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雲峽區行政中心廣場。
夏末的陽光依舊熾烈,將廣場中央那尊新落成的“破繭”主題雕塑映照得熠熠生輝。雕塑由青銅鑄就,一只巨大的、布滿裂痕的繭殼被從內部撐開,一只振翅欲飛的蝴蝶掙脫束縛,昂首向天。基座上鐫刻著一行遒勁的大字︰“破網清源,涅盤新生——雲峽深改綜合試驗區元年記”。
廣場四周,巨大的展板如同展開的畫卷,無聲訴說著這片土地一年來的滄桑巨變︰
“教育集團︰均衡之路” 展區︰實驗小學名師在紅旗路小學授課的現場照片;山村孩子通過“雲課堂”與城區學生共上一堂美術課的直播畫面;教師輪崗“蓄水池”名單公示欄;新建成的區第一實驗中學效果圖……
“安全雲峽︰智慧之盾” 展區︰安盾基地智能排澇車在模擬內澇中高效作業的影像;ioc指揮大廳大屏上多網融合的動態模型;“心理護航”驛站里干部接受疏導的溫馨場景……
“禾苗長河聯合體︰沃土生金” 展區︰王老五捧著銀行卡喜極而泣的特寫;“區塊鏈溯源”頁面掃碼演示;神農加工線上晶瑩的胚芽米;“鄉村育嬰師”培訓班結業合影……
“共享社區︰溫情之網” 展區︰金桂園社區“丫丫看護接力排班表”的巨幅復制件;“時間銀行”志願者為老人理發、修家電的照片;“共享育兒幫幫團”熱鬧的活動剪影……
人流如織。有前來考察的省內外兄弟市縣代表團,有帶著好奇與期盼的市民,有扛著“長槍短炮”的媒體記者。展板前,講解員們聲音洪亮,充滿自豪。但最引人注目的,並非這些靜態的展示,而是廣場一側臨時搭建的“新雲峽人故事匯”露天舞台。
舞台上,聚光燈下。
張磊不再是那個靦腆的大學生。他一身簡潔的深色西裝,眼神自信從容。身後的大屏幕上,播放著“竹溪有禮”工作室的紀錄片片段︰老篾匠張木匠手指翻飛編織竹器,年輕的設計師在電腦前繪制圖稿,雲棲谷景區內游客爭相購買竹編工藝品的熱鬧場景……
“我叫張磊,‘竹溪有禮’品牌創始人。”他的聲音清晰有力,“一年前,我帶著對家鄉的眷戀和一點設計夢想回到長河鎮。是聯合體的‘創業種子基金’和免費孵化空間,給了我第一把火!是聯合體幫我對接了張木匠合作社的竹編資源,打通了雲棲谷的銷售渠道!”
他舉起一個精美的竹編茶具套盒︰“這個‘听溪’系列,上個月拿到了德國紅點設計獎!訂單排到了明年!我們工作室帶動了村里12位老手藝人就業,人均月增收3000元以上!竹溪村的竹子,不再是燒火的柴,而是鄉親們致富的‘金條’!”
台下掌聲雷動。閃光燈聚焦在他年輕而充滿朝氣的臉上。
緊接著上台的是李梅。她依舊留著利落的短發,但褪去了軍裝的青澀,多了幾分創業者的干練。屏幕切換,展示著“河灣共享農場”的實景︰整齊的菜畦,智能灌溉系統噴灑著水霧,一群孩子在家長帶領下興奮地采摘草莓、喂食小羊。
“我是李梅,河灣共享農場創始人,退伍兵!”她的聲音帶著軍人特有的鏗鏘,“聯合體幫我協調了50畝流轉土地,神農集團提供了有機種植技術和‘禾苗’品牌背書!現在,我們不僅有蔬菜水果采摘,還開發了‘小小特種兵’農事體驗、野外生存訓練營!周末預約爆滿!帶動了村里8位大姐就業!”
她指著屏幕上孩子們的笑臉︰“看著城里娃在泥巴里打滾,笑得那麼開心,看著鄉親們在家門口掙錢,我覺得,這比在部隊拿獎章還光榮!”
掌聲更加熱烈,帶著由衷的敬意。
第三個上台的,是一位戴著眼鏡、文質彬彬的年輕人,他叫陳哲。
“大家好,我是陳哲,‘雲峽智慧教育科技’創始人。”他身後的大屏幕展示著復雜的教育數據模型和ai互動課件,“我以前在深圳做ai算法。去年看到雲峽教育集團成立,尤其是‘雲課堂’和‘個性化學習’的規劃,我意識到機會來了!”
