟著亮堂了不少。
最直接的,是村里女人們的活計變了。
以前,她們除了操持家務,照看娃兒,下地干零活。
每日里,最耗時費力的,就是那雷打不動的磨粉差事。
天不亮就得起來,摸黑去村口老石磨前排隊。
輪到自家了,還得跟幾個婦人合力,使出渾身力氣。
才能讓那沉重的磨盤,“嘎吱嘎吱”慢悠悠地轉起來。
一圈又一圈,仿佛永遠也轉不到頭。
往往磨得胳膊酸痛,腰累得像要斷掉,手指磨出老繭。
汗水濕透衣衫,才能勉強磨出一家人當天要吃的粗糙米面。
一天下來,光這磨粉的活,就能把人累垮。
哪還有心思和精力去做別的?
她們的日子,就像那磨盤一樣,單調,沉重,沒啥指望。
可現在,不一樣了。
水碓磨坊一建成,就把她們從這苦差事里解脫了出來。
各家積攢幾天的糧食,派個人,或幾家合伙,用車拉或扁擔挑到磨坊。
鐵牛、柱子或栓柱他們輪流值守,熱情地幫你把糧食倒進大料斗。
你只需在旁邊稍等片刻,喝碗熱茶,跟鄉鄰們拉拉家常。
說說育兒經,聊聊菜園子里的新鮮事。
用不了多少工夫,雪白細膩、還帶著熱乎氣的米粉面粉,就能裝滿你的口袋。
讓你高高興興,輕輕松松地挑回家。
這省下來的時間力氣,對這些勤快慣了的農家婦人來說,真是以前做夢都不敢想的。
她們有了更多時間,精心料理家務,家里收拾得窗明幾淨。
不再像以前那樣,因為終日勞碌而顯得雜亂。
她們有了更多時間,細心照看孩子,給他們縫制更合身暖和的衣裳。
也有了時間在冬日暖陽下,坐在門口,給娃兒們講講古老的故事。
她們開始有更多的時間,去織布紡紗。
以前,忙于磨粉家務,大多只能抽空織些自家用的粗麻布。
現在,每日里多出了大把空閑。
王氏和巧巧婆媳倆,帶頭把家里那幾台改良過的織布機,重新使喚起來。
她們不僅嘗試紡出更細勻的麻線,織出更平整耐用的本色麻布。
還琢磨著,在張先生指點下,把這“紡織”也做成能給家里添補的小產業。
雖然,那更復雜的“染布”和“提花”手藝,還得慢慢學。
但至少,她們已經動起來了。
那“噠噠 ”的織布聲,也漸漸成了青石村又一道充滿生機的背景音。
村里其他有頭腦、肯下力的婦人,也都跟著活泛起來。
有的,學著張家腌制醬菜、泡菜,用山里采的野果釀些酸甜的果子酒。
這些東西,雖暫時自家嘗鮮,送親鄰品嘗。
但誰又能說,將來不會成為青石村走出大山的特色產品呢?
有的,則擴大了自家後院雞鴨的養殖,又換了幾只小豬仔。
指望著多攢雞蛋,多養肥豬,年節時自家餐桌添硬菜,還能拿到集市換活錢。
還有的,更精心地打理自家菜園子。
不再像以前胡亂撒種,而是學著張大山教的法子,深耕細作,合理密植。
甚至嘗試搭簡易暖棚,指望蔬菜能早些上市,冬天也能給飯桌添點綠。
她們還自發地交流經驗,交換菜種,誰家豐收了,就主動上門幫忙。
那種淳樸的互助,那種對好日子的向往,在這些婦人身上,亮堂堂的。
男人們,也因為不用再耗時耗力磨粉,能更專注于田間耕作。
學習新技能,為家庭和村莊創造更大價值。
比如,跟著鐵牛學打鐵的後生們,如今有了更多時間專心練藝。
他們不僅能打制更多精良農具,還開始嘗試打制菜刀、鍋鏟、門環等日用鐵器。
鐵匠鋪的生意,也因此紅火起來,偶爾還有鄰村人慕名求打家伙什。
那些跟著柱子學木工的,也能更深入地研究榫卯結構和家具圖樣。
他們不再只滿足于做桌椅板凳。
而是在柱子帶領和張大山指點下,嘗試制作“改良糧囤”、“多寶櫃”。
還有模仿張家樣式的“學士椅”和“八仙桌”。
這些新式樣的木器,在青石村也算是難得的“好東西”了。
就連那些只知道埋頭種地的老實漢子,也因從磨粉中解脫出來。
有了更多時間琢磨如何在自家薄地上精耕細作,提高產量。
他們主動向張大山請教輪作休耕、合理密植、病蟲害防治等技術。
也學著張大山的樣子,更用心地積肥、漚肥,改良土壤。
他們開始明白,種地,不光靠力氣,還得靠腦子,靠技術。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整個青石村,都因為這座水碓磨坊,悄然發生著深刻的變革。
人們的精神面貌,也因此煥然一新。
以前,村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單調沉重,臉上總帶著愁苦。
