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向陽舒展)
月球基地的人工重力場發出低沉的嗡鳴,淡紫色的抗輻射麥穗在 0.38g 的環境中輕輕搖晃,麥芒上的露珠懸浮成晶瑩的球體,折射著來自地球的陽光。林望舒的全息影像站在 “地月共生田” 的中央,指尖穿過虛擬的麥浪,感受著數據流傳來的作物生長信號 —— 這些搭載了苔蘚基因片段的小麥,正在用根系吸附月壤中的放射性顆粒,每株植物都是微型生態淨化器。
生態監測屏的數值在眼前跳動︰月壤放射性活度從 2300bq\kg 降至 370bq\kg,達到安全閾值的 17;水冰純度回升至 99.2,其中周星辰培育的抗輻射藻類功不可沒;大氣循環系統的氧氣生成量突破預期值 23,足夠支撐基地常駐人員的呼吸需求。當最後一項指標定格時,牆壁上的生態警示燈從刺眼的紅色轉為柔和的綠色,像極了地球春天第一抹嫩芽的顏色。
“第一階段修復目標達成。” 林望舒對著通訊器輕聲說,全息影像的手指撫過一株飽滿的麥穗,麥殼在虛擬觸踫下微微開裂,露出珍珠色的麥粒。這些經過基因編輯的作物不僅能在高輻射環境生長,還能將重金屬轉化為無害的有機絡合物,種植區的月壤樣本檢測顯示,可種植層厚度已從 5 厘米擴展到 37 厘米,形成了可持續的土壤生態。
收割機器人的機械臂在田間穿梭,淡紫色的麥穗被精準切割、脫粒,麥稈則被送入降解爐,轉化為有機肥料。全息投影顯示,這批收成的 57 將作為宇航員的補充食物,33 用于下一季種植,剩下的 10 封裝後送往地球,作為地月生態循環的研究樣本。“每一粒種子都在創造歷史。” 林望舒看著機器人收集的麥粒樣本,容器上的玉琮形標簽在燈光下泛著溫潤的光。
月球背面的清潔能源站突然傳來能量脈沖。林望舒切換全息頻道,中非聯合建設的氦 3 發電站正將第一縷微波能量束射向地球,傳輸天線的拋物面在陽光下閃爍,像一面巨大的銀色鏡子。實時監測數據顯示,能量傳輸效率達到 89,遠超設計標準,這些來自月球的清潔能源,將在三秒後抵達非洲撒哈拉的接收站。
非洲村莊的篝火旁,孩子們圍著能量接收塔歡呼。當微波能量轉化為穩定電流,村口的太陽能路燈第一次在夜晚亮起時,馬賽族的長老舉起權杖指向月亮︰“那是祖先說的希望之光。” 全息通訊器里,林望舒看著屏幕上跳動的供電數據 —— 覆蓋 17 個村莊,解決 4700 人的用電問題,其中 3 所學校的實驗室首次用上了穩定電源,孩子們正在用顯微鏡觀察從月球帶回的麥種切片。
“月球的能量是地球的希望。” 林望舒對著鏡頭里的孩子們說,全息影像的背景切換成共生田的實時畫面,淡紫色的麥穗在人工風中起伏。屏幕里穿紅裙子的小女孩舉著蠟筆畫,畫面上月亮與地球被金色的光線連接,地球上的村莊亮著燈火,月亮上則畫著綠色的麥田。“老師說這是‘地月生命線’。” 小女孩的聲音清脆如銀鈴,身後的篝火 啪作響,火星飛向夜空,與天上的星辰融為一體。
周星辰的苔蘚網絡突然發出數據請求。少女的全息影像出現在控制室,額前的碎發沾著模擬艙的營養液︰“林叔叔,‘生物互聯網’升級完成了。” 她調出三維模型,數百萬株經過基因改造的苔蘚在月面形成網狀分布,每株苔蘚都是微型傳感器,能實時監測溫度、輻射、土壤濕度等參數,數據通過量子加密技術傳輸,延遲從 0.7 秒降至 0.12 秒。
“接入了王星宇的量子優化算法後,數據傳輸速度提升 17 倍。” 周星辰展示的拓撲圖上,綠色的數據流在地月之間形成穩定的閉環,遇到干擾節點會自動切換路由,“甦 的平衡草監測模型更厲害,能預測苔蘚的生長狀態,提前更換老化節點,系統穩定性達到 91。” 全息屏上跳動的穩定性曲線,像一條平穩流淌的河流,沒有劇烈的波動。
苔蘚網絡的核心節點設在林昭遠的紀念碑旁。特制的透明防護罩內,最古老的一批苔蘚已經生長六個月,形成了綠色的菌膜,將紀念碑周圍的月壤染成生命的顏色。監測數據顯示,這個區域的輻射值比基地外低 47,成為月球上首個 “生態安全島”。“爸爸說苔蘚是最堅韌的生命,” 周星辰對著紀念碑深深鞠躬,“它們證明月球也能擁有生機。”