“聯合體不僅提供了創業基金,更重要的是,教育集團向我們開放了部分脫敏後的教學行為數據!讓我們能基于真實場景,開發出更懂學生、更懂老師的ai輔助工具!現在,我們的‘課堂專注力分析系統’和‘自適應學習路徑引擎’,已經在全區20多所學校試點,效果顯著!”
他推了推眼鏡,語氣充滿激情︰“雲峽對教育創新的包容和支持,讓我看到了科技賦能教育的巨大藍海!這里,是教育創業者的熱土!”
舞台下,人群外圍。
秦風陪著省委書記林振邦、省長陸正明等一行領導,靜靜地听著。林振邦的目光掃過台上充滿活力的年輕人,又掠過廣場上那些展示改革成果的展板,最後落在身邊幾位特意被邀請來的“特殊嘉賓”身上。
王老五穿著一身嶄新的中山裝,顯得有些拘謹,但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紅光。他身邊站著張木匠,手里還拿著一個未完工的竹編筆筒。金桂園社區的張悅抱著已經會走路的丫丫,李大娘也來了,精神矍鑠。
“林書記,陸省長,這位就是王德福,我們‘禾苗’品牌的明星農戶!”秦風介紹道。
林振邦主動伸出手,握住王老五粗糙的大手,溫和地問︰“老王,今年收成怎麼樣?日子過得還好吧?”
王老五激動得嘴唇哆嗦︰“好!好著哩!托……托黨和政府的福!去年光賣糧和分紅就……就快十萬塊了!兒子買了新車,家里蓋了新房!這日子……以前做夢都不敢想!”他指著舞台上的張磊,“您看,連大學生都回來了!咱農村……有奔頭了!”
林振邦欣慰地點點頭,又看向張悅懷里的丫丫︰“這小丫頭,就是去年那個‘網格化帶娃’的小主角吧?長這麼大了!”
丫丫一點也不怕生,眨著大眼楮,奶聲奶氣地說︰“爺爺好!”逗得大家都笑了。張悅紅著眼圈說︰“多虧了鄰居們和社區!丫丫現在可皮了!”
李大娘插話︰“林書記,現在社區可好了!‘時間銀行’存時間,能換服務!我幫人看孩子,就能找人幫我修水管!大家伙兒像一家人!”
考察結束,省領導車隊即將離開。
臨上車前,林振邦停下腳步,轉身看向秦風,以及他身後那片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廣場。他的目光深邃,仿佛穿透了時空。
“一年了,”林振邦的聲音不高,卻帶著千鈞之力,“雲峽的‘破繭’,破的不只是孫凱那伙人的網,更是思想的桎梏、機制的藩籬、發展的瓶頸!”
他指著那尊“破繭”雕塑︰“這只蝴蝶,翅膀硬了。但飛得高不高,飛得遠不遠,要看它能不能持續汲取力量,要看這片土地,能不能源源不斷地孕育新生命!”
他的目光掃過秦風、陳立、叢麗麗、劉強、胡文彬等一眾核心班子,最終落在那群聚集在舞台下、意氣風發的年輕人身上︰
“‘教育集團’、‘安全雲峽’、‘禾苗長河聯合體’、‘共享社區治理’——你們用一年時間,搭起了新生態的四梁八柱!這很好!但記住,框架是骨,血肉在‘人’!在像張磊、李梅、陳哲這樣敢想敢干的年輕人!在像王德福這樣踏實肯干的農民!在像張悅、李大娘這樣守望相助的普通市民!”
林振邦的聲音陡然拔高,帶著殷切的期許︰
“雲峽的‘磁力’,不在于給了多少政策優惠,而在于營造了一種‘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生態!在于讓每一個奮斗者,都能看到希望,觸摸未來!”
“下一步,”他目光如炬,看向秦風,“要讓這四根支柱,真正血脈相連,筋骨相通!讓教育的活水滋養產業,讓安全的屏障護航社區,讓社區的溫情反哺治理,讓產業的繁榮反哺民生!形成一個生生不息、正向循環的有機生命體!”
“省委省政府,會繼續關注和支持雲峽的探索!”林振邦最後用力拍了拍秦風的肩膀,“大膽試,勇敢闖!但步子要穩,根基要牢!期待你們的下一個‘破繭之年’!”
車隊駛離,卷起淡淡的煙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