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大人所言差異!”
這時,刑部尚書吳文龍也站了出來,“一條鞭法把所有稅賦全部攤到田畝上,這于士族鄉紳未免太過不公,而且,無田產者不用交稅,如此一來,是否鼓勵百姓不事耕種?”
“不錯!農業乃國之根本,什麼改革開放,促進商業發展,有可能動搖國本,此策論萬萬不妥。”
“……”
“此言差異,有田產者自會耕種,不耕種也得交稅,無田產者想耕種也沒得耕,減免他們的稅賦可以減輕其壓力,鼓勵商業和手工業,便可以讓無田產者加入,是雙贏之舉。”
“說的好!農業雖是國之根本,但和促進商業並不矛盾,兩浙商業發達,農業也未落下,完全可以齊頭並進,兩浙當年開海運,興水利、促農商,便有異曲同工之處。”
“……”
政事堂內一片嘈雜的聲音,雙方爭持不下。
有舊黨官員,對新政本就反對,如今這策論更大膽,一條鞭法,把人頭稅和地稅統一,攤丁入畝,這等于劫富濟貧,讓各地鄉紳大戶承擔了大部分稅賦,而沒有田產的人,直接不用交稅,可想而知。
關鍵是,能夠站在朝堂之上的,基本都是這個階層。
哪怕部分新黨官員,此刻也沉默不語。
至于改革開放,經濟試點之類的東西,這些人理解有限,可能還不是很明白。
但有一點,在古代,士農工商,商人是四民之末,是最被瞧不起的。
這還是景朝,商人的地位有所提升,換成以前,商人想要科舉都不可能,哪怕出行,修建府邸等等,都有各種嚴格規制。
而這篇策論卻在大力提倡商業,手工業,無疑讓部分老學究非常不滿。
趙恆面色無波,看向戶部尚書蔡清,和吏部尚書曾布,道︰“兩位大人不說說自己的看法?”
曾布僵了僵,開口道︰“回太子殿下,臣以為這篇策論確實有可取之處,起碼不像一般策論空洞無物,且想法也很好,一旦實施,或許真能起到奇效也未必……”
趙恆眼神微亮,但表面並沒有太大的反應。
曾布又道︰“但,政策實施,最忌操之過急,眼下新政正在推行,若再推行一條鞭法,恐有朝令夕改之嫌,不利于各項政策的推行……”
蔡清附和道︰“曾大人言之有理,另外,一條鞭法能收到多少稅賦還未可知,雖然策論上說大力發展商業能夠彌補還綽綽有余,但目前一切都是未知之數,即便有個別縣,恐也難以作為參考。”
趙恆臉色陰晴不定,不過倒也沒說什麼,轉頭看向了王定邦,“王相以為呢?”
王定邦贊道︰“此子有狀元之才!”
趙恆︰“??”
一眾官員也都怔了下。
倒是柳昌隆附和道︰“王相所言甚至,此篇策論的作者確有狀元之才,效果如何暫且不論,但此篇策論事無巨細都闡述的清清楚楚,不像一般書生之言,可行性極高……”
泗縣的事,知道的人並不多,只有一些重臣。
柳昌隆雖是大學士,但基本算是純文人,自然不知道。
“而且,政策實施非一朝一夕,眼下最重要的是會試……”
政事堂。
一眾官員都已經離去,一如柳昌隆所說,眼下最重要的是會試,這篇策論之所以拿到政事堂來說,也是因為爭議比較大。
景朝太子趙恆,此刻並未離去,臉色也不是很好看。
王定邦看了他一眼,道︰“太子殿下莫急,柳大人說的對,政策實施非一朝一夕。”
听聞這話,趙恆明顯怔了一下,有些不可置信的樣子,也難怪,因為新政就是由王定邦提出並制定的,二人共同主導,王定邦算是最積極的那個,如今卻……
王定邦自然明白他想什麼,口中道︰“不一樣,往日老臣之所以迫切,是因為老臣老了。”
這話讓趙恆更加郁悶了。
往日迫切是因為老了,如今難道還更年輕了不成?
這是什麼邏輯?
王定邦笑笑,“老臣自然不可能年輕,但有人年輕……”
趙恆怔了一下,轉而眼眸微亮。
許夜自然不知道自己的策論被拿到了政事堂議論,他不過是在泗縣打理了兩個月,對景朝各方面有了些了解,便順帶把張居正的一條鞭法稍微改動了一下,而且,意識到士族鄉紳的強大,強行推行的話阻力必然很大。
所以便把改革開放,大力發展經濟也寫了上去。
還是那句話,一切社會問題的本質都是經濟問題,只要把經濟搞好,百姓和士族鄉紳有錢賺,對政策的抵觸自然就小。
就像泗縣。
一開始推行是因為皇城司的權威,但慢慢嘗到甜頭,抵觸自然就小了。
雖然經濟不可能一直增長,但只要政策順利推行,其它的事以後再說。
事實上,他都沒有真正想過推行一條鞭法,至于改革開放,就更是如此了,之所以寫,不過是為了應付會試罷了!
他是應付了。
但,曾布此刻的臉色卻很是難看。
無它!因為那一篇星夢閣記,還有今天這一篇策論。
星夢閣記就不用說了,貨真價實的千古雄文,誰也編排不了。
而今天這篇策論亦如是,哪怕爭議很大,但眾人更多爭議的是策論實施後的影響太大,擔心是景朝無法承受其重,除此之外,還有部分私心。
然而,對于策論本身,作為一篇會試答卷,誰也挑不出毛病。
關鍵是,這兩篇文章幾乎都指向同一個人。
星夢閣記不用說,幾乎明擺著。
策論也一樣,其它人不知道泗縣,但他很清楚,策論上所述不說和泗縣一模一樣,也相差無幾,可以肯定就是出自同一人之手。
手握這樣一篇文章和一篇策論,會試成績如何,不用想都知道。
而這,正是他最為頭痛的。
可惜,林采薇並不知道,不然指不定高興成什麼樣,畢竟林大才女一直盼著呢,盼著會試放榜。
不僅僅是她,各地舉子也都在等待著會試放榜。
好在,這一天很快來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