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華秋實,天道酬勤。
當酷暑的最後一絲余威被日漸涼爽的秋風驅散,當田野里的蛙鳴漸漸被蟋蟀的淺唱所取代。
青石村,這個在災荒和貧瘠中掙扎了太久的村莊,終于在所有人的翹首期盼中,迎來了它命運轉折後的第一個沉甸甸的豐收季節!
這股子豐收的喜氣,最先是從村西頭張大山家那二十八畝連片的田地里,彌漫開來的。
這二十八畝地,如今可是整個青石村,乃至十里八鄉都獨一份的“金疙瘩地”。
不僅僅是因為它面積大,更因為它是張大山這個“能人”親手侍弄出來的“樣板田”,是全村人學習新技術、展望好日子的“活教材”。
其中,那五畝最早跟著張大山“受苦受難”的劣質坡地,在經歷了水渠的滋養、曲轅犁的深耕、堆肥的改良、以及耬車的精播之後,早已脫胎換骨,再也不見當初那副亂石嶙峋、薄土不生的淒慘模樣。
地里頭的粟米,長得比人還高,那穗子,足有壯漢的小臂那麼粗,紅彤彤的,一串串壓彎了粗壯的秸稈,在秋風中搖曳著,像是在得意地炫耀著自己的飽滿和分量。
緊挨著粟米地的,是那三畝新買的、本就地力不錯的平整水田。
今年,張大山听取了周先生的建議,又結合了《天工開物》里關于稻作的精要,試著引了清河的水,種上了從趙四海那里弄來的優良水稻種子。
如今,那三畝水田里,一片金黃。
沉甸甸的稻穗,壓得稻稈都彎成了優雅的弧線,每一顆稻谷都鼓鼓囊囊,泛著誘人的光澤。
一陣秋風吹過,金色的稻浪此起彼伏,空氣中都彌漫著一股子沁人心脾的稻香,讓人聞著就心里頭踏實。
而最讓人矚目,也最讓全村人津津樂道的,還是張小山中秀才後,縣衙獎勵下來的那整整二十畝免納皇糧國稅的“學田”。
這二十畝學田,地勢平坦,土質也還算肥沃,只是因為之前疏于管理,有些荒蕪。
張大山接手之後,自然是下了十二分的心思。
他親自帶著鐵牛和石頭,用曲轅犁將這二十畝地仔仔細細地深耕了一遍。
又發動全家老小,將自家漚制好的、以及從村里收集來的大量堆肥,都均勻地施了進去,給這片土地補充了足夠的“營養”。
播種的時候,更是動用了家里所有的神農耬車,將精挑細選出來的麥種和豆種,按照最合理的行距和株距,整整齊齊地播撒下去。
如今,秋收在望。
那十畝麥地,金黃的麥浪翻滾,一望無際。
麥穗個個顆粒飽滿,幾乎要將那粗壯的麥稈壓折。
另外那十畝豆地,更是喜人。
無論是黃豆、黑豆還是綠豆,那豆秧都長得郁郁蔥蔥,上面掛滿了沉甸甸、鼓鼓囊囊的豆莢,有些豆莢甚至都已經被撐得微微裂開了口,露出了里面滾圓飽滿的豆粒。
“我的個老天爺啊,這這真是咱們自家的地里長出來的莊稼?”
當秋收的號角正式吹響,張大山帶領著全家老小,以及聞訊趕來幫忙的張河、錢大爺等幾個交好的鄰居,浩浩蕩蕩地開進自家那片金黃的田野時。
幾乎每一個親眼目睹這般豐收盛景的人,都忍不住發出了這樣帶著幾分不敢置信的驚嘆。
太壯觀了!
太喜人了!
這哪里還是他們印象中那個貧瘠苦寒、十年九不收的青石村啊?
這分明就是傳說中那物阜民豐、遍地流金的魚米之鄉啊!
