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見了研究所所長吳畏,這個人是齊魯人,人高馬大的看起來一點都不像是搞研究的人,倒是像個屠夫。
他這個人說話很直接,而且很不客氣。
“李四麟同志,我听說你是從京城過來的,我不管你是從哪里過來的,既然你來了,就一定遵守周研究所的保密規定。”
說完遞過來一厚沓子文件,“這是保密規定,你現在馬上看一遍,如果能做到,那就留下來。”
“如果做不到,那就從哪來回哪去。”
李四麟接過文件,低頭仔細看去,十幾分鐘後抬頭,
“沒問題。”
吳畏自從黃衣受傷後,就感覺事事不順,原本他知道黃衣很重要,但沒想到重要到這種程度。
他們的研究獲得了階段性的進展,甚至可以說是決定性的進展,本來是放一段時間的假。
黃衣是一個月,其余人也就幾天而已。
但沒想到黃衣出了事,在知道黃衣出事後,吳畏第一反應就是心疼。
別看黃衣嘴毒,可依舊是他最欣賞的研究員,能力太強了甩其他人一大截。
第二個反應就是馬上開始下一步的研究,有句話叫做笨鳥先飛,放在這里最合適了。
誰也不知道黃衣能不能甦醒,哪怕是她死了研究也不能停啊。
可是這一開始研究就陷入了困境,多個數學難題阻礙了研究的進展。
他正氣不順呢,一看李四麟雖然人高馬大,可皮膚細膩,相貌又英俊。
這樣的人為什麼要來研究所當保衛處的副處長啊,他應該去唱戲。
一看李四麟大言不慚的說自己看完了,這就更生氣了。
“你看完了,那我問你。。”
李四麟心中暗笑,這在網文里就是專門的裝逼打臉劇情,可他並沒有出言譏諷或者說出一些什麼慷慨激昂的話語。
只是將文件扣下後一句一句的背誦。
他沒有過目不忘的本事,但他的記憶力也非常不錯,這種保密文件他簽署了無數份,萬變不離其宗的東西。
而且來之前他也特意的去檔案室找到363所的保密文件,多讀了幾遍。
本身記憶力就好,而宗師對人體的開發又上了一個層次,背這些事輕而易舉的。
在背了兩頁後,吳畏也滿意的阻止了李四麟。
李四麟很誠懇的說道,
“吳所長,我在京城多次參加十一內外保護工作,還有包括某大的內部安保,參與過多次保密行動。”
說完這幾句,他從懷里掏出幾枚勛章,這些都是之前上面給予的獎勵。
吳畏一看雖然不至于倒吸一口涼氣,也是打了一個寒顫。
這麼多一等功二等功,你要說職位有名不副實的,有一些二代三代們借著家里的榮光德不配位的,可這些功勞肯定不是。
這都是拿著命拼回來的。
“好!那就盡快入職!”
李四麟並沒有告訴吳所長自己來的主要目的是查人,不過估計對方心里也有數,這是心照不宣的事情。
對于吳所長而言,他也想盡快挖出藏在內部的奸細。因為按理說目前這個任務雖然陷入了困難之中,距離拿到成果也用不了多久。
正常情況下上級應該早就找他去,起碼將下一個任務交給他,最起碼讓他有所了解,並且進行準備工作。
可上面一點都沒有,這說明上級現在不信任他們363所。
換位思考,如果他是上級單位的負責人也會如此,這內奸沒抓出來,重要任務肯定是不敢安排給他們了。
吳畏是齊魯人,當年他父母都慘死在鬼子的屠刀之下,而當時他在京城求學。
那時候他就參軍了,但參軍的過程中他深刻的體會到我軍在裝備上的弱勢。
抗戰那麼多年,說句難听的純粹是戰士們拿命拼出來的,那些都是他的戰友他的兄弟啊。
那時候他就發誓,一定要研發出最好的武器給這些最可愛的人。
他也是這麼做的。
吳畏今年四十多歲了,沒結婚,也不準備結婚,從建國後他就一直在各種研究所。
吃住都在!
而他這麼拼命就是為了自己的理想,如今已經實現很多,但突然間不讓他去研究了,對于他而言還不如讓他死了呢。
他比任何人都希望盡早找出內部的壞人。
這時候李四麟才知道363所主要研究是磁性功能材料和器件,主要用途是衛星和雷達方面。
也許在這個時候,他們研發的不是最重要的,比起兩彈還是有不少差距的。
李四麟對于軍事不是那麼了解,但也知道這衛星和雷達的重要性,更是不敢掉以輕心。
他與柳大柱也見了面,這個柳大柱看起來很普通,在見面的一開始,柳大柱還準備給李四麟一個下馬威。
別看李四麟個子高,體格也算精壯,但這個相貌的確是有些迷惑性。
這也是吳畏不滿的原因啊。
這個所謂的下馬威就是在握手時發力,這對于李四麟而言根本不算個事。
無論柳大柱如何發力,甚至用上了全身的力氣,可李四麟就是一點反應都沒有。
在柳大柱看來,自己握住的不是人手,而是一塊千錘百煉的精鋼。
李四麟也沒有反擊,他要是反擊能在一瞬間徹底捏碎對方的手,而且他保證,就算自己用出五分力,能讓柳大柱手掌的筋脈骨骼變成一灘爛泥。
而且就算是拿出武俠小說里的那個黑玉斷續膏也無法恢復。
當然他也不會反擊,只是微笑著看著柳大柱。
柳大柱也不是傻子,自然知道李四麟的力量遠在他之上,而且已經給他留足了面子。
有沒有能力在這一下就能看出個大概,他馬上松手,
“歡迎!”
李四麟這算記住了柳大柱,有沒有嫌疑現在還不好說,他也不至于因為這點屁事就對柳大柱心存不滿。
保衛處這個地方還得看能力。
吳畏把人交給柳大柱就趕緊走了,他還忙著繼續研究那些難題呢,在柳大柱的帶領下,李四麟將整個研究所轉了一遍。
363所于1960年年底初建,建立原因就是當時與甦國已經面和心不和,雙方起了隔閡。
而當時我國的衛星和雷達主要都是學習的甦國技術,為了防止被人卡住脖子才建立的。
一開始僅有八十余人,到現在大概三百人左右,家屬只有三十余人,其余的全都是工作人員。
骨干研發人員四十余人,從各地調來的高校畢業生及技術工人合計一百余人。
其余的一百余人里,有三十人的軍隊衛兵,他們是在保衛處的帶領下工作,而直屬保衛處的保衛員不到二十人。
剩下的都是後勤人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