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機解碼

第344章 學如流水,道若遠山︰在無盡處叩問人生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軒轅霸道 本章︰第344章 學如流水,道若遠山︰在無盡處叩問人生

    暮春的山路上,遇見一位挑著竹簍的老藥農。他的簍里裝著剛采的艾草與黃芩,竹杖上卻掛著本翻卷了頁角的《本草綱目》,邊角處密密麻麻寫著批注,有的是“溪邊石上的蒲公英,根比田埂里的更苦”,有的是“晨露未干時采的薄荷,辛氣能透三層衣”。我問他種了一輩子藥,怎還在翻書?他拄著杖笑“山里的草一年一個模樣,書里的字哪能框住它們?學不完的喲。”

    那一刻忽然懂了“學無止”——它從不是寒窗苦讀的終點,而是像山間的溪流,遇石則繞,逢窪則聚,永遠在流動中生長。

    小時候總以為,“學習”是教室里的課本、試卷上的分數。直到祖母教我納鞋底,說“針腳要像田埂,密了硌腳,疏了散線”,才知道指尖的分寸是學;後來看修鞋匠補裂口,他用錐子在皮革上劃出斜紋,說“這樣縫線才咬得牢”,才明白器物的肌理是學;甚至街角的修傘人,能從傘骨的弧度判斷是江南的雨還是塞北的風磨壞了布料,這也是學。原來“學”從不在象牙塔里,而在柴米油鹽的褶皺里,在一草一木的呼吸里,在每雙觀察世界的眼楮里。

    去年在古籍館整理舊書,見一位白發先生對著民國年間的算術題冊演算。他的筆記本上,除了公式,還畫著算盤的示意圖,旁注“珠算的進位,比計算器更像水流的節奏”。問他為何研究這些,他說“年輕時學微積分,覺得老法子過時了,後來才發現,算術里藏著古人對‘數’的理解——不是冰冷的數字,是和收成、節氣、度量衡連在一起的活學問。”這便是“學無止”的深意不是追逐新知而拋棄舊識,而是讓每一段學習都成為階梯,踩著過往的積澱,望向更遠的天地。就像老樹的根,扎得越深,越能接住天上的雨。

    而“道無涯”,則藏在那些“學不透”的褶皺里。

    曾在海邊看漁人漲潮時撒網。浪大時,他把網撒成弧形,說“順著浪勢,魚才不會驚”;浪平了,網要撒成直線,“這樣才能兜住淺灘的蝦”。我問他有沒有固定的法子,他指了指變幻的雲“海的脾氣比雲彩變得快,哪有不變的道?”後來讀《莊子》,見“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忽然想起漁人的話——所謂“道”,從不是刻在石碑上的教條,而是在與世界的周旋中慢慢顯形的軌跡。就像水流過石頭,不是石頭規定了水的形狀,而是水在撞擊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路徑。

    祖父種了一輩子水稻,卻總說“沒摸透稻子的性子”。雨水多的年份,他會把稻壟挖得深些,說“根要透口氣”;干旱時,反而把壟填淺,“讓根貼著土,能接住露水”。他從不信“標準答案”,只信“稻子用長勢說話”。這便是“道無涯”的智慧承認自己的局限,卻在每一次試探中靠近真相。就像登山的人,以為到了山頂就是終點,卻發現山外還有山,雲外還有雲,而腳下的路,永遠在延伸。

    其實“學無止”與“道無涯”原是一體兩面。學是舟,載著人渡向道的彼岸;道是海,引著舟駛向更遼遠的水域。年輕時總想著“學成”便可以“得道”,後來才明白,越是深入學習,越會發現已知的渺小;越是觸摸到道的輪廓,越會懂得敬畏未知。就像夜空里的星,你認識的星越多,越會驚嘆于星空的浩瀚——所謂“知也無涯”,從來不是讓人望而卻步的嘆息,而是催人向前的號角。

    暮色漫上山頭時,老藥農的竹簍已經空了,他正蹲在溪邊洗那本《本草綱目》,書頁在水里輕輕舒展,像一片正在生長的葉子。他說“明天要去山北坡,听說那里的柴胡長在石縫里,得學新法子采。”

    忽然覺得,人生最好的狀態,大抵就是這樣帶著對“學”的熱忱,踏在“道”的長路上,不急于抵達終點,因為每一步,都是風景;每一程,都有新的遇見。所謂“學無止,道無涯”,原是在告訴我們生命的豐盈,從不在“完成”的瞬間,而在“正在進行”的每一刻里。

    喜歡天機解碼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天機解碼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天機解碼》,方便以後閱讀天機解碼第344章 學如流水,道若遠山︰在無盡處叩問人生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天機解碼第344章 學如流水,道若遠山︰在無盡處叩問人生並對天機解碼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