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在河南黃家集的暮色里,鄉親們塞給我的土產還帶著灶膛的溫熱,目送的人群在塵土里模糊成剪影。他們握著我的手說“出門在外都是親人”時,我忽然讀懂了祠堂匾額上“忠孝傳家”四個字——原來家風不是刻在石碑上的古訓,而是活在煙火里的溫度,是陌生人遞來的一碗熱湯里藏著的“兄弟互愛”,是離別時十里相送里透著的“仁厚處世”。
一、嚴母慈父︰生命最初的經緯線
黃家集的老人提起家教,總說“嚴母手里出孝子,慈父肩上有擔當”。這讓我想起老家的堂屋,祖母總在清晨督促子弟誦讀《黃氏家訓》,戒尺懸在牆上卻極少落下,只那道目光便讓頑童們不敢懈怠;祖父則會在農閑時帶著孫輩下地,教他們辨識五谷時總說“耕讀兩不輟,才算立得住”。這種剛柔並濟的教養,像經緯線般織就人格的底子——嚴母教會敬畏規則,慈父示範責任擔當,就像春申君黃歇“忠信立身”的遺訓,既要有對道義的恪守,也要有對生活的熱望。
在黃家集借住的那夜,我見過鄰家母親為晚歸的兒子留燈,一邊嗔怪著“下次再晚就鎖門”,一邊把熱菜重新溫在鍋里;也見過父親帶著少年去祠堂祭祖,路上輕聲講著“事親以孝”的典故。這種教育從不是生硬的說教,而是把“孝悌”二字熬進日常︰給長輩盛飯時的雙手遞接,兄弟爭執時母親“讓他三分又何妨”的勸解,都在無聲中讓“家和萬事興”成為刻進骨髓的信念。
二、勤勞持家︰泥土里長出的尊嚴
黃家集的清晨總被鋤頭叩擊土地的聲音喚醒。祠堂旁的碑刻記載著清代《黃氏家規》“勤以興業,儉以養德”的訓誡,而我親眼看見鄉親們如何踐行——天未亮就去田壟間侍弄莊稼的夫婦,將新收的麥子細細篩揀後,還要把癟谷留作禽畜飼料;主婦們圍坐在村口納鞋底,碎布拼縫的鞋底紋路里,藏著“粗茶淡飯量入出”的精明。這種勤勞不是苦行,而是對生活的鄭重,就像黃庭堅“藏書萬卷教子讀”的同時,也要求子弟“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讓耕與讀互為表里,在泥土與書卷間找到安身立命的平衡。
離村前,有位大嫂硬塞給我一袋新曬的紅棗,說“自家樹上結的,帶上路上吃”。她粗糙的手掌上布滿繭子,卻把紅棗挑揀得顆顆飽滿。這讓我想起家訓里“戒驕奢、戒懶惰”的警示——原來勤勞持家的真諦,不是囤積財富,而是以雙手創造價值的尊嚴,是即便清貧也能把日子過出滋味的韌性。就像那匹“登程往異方”的駿馬,無論行至何處,總要記得蹄下的土地才是力量的根源。
三、兄弟互愛︰跨越血緣的燈火
在黃家集的三天,我從未見過鄰里紅臉。有戶人家蓋新房,全村人帶著工具來幫忙,男人上梁時女人在灶間炊煮,孩童們則幫著傳遞磚塊。老族長說這是“無以小利為爭,無以小事為仇”的古訓傳下來的習慣——當年黃庭堅寫《家戒》,告誡族人“見善則相勸,有過則相規”,這種情誼後來從家族延伸到鄉鄰,便成了“急人所急,幫人所需”的守望。
離村那日,幾個年輕人非要開車送我去車站,後備箱里塞滿了鄉親們湊來的土產︰王大爺的核桃、李嬸的腌菜、學童們采的野山棗。他們說︰“出門在外不容易,帶上這些就像在家一樣。”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兄弟互愛”從來不止于血緣,當春申君“仁厚待人”的品格化作鄉土社會的生存智慧,陌生人也能成為彼此的後盾。就像那首流傳的黃氏歌謠︰“一處生根百處旺,萬家燈火共炎涼。”
四、駿馬登程︰流動時代的精神錨點
“駿馬登程往異方,任從隨處立綱常”——黃家集祠堂的屏風上,這句祖訓被描成金字。老族長解釋說,黃氏先祖多有遷徙漂泊者,卻總要在新地建起祠堂,把家訓刻進梁柱。如今村里許多年輕人外出打工,臨行前長輩都會念叨“別忘了家里的規矩”,而他們寄回來的家書里,總不忘提到“按家訓做人,沒給祖宗丟臉”。
在這個被稱為“流動中國”的時代,我們都是“登程的駿馬”,從故鄉奔向異鄉,從傳統走向現代。但黃家集的相遇讓我懂得︰真正的傳承不是固守舊俗,而是像那些棗樹一樣,把根扎進土地,卻讓枝葉擁抱陽光。當嚴母的規矩化作職場的操守,慈父的擔當化為社會的責任,勤勞持家變成對事業的精進,兄弟互愛延伸為對他人的善意,古老的家訓便有了新的生命力。
暮色中的黃家集漸漸遠去,但鄉親們的笑臉和那句“任從隨處立綱常”卻刻在心里。原來家風從來不是博物館里的文物,而是流動在血脈里的密碼——它讓我們在奔向遠方時,懂得把“忠孝”作為精神的北斗,用“耕讀”滋養生命的厚度,以“勤儉”守護內心的豐盈,靠“和睦”點亮人間的燈火。就像那匹駿馬,無論跑多遠,蹄印里總帶著故鄉的泥土,而心中永遠裝著不變的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