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向陽舒展)
    1988 年春,《科學探索者》雜志封面赫然印著 “749 局 —— 科學聖殿的叛徒?” 的大標題,配圖是心靈感應實驗的模糊照片,配文質疑研究數據造假。這篇報道如同一顆重磅炸彈,瞬間將 749 局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電話鈴聲在基地此起彼伏,國際合作方發來質詢郵件,甚至有科研機構要求暫停聯合研究項目。
    乾䅼翝站在會議室窗前,看著樓下聚集的抗議人群舉著 “偽科學滾出科學界” 的標語,眉頭擰成了一個 “川” 字。“越是這種時候,我們越不能亂了陣腳。” 他轉身時,鏡片後的目光掃過會議室里神情凝重的眾人,“把重復性驗證的原始數據整理出來,邀請第三方審計機構入駐,我們要用事實說話。”
    周啟銘主動承擔起數據核查的重任。他帶著團隊在檔案室里日夜奮戰,將心靈感應實驗的每一組數據、每一個監測波形、每一次環境參數變化都整理成詳細報告。“這些質疑聲,反而讓我們發現了數據記錄中的一些漏洞。” 他指著報告上新增的標注,“以前我們只關注關鍵數據,卻忽略了環境濕度、受試者體溫這些微小變量,現在正好完善實驗規範。”
    然而,外界的質疑並未因數據公開而平息。在歷史場景重現研究成果發布會上,有考古學家當場發難︰“僅憑陸承鈞的一面之詞和零星的考古發現,就敢改寫歷史?你們這是對嚴謹學術的褻瀆!” 面對質問,陸承鈞站了出來,聲音雖有些顫抖卻透著堅定︰“我知道很難讓人相信,但每次看到那些畫面,就像親身經歷一樣真實。我願意接受更嚴格的測試。”
    749 局迅速響應,聯合國內外頂尖考古團隊,對陸承鈞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封閉測試。測試中,他們選取了五處未公開的考古遺址,陸承鈞蒙眼進入現場後,不僅準確描述出遺址的建築結構、陪葬品位置,甚至說出了陶器上模糊不清的銘文內容。當考古隊根據他的描述挖掘出失傳的竹簡時,質疑聲漸漸弱了下去。“雖然無法解釋這種能力,但數據和實物證據擺在眼前,” 參與測試的英國考古學家瓊斯教授在發布會上坦言,“749 局的堅持,讓我們看到了科學探索的另一種可能。”
    在超高速反應研究領域,749 局同樣面臨巨大壓力。有運動醫學專家公開質疑林霄的能力是 “藥物催生的假象”,要求對他進行更全面的興奮劑檢測。林霄二話不說,主動配合研究團隊進行了二十多項檢測,甚至同意進行肌肉活體切片檢查。“我只想證明,我的能力是真實的。” 他看著顯微鏡下自己的肌縴維,眼神中透著倔強。
    甦晴帶領團隊在實驗室里日夜攻關,不僅對林霄的身體指標進行了更細致的監測,還對他的基因進行了全序列分析。三個月後,研究成果震驚學界︰林霄體內確實存在特殊的 “速生蛋白” 基因,這種基因在現有人類基因庫中從未出現過,且與他的超高速反應能力密切相關。“這不是藥物能帶來的改變,” 甦晴在國際運動醫學大會上展示數據時,聲音鏗鏘有力,“749 局用科學的態度,揭開了人體潛能的冰山一角。”
    除了外界質疑,研究團隊內部也面臨著重重困難。實驗經費緊張時,陳默主動削減刑偵工作的開支,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到關鍵研究項目中;設備研發遇到瓶頸,葉啟年教授帶著學生駐扎在實驗室,連續兩個月沒有踏出基地大門;倫理審查委員會為了平衡研究進展與受試者權益,常常為一個方案爭論到深夜。
    玄真子在面對 “玄學干擾科學” 的指責時,默默將《抱樸子》中的記載與現代實驗數據進行比對,試圖尋找傳統智慧與現代科學的契合點。“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他撫著銅鈴,目光堅定,“老祖宗留下的智慧,說不定正是解開這些謎題的關鍵。”
    在爭議最激烈的那段時間,749 局的實驗室反而比以往更加忙碌。研究人員將質疑聲化作動力,不斷優化實驗方法,改進檢測設備。他們在實驗區的牆上掛起一塊 “爭議牆”,貼滿了外界的批評報道和質疑信。“每一張紙,都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乾䅼翝指著牆上的紙張,“當我們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題,就是對這些質疑最好的回應。”
    隨著研究的深入,749 局的成果逐漸得到認可。心靈感應研究的新發現推動了量子意識領域的發展;歷史場景重現技術為考古學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思路;超高速反應的研究成果則啟發了運動醫學和仿生學的創新。曾經質疑的聲音,慢慢變成了 “749 局用堅持和嚴謹,開闢了科學探索新領域” 的贊嘆。
    1989 年,在國際超自然現象研究年度大會上,749 局的代表們站在領獎台上。乾䅼翝接過 “年度突破性研究團隊” 獎杯時,聲音有些哽咽︰“這一路走來,我們經歷了無數爭議和困難,但從未放棄過對科學真理的追求。未來,我們仍將在質疑聲中堅守,因為科學的道路上,沒有終點。” 台下掌聲雷動,這掌聲,是對 749 局科研工作者們在爭議中堅持探索的最高褒獎 。
    喜歡749局︰神秘檔案請大家收藏︰()749局︰神秘檔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