現在,生活依舊忙碌,卻不再那麼令人絕望。
他們有了更多時間思考、學習、創造。
臉上,也漸漸露出了久違的、輕松自信的笑容。
聚在一塊兒,談論的也不再光是東家長西家短,或對苦日子的抱怨。
而是開始交流如何把飯菜做得更可口,衣裳做得更漂亮,日子過得更舒心。
他們對未來,有了更多的期盼。
其次,村民們的飲食和健康,也明顯好轉。
以前,青石村百姓一年到頭,難得吃上幾頓純粹的白米白面。
平日里,多是難咽的粗糧餅子、野菜糊糊,還有那黑乎乎的疙瘩湯。
這樣的吃食,口感差,味道淡,也沒啥油水。
娃娃們長不高,老人們身子弱,不少人都落下些毛病。
可現在,不一樣了。
家家戶戶都能從水磨坊,磨出雪白細膩的精米精面。
雖然依舊勤儉,可每日三餐,都能吃上香噴噴的白米飯、暄騰騰的白面饃饃。
還有那勁道爽滑的湯面條、薄皮大餡的菜包子。
王氏和巧巧婆媳倆,更是憑著好手藝,把這些米面變著花樣做。
比如,用糯米粉、野山楂、飴糖做的“山果糯米糕”。
比如,用白面、韭菜、薺菜、土雞蛋烙的“農家合子”。
再比如,偶爾用精米、臘肉丁、香菇、白菜燜的“臘味香菇燜飯”。
這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吃食,如今也漸漸上了尋常百姓家的飯桌。
孩子們的飯量大了,小臉紅撲撲的,個頭也往上躥。
大人們也覺得身子骨硬朗了,精神頭足了,干活更有勁了。
村里頭,那些個因為吃不好落下的小毛病,也好了不少。
整個村莊的精氣神,都因為這吃食的改善,提了上來。
再次,這水碓磨坊的對外影響,也開始顯現,帶來了“名氣”和“商機”。
青石村建了座“不用人推,光靠水就能自己轉動畫磨盤,還能日夜磨出雪白米面”的“神仙磨坊”的消息。
像長了翅膀,很快就吹遍了周邊十里八鄉,連縣城都有所耳聞。
最初,大伙兒還以為是吹牛。
畢竟,這事兒太稀奇,不合常理。
可當一些膽大的鄰村村民,抱著疑心,跑到清河岸邊,親眼見了那水輪飛轉、米面如雪的磨坊。
才不得不信,這青石村,還真就出了這等寶貝!
一時間,前來青石村“瞅稀奇”的鄰村村民,絡繹不絕。
他們圍著磨坊,看著奔流的清溪,看著不知疲倦的水輪,看著源源不斷流出的雪白米面。
一個個都驚得是瞠目結舌,嘖嘖稱奇,羨慕得眼珠子都快掉下來。
“我的老天爺,這真是巧奪天工啊!俺活了大半輩子,就沒見過這麼省事、這麼出活兒的磨坊!”
“青石村這是請了天上的神仙,還是得了魯班爺的真傳?”
“嘖嘖,瞧這面粉,比雪花兒還白還細。用這面做的饃,那還不得跟白玉似的?”
“哎,我說這位大哥,你們村這磨坊,能不能也讓俺們外村人使喚使喚?俺們也不是白磨,該給多少錢糧,俺們都認!”
羨慕之余,便有不少鄰村村民,開始動了心思。
他們試探著,向鐵牛和柱子,以及青石村村民打听,能不能也讓他們用這“神仙磨坊”,加工自家的糧食?
當然,他們願意按照規矩,繳納“磨損耗費”或支付銅錢。
對于這種“送上門的生意”,青石村村民自然樂見其成。
張大山對此,也並未阻止。
他建磨坊,除了解決本村難題,也存了點“技術輸出”和“創匯增收”的心思。
這磨坊的加工能力,滿足本村後,確實還有富余。
若是能為周邊村莊提供有償服務。
不僅能為青石村積累資金,用于村莊建設。
也能讓這“神磨”的名聲,傳得更遠。
于是,經過與張河、錢大爺等商量。
張大山很快就定下了一套針對外村加工糧食的收費標準和管理辦法。
那收費,既要保證青石村有合理收益,又不能太高嚇跑人,還得顧及鄰里情面。
那管理,則更嚴格,比如外村加工須提前登記,錯開本村高峰;糧食須初步清理等。
即便如此,當青石村水碓磨坊正式對外承接加工業務的消息一傳出。
周邊的村莊,依舊是趨之若鶩。
他們寧願多走幾里山路,多等一兩天,甚至多付些“加工費”。
也願意把自家糧食,拉到青石村這座“神仙磨坊”來加工。
因為,這里不僅能磨出他們以前沒見過的雪白好米面。
更能讓他們親身體驗到技術進步帶來的便利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