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向陽舒展)
1996 年深秋,749 局的檔案室里,陳舊的牛皮紙檔案袋層層堆疊,空氣中漂浮著時光沉澱的氣息。乾䅼翝戴上老花鏡,輕輕翻開第一份文件 ——1980 年那份來自內蒙古的神秘事件報告,泛黃的紙頁上,用藍色鋼筆記錄著牧民關于 “空中光輪” 的離奇描述。“十六年了。” 他摩挲著紙頁,喟然長嘆,“是時候坐下來,好好回顧我們走過的路了。”
一、篳路藍縷︰從質疑中起步
成立初期的 749 局,如同在迷霧中摸索的航船。那時,研究人員對超自然現象的認知幾乎為零,研究方法更是一片空白。周啟銘記得,在首次心靈感應實驗中,他們甚至用家用萬用表來檢測所謂的 “意識信號”,結果自然是一無所獲。“我們就像一群拿著石器時代工具的人,試圖解開宇宙級的謎題。” 他在回顧會上自嘲道。
這種研究方法的原始性,導致早期研究充滿了不確定性和爭議。在研究歷史場景重現能力時,陸承鈞的描述常常被當作主觀臆想,因為缺乏嚴謹的驗證手段。直到陳默將刑偵領域的證據鏈思維引入,設計出雙盲實驗流程,才為研究建立起初步的可信度。但即便如此,外界對 749 局的質疑聲仍不絕于耳,“偽科學” 的標簽一度讓團隊陷入困境。
二、探索中的彎路︰研究方法的局限
隨著研究深入,方法的局限性逐漸暴露。在超高速反應研究中,團隊最初只關注肌肉和神經的宏觀變化,忽略了微觀層面的量子效應。直到葉啟年教授加入,將量子物理理論引入,才發現其中隱藏的量子糾纏現象。“我們被傳統科學框架束縛太久,” 甦晴反思道,“以至于對那些超出常規認知的線索視而不見。”
在植物溝通研究中,過度依賴傳統生物學檢測手段,導致研究停滯多年。直到玄真子提出將 “氣脈感應” 與現代傳感器結合,才打破僵局。這讓團隊深刻認識到,研究超自然現象,需要突破學科壁壘,建立全新的方法論體系。然而,這種突破談何容易,每一次觀念的轉變,都伴隨著激烈的爭論和無數次的失敗。
三、倫理困境︰在人性與科學間搖擺
倫理問題如同高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始終考驗著 749 局。早期為了獲取研究數據,團隊曾忽視受試者的知情權和隱私權。在對夢境操控者沈星河的研究中,植入式腦電電極的長期使用,導致他出現嚴重的神經損傷後遺癥。這件事成為團隊心中難以磨滅的傷痛,也促使 749 局開始重視倫理建設。
許明哲回憶起那段黑暗時期,仍心有余悸︰“我們以為只要能推動科學進步,一切手段都可以接受。但當看到沈星河痛苦的樣子,我才明白,失去人性的科學,比無知更可怕。” 此後,倫理審查委員會的成立、詳細準則的制定,都是團隊在深刻反思後的補救措施。但即便如此,在研究成果應用與受試者權益保護之間,始終存在著微妙的平衡難題。
四、合作與突破︰在踫撞中成長
國際交流與跨領域合作,為 749 局帶來了轉機。與國外科研機構的合作,讓團隊接觸到前沿的實驗技術和理論;與企業、政府的合作,則加速了研究成果的轉化。但合作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在與華創科技研發量子糾纏傳感器時,科研理想與商業利益的沖突,差點讓項目夭折。
“我們堅持反復驗證,企業追求快速投產,” 周啟銘感慨道,“那段時間,會議室里的爭吵聲幾乎沒停過。” 最終,聯合質量管控委員會的成立,才化解了矛盾。這讓團隊明白,合作需要相互理解和妥協,更需要堅守科學的底線。
五、經驗與啟示︰未來之路的基石
回顧十六年的歷程,749 局收獲了寶貴的經驗。在研究方法上,必須打破學科界限,建立開放包容的研究體系;在倫理問題上,始終將人的權益放在首位;在合作中,要學會在不同利益訴求中尋找平衡點。“我們走過的每一個坑,都是未來的墊腳石。” 乾䅼翝在總結報告中寫道。
同時,團隊也清醒地認識到,前方的道路依然充滿挑戰。超自然現象研究的本質依然迷霧重重,新的倫理問題不斷涌現,成果轉化也面臨諸多技術和社會障礙。但正是這些困難,激勵著 749 局繼續前行。正如玄真子所說︰“探索未知的路上,錯誤和挫折是最好的老師。”
1996 年的年終總結會上,749 局的元老們與年輕一代圍坐一堂。乾䅼翝看著朝氣蓬勃的新面孔,將那本珍藏的 1980 年事件報告遞給最年輕的研究員︰“這是我們的起點,也是我們的警鐘。希望你們帶著前人的經驗教訓,在探索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窗外,寒風呼嘯,但會議室里的燈光溫暖而明亮,照亮了 749 局未來的征程。
喜歡749局︰神秘檔案請大家收藏︰()749局︰神秘檔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