星際拓荒的季度財報在董事會引起轟動。全息投影的財務報表顯示,生態修復業務的收益佔比從 3 躍升至 25,其中清潔能源傳輸、生態旅游授權、科研數據共享成為三大支柱。更令人意外的是公司估值,在開采量削減 60 的情況下,市值反而增長 73,機構投資者的調研報告將其歸因于 “生態價值重估” 和 “國際合作溢價”。
“我們終于走出了資源掠奪的死循環。” 最大的個人股東在全息會議上感慨,他調出的對比圖顯示,傳統開采模式下的收益曲線像陡峭的懸崖,達到頂峰後迅速墜落;而生態修復模式的曲線則是穩步上升的斜坡,帶著可持續的韌性。會議室中央的展櫃里,林昭遠的《地外生態筆記》被燈光照亮,封面磨損的邊角貼著金色膠帶,像給珍貴的遺產瓖上邊框。
林望舒翻開父親筆記的第 37 頁,泛黃的紙頁上畫著地月能量循環的草圖,旁邊批注著︰“真正的星際文明,不是征服而是共生。” 這個十年前的構想,如今已在中非清潔能源合作中實現 —— 月球提供無污染能源,地球提供生態修復技術,形成完美的閉環。筆記里夾著的能量傳輸公式,與現在清潔能源站的運行參數驚人吻合,仿佛父親早已預見這一天。
聯合國月球事務委員會的驗收團隊抵達時,正趕上 “生物互聯網” 的全面測試。科學家們在地月兩端同時釋放數據包,月球的苔蘚傳感器與地球的平衡草監測儀實時互動,傳輸的不僅是生態數據,還有非洲孩子的畫作和月球作物的生長視頻。當測試成功的消息傳來,驗收組組長在報告上簽字時,筆尖停頓在 “人類文明新形態” 的標題下,久久無法落下。
周星辰的抗輻射作物迎來第二波豐收。這次收割的小麥將用于制作 “地月友誼面包”,一部分留在月球基地作為紀念,另一部分通過貨運飛船送往地球,分贈給參與項目的 17 個國家代表。面包的包裝紙上印著林昭遠的名言︰“宇宙中最珍貴的不是資源,是跨越星辰的善意。” 當第一批面包在聯合國總部分享時,非洲代表咬下的瞬間,眼眶突然濕潤 —— 那味道里有家鄉小麥的清香,也有月球土壤的獨特氣息。
林望舒在指揮中心的榮譽牆上新增了一塊顯示屏,實時播放非洲村莊的用電變化︰夜晚的燈光從零星幾點擴展成成片的光暈,學校的實驗室亮到深夜,醫療站的冷藏設備讓疫苗不再失效。最動人的是孩子們的學習數據,有了穩定電力後,偏遠地區的升學率提升 37,其中三個孩子的量子物理論文還獲得了國際獎項。“這才是月球開發的意義。” 林望舒對著屏幕輕聲說,父親的筆記在燈光下泛著溫暖的光澤。
深夜的月球基地格外安靜,只有生態循環系統的嗡鳴和數據傳輸的滴答聲。林望舒調出父親未寄出的信,那句 “別太拼命,安全第一” 的字跡旁,他貼上了清潔能源站的實時數據圖。月光透過觀測窗灑進來,將兩代人的筆跡和數據曲線重疊在一起,形成奇妙的和諧。遠處的共生田里,應急燈發出柔和的綠光,照亮正在生長的新一季麥苗,像一片等待黎明的希望之海。
王星宇和甦 的聯合報告在終端彈出,兩個少年優化的量子加密算法讓地月數據傳輸的能耗降低 42,而新培育的平衡草品種能在月球土壤中自然生長,成為 “生物互聯網” 的天然中繼站。“下一步計劃培育能開花的品種,” 甦 的全息影像舉著種子樣本,“讓月球也能看到地球的顏色。” 背景里,749 局的年輕研究員正在調試新的生態傳感器,每個人的制服上都別著微型玉琮徽章。
地球的清晨與月球的黃昏同時出現在觀測窗的兩側。林望舒看著東邊地球升起的藍色弧線,又望向西邊月球落下的紅色地平線,突然明白父親筆記里的深意 —— 地月本就是命運共同體,生態修復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文明選擇。當他在生態日志上寫下 “平衡之道,生生不息” 時,共生田的小麥仿佛感應到什麼,集體微微傾斜,形成指向地球的波浪,像在進行一場跨越 38 萬公里的致敬。
星際拓荒的新 ogo 在全球同步更新,舊的采礦鑽頭圖案被替換成地月相擁的剪影,背景是淡紫色的麥田和綠色的苔蘚網絡。林望舒在發布儀式上說︰“月球不是資源庫,而是文明的鏡子,照見人類能否學會與宇宙和諧共處。” 全息屏幕上,非洲村莊的燈光與月球基地的生態燈同時閃爍,形成跨越星辰的生命節律,在寂靜的宇宙中傳遞著希望的信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