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深秋的老巷子里遇見過一位修鞋的老人。他攤前的馬扎上總坐著不同的人,有穿西裝的白領,有扛著鋤頭的農婦,他都一樣笑著遞過剛溫好的粗瓷茶碗。有人抱怨物價漲得沒邊,他不接話,只慢悠悠補著鞋幫︰\"針腳得順著皮子的紋路走,急了就起皺,跟過日子似的。\"後來才知,他早年是中學的語文老師,退休後守著這攤修鞋,說\"和人打交道,比守著書本實在\"。
那時不懂,只覺得這老人身上有種說不出的妥帖。如今想起,倒像是對\"有文化\"最生動的注解——它從不在學歷證書的燙金里,不在背誦的詩詞平仄里,而在那雙補鞋時沉穩的手、遞茶時自然的笑、說話時藏著的通透里。
一、解碼\"認知\"︰不是站得高,是看得透
年輕時總以為,有文化該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能在酒桌上引經據典,是在朋友圈發些旁人看不懂的哲思。直到某次在醫院陪護,見鄰床一位阿姨照顧患阿爾茨海默癥的老伴。老爺子總把飯勺往地上扔,阿姨撿起來,不惱不躁,反而說︰\"咱今兒玩個新游戲,看誰能讓勺子在桌上站得久。\"
她並非讀過多少書,只是懂得︰憤怒解決不了混亂,接納才能照見本質。後來才明白,認知的高度從不是\"我比你懂得多\",而是\"我能穿過表象,看見你行為背後的難\"。就像登山,真正的文化不是站在山頂炫耀海拔,而是知道每個山腰的人都有自己的風雨,于是在說話時留三分暖意,在判斷時多一分體諒。
二、解碼\"包容\"︰不是容得下,是懂得\"各有其道\"
有回在古鎮寫生,見兩位老太太吵架。賣桂花糕的嫌擺攤算命的佔了她的地界,算命的懟︰\"我在這兒擺了三十年,你才來半年!\"正劍拔弩張時,路過的剃頭匠放下擔子︰\"她賣糕要朝陽,你算命要背風,中間這塊石板,上午歸她曬糕,下午歸你坐凳,不就結了?\"
沒有誰講大道理,卻藏著最樸素的包容。原來包容從不是勉強自己\"忍一忍\",而是明白\"人間沒有標準答案\"︰有人愛甜,有人喜辣;有人求安穩,有人闖江湖;有人在廟堂里修心,有人在市井中悟道。就像老榕樹,它從不要求藤蔓長成自己的模樣,只默默為所有向上的生命遮點風雨——這才是包容的寬度︰知道差異不是對立,而是世界本來的樣子。
三、解碼\"覺醒\"︰不是刻意做,是本然如此
去年冬天在地鐵站,見一個穿校服的姑娘蹲下身,把自己的圍巾解下來,裹在乞討老人凍裂的手上。她媽媽站在一旁等,沒催,只輕輕說了句︰\"圍巾髒了媽給你洗。\"姑娘沒說話,給老人遞了個熱包子,起身時自然地把老人腳邊的空瓶撿進垃圾桶。
沒有拍照發圈,沒有旁人點贊,甚至沒抬頭看周圍的目光。那一刻忽然懂了\"無需提醒的覺醒\"︰真正的修養從不是\"我要做個好人\"的刻意,而是像呼吸一樣自然——看見寒冷就想遞溫暖,看見凌亂就想拾整潔,看見弱小就想扶一把。這不是被教導出來的規矩,是骨子里長出來的善良,是\"人之初\"的本真,被歲月好好護著,沒被世故磨掉。
四、問道終生︰文化是活出來的答案
人這一生,其實都在做兩件事︰解碼,與問道。
解碼那些被標簽化的\"文化\"——撕去學歷的外衣,打碎閱歷的濾鏡,才發現文化的內核,是讓每個平凡的日子都活得清明︰面對分歧時,有\"換位思考\"的思維深度;對待不同時,有\"和而不同\"的包容寬度;行住坐臥間,有\"己所不欲\"的修養溫度。
而問道,則是在煙火里慢慢活成文化本身︰是菜市場里給攤主多算兩毛零頭時的\"不用找了\",是開車時為救護車讓道的毫不猶豫,是看透世故而不世故的通透,是歷經風雨仍信善良的篤定。
就像那位修鞋的老人,他補的是鞋,修的是心;那位護工阿姨,她哄的是病人,守的是溫柔;那位校服姑娘,她遞的是圍巾,給的是人間的光。
原來,\"有文化\"從不是終點,而是在路上——在每一次選擇時守住本心,在每一次看見時保持覺醒,在每一次包容時放下偏見。這大概就是文化最本真的模樣︰它不在書本里,而在生命里;不在言說中,而在踐行里。
所謂問道,不過是終其一生,把自己活成一束光︰既照亮自己的路,也溫暖過旁人的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