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向陽舒展)
1977 年初春,749 局基地的山洞實驗室里,的嗡嗡聲中夾雜著此起彼伏的討論聲。乾䅼翝站在投影儀前,屏幕上閃爍著國外關于 “心靈致動” 研究的絕密資料照片,泛黃的紙頁上記錄著冷戰時期美甦兩國的瘋狂實驗。“他們能讓骰子按意念點數轉動,讓指針偏離刻度,” 乾老用激光筆重重劃過一行數據,“我們的 749 局,絕不能落後。”
林昭遠將一摞厚厚的志願者申請表推到桌心,紙張邊緣還沾著各地郵寄的郵戳︰“篩選出的 32 人,都有過‘意念移物預感’的自述。但真正能進入實驗階段的,必須通過三輪心理和生理測試。” 陳默戴著白手套,仔細檢查著每個志願者的檔案,刑偵專家的直覺讓他對每一份 “超自然經歷” 都保持警惕︰“上個月那個聲稱能用意念熄滅蠟燭的,最後發現是用了自制的微型鼓風機。”
首輪實驗在電磁屏蔽艙內展開。周啟銘調試著新研發的 “腦 機接口” 裝置,銀色的電極片在冷光燈下泛著幽光。“理論上,γ 波震蕩超過 100hz 時,意識能量可能具象化。” 他將裝置小心翼翼地固定在首位志願者王建國的太陽穴上,這位東北漢子的申請表上寫著 “曾用意念讓停電的收音機短暫發聲”。
艙門關閉的瞬間,李硯秋啟動了監測系統。屏幕上,王建國的腦電波起初如平靜的湖面,直到他死死盯著五米外的台燈,眉頭擰成麻花,α 波才突然泛起漣漪。“有反應!” 周啟銘激動地指著數值,“雖然只有 0.3 毫伏的能量波動,但確實影響了電路中的電流!” 然而當他們試圖重復實驗時,台燈卻再也沒有亮起,王建國摘下裝置,苦笑著擦汗︰“剛才就像抓住了一團影子,現在徹底散了。”
隨著實驗推進,更多奇特現象出現。女大學生林曉雨在冥想狀態下,能讓遙控小車出現短暫的方向偏移,但成功率不足 5;退伍軍人趙強在情緒激動時,竟使監測儀的指針劇烈抖動,卻無法控制任何機械裝置。玄真子手持羅盤在實驗室踱步,銅鈴時斷時續地輕響︰“此乃‘念力外放’的雛形,只是世人妄念太多,難以凝聚神識。”
為了提高成功率,周啟銘對裝置進行了三次迭代。第三代設備加入了量子糾纏元件,外觀如同科幻電影中的頭盔。在一次深夜實驗中,志願者陳雪戴著新裝置,盯著密封箱內的微型風車。她的呼吸漸漸急促,腦電波監測屏上的曲線突然變成尖銳的鋸齒狀 —— 箱內的風車葉片竟微微顫動起來!整個實驗室瞬間沸騰,可當研究人員準備記錄數據時,風車又恢復了靜止。
“是注意力衰減!” 甦晴舉著神經監測報告,“每次有效波動都出現在受試者進入‘心流狀態’的 30 秒內。” 團隊立刻調整方案,請來心理學專家設計專注力訓練課程。陳默則在實驗場地布滿微型攝像頭,防止任何作弊可能︰“即便成功率再低,我們也要確保數據的純粹性。”
最具突破性的進展來自一次意外。在測試抗干擾能力時,研究人員故意在實驗艙外制造巨大噪音,志願者張偉卻在煩躁中突然爆發,遠處房間的一盞台燈 “啪” 地亮起。監控顯示,他的 γ 波強度達到了驚人的 150hz,且持續了整整兩秒。“這說明強烈情緒可能是催化劑!” 周啟銘連夜修改實驗參數,將情緒誘導納入測試環節。
然而,成功總是轉瞬即逝。後續三百多次實驗中,類似的現象僅出現過 7 次。更令人困惑的是,所有產生影響的案例,都伴隨著設備的異常電磁波動,仿佛意念真的撕開了現實的裂縫,卻又迅速愈合。“就像在暴風雨中捕捉閃電,” 林昭遠在白板上畫滿公式與圖表,“我們知道它存在,卻無法掌握規律。”
八個月的攻堅後,乾䅼翝在總結報告中寫道︰“人體意識遙感遙控現象真實存在,但受專注力、情緒狀態、環境干擾等多重因素制約。現有實驗證實,大腦在特定狀態下能產生影響物質的微弱能量,但傳遞機制、作用範圍及可持續性仍是未解之謎。建議啟動‘念力矩陣’長期研究計劃,同時加強與量子物理、神經科學的跨學科合作。”
深夜的實驗室里,周啟銘仍在調試那台布滿補丁的腦 機接口裝置。儀器屏幕忽明忽暗,映照著他布滿血絲的雙眼。遠處,新一輪志願者正在進行冥想訓練,呼吸聲與設備嗡鳴交織成曲。而在觀察室外,乾䅼翝望著星空,想起錢學森先生的話︰“人體科學的突破,或許會引發一場新的科學革命。” 此刻,749 局的探索者們,正朝著這片未知的領域,繼續堅定地前行。
喜歡749局︰神秘檔案請大家收藏︰()749局︰神秘檔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