“大家都別愣著了!”張大山深吸一口氣,壓下心中的激蕩,對著眾人朗聲喊道。
“這糧食再好,也得收回倉里才是咱們自個兒的。”
“鐵牛,石頭,你們倆,帶著年輕人,負責割稻子和麥子,記住,鐮刀要快,下手要穩,盡量別撒了粒兒。”
“花兒,巧巧,你們帶著栓子、柱子他們這些小的,跟在後頭拾穗子,一根也不能落下。”
“張河兄弟,錢大爺,還有幾位叔伯,就麻煩你們幫著捆扎、運送,先將割下來的莊稼,都歸攏到地頭那幾處打谷場上去。”
他有條不紊地分配著任務,聲音沉穩而有力,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威嚴和令人信服的專業。
眾人轟然應諾,一個個都摩拳擦掌,精神抖擻,迫不及待地投入到了這場聲勢浩大的秋收“大會戰”之中。
一時間,張家那二十八畝連片的田地里,到處都是忙碌的身影,到處都回蕩著勞動的號子和豐收的歡歌。
男人們,赤膊著上身,古銅色的肌膚在秋日的陽光下閃閃發光。
他們揮舞著鋒利的鐮刀,如同秋風掃落葉一般,將那一株株沉甸甸的稻谷、麥子、粟米,利落地割倒在地。
那“唰唰唰”的割禾聲,清脆而富有節奏,像是一曲最動听的豐收交響樂。
女人們,則頭上包著布巾,腰間系著圍裙,她們手腳麻利地將割倒的莊稼,一把把地攏起來,用搓好的稻草或者麻繩,捆扎成一個個大小勻稱、方便搬運的禾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孩子們,也像一群快樂的小麻雀,跟在大人的身後,嘰嘰喳喳地,將那些遺落在田埂地頭、或者從禾捆中散落出來的谷穗、麥穗、豆莢,都仔仔細細地撿拾起來,放進自己的小竹籃里。
他們的臉上,雖然也沾滿了汗水和塵土,但那雙清澈的眼楮里,卻閃爍著一種從未有過的興奮和對食物的珍惜。
整個秋收的過程,就像一場盛大的、充滿了喜悅和希望的節日。
每一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慶祝著這場來之不易的豐收。
張大山也沒有閑著。
他時而拿起鐮刀,和兒子們一起,並肩割稻。
時而又走到田埂地頭,仔細檢查著那些捆扎好的禾捆,叮囑大家伙兒一定要扎緊了,別在半道上散了。
時而,他還會跑到那幾個臨時開闢出來的打谷場,看看那新打下來的糧食,用手抓起一把,在陽光下仔細地瞅著,感受著那沉甸甸的分量和飽滿的質感。
他的臉上,始終帶著一種淡淡的、卻又難以掩飾的笑容。
那笑容里,有欣慰,有自豪,更有對未來的無限憧憬。
因為這場豐收,不僅僅意味著他們張家,徹底擺脫了饑餓的威脅,擁有了安身立命的根本。
更意味著,他當初對全村人許下的那個“帶領大家伙兒一起過上好日子”的承諾,已經邁出了最堅實、也最關鍵的一步。
他仿佛已經看到,在不久的將來,青石村的每一片土地,都能像他家這二十八畝地一樣,五谷豐登,六畜興旺。
每一戶人家,都能像他家現在這樣,倉廩充實,衣食無憂。
每一個孩子,都能像他家的小山一樣,有機會讀書識字,去追求更廣闊的天地。
“爹,您歇會兒吧,喝口水。”石頭不知什麼時候,端著一碗晾好的涼茶,走到了張大山跟前。
“您這都忙活大半天了,連口水都沒顧得上喝。”
張大山接過茶碗,看著眼前這個已經長得比自己還要高出半個頭的二兒子,心中也是一陣感慨。
曾幾何時,他還只是一個整日里跟在自己屁股後面,只知道調皮搗蛋的毛頭小子。
可如今,卻也出落得這般精明強干,能獨當一面了。
“不累。”他笑著搖搖頭,將碗里的涼茶一飲而盡,只覺得一股清涼甘甜,直沁心脾。
“瞅著這滿地的好莊稼,爹這心里頭啊,比喝了蜜還要甜,哪還知道啥叫累啊。”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