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向陽舒展)
1970 年的隆冬,507 所的暖氣片發出沉悶的嗡鳴,將滿室的緊張情緒烘得發燙。乾老握著電話的手微微發顫,听筒里傳來林昭遠壓抑著興奮的聲音︰“青海發現個孩子,能隔著信封讀字,騙過了當地科委所有人!” 窗外的北風卷起雪粒,拍打著玻璃,卻蓋不住他眼底驟然亮起的光 —— 在經歷無數次被偽特異功能案例欺騙的失望後,這或許就是他們等待多年的那道曙光。他不禁想起錢學森先生排除萬難歸國投身科研的堅定,此刻的 507 所,也正需要這樣的信念去沖破迷霧。
三天後,西寧開往北京的列車上,12 歲的周明遠蜷縮在軟臥包廂角落。他瘦小的身軀裹著寬大的藍布棉襖,手指緊張地揪著衣角,時不時偷瞄對面的李硯秋。這位女研究員看似專注地織著毛衣,銀針在指間翻飛,可余光卻一刻也沒離開過少年。自從接到線報,李硯秋已經連續三天走訪周明遠的學校、鄰居,確認他來自普通工人家庭,在校成績中等,唯一的 “特別”,就是總能在猜燈謎時,準確說出密封紙條上的答案。
“小周,試試這個。” 當列車駛入華北平原,林昭遠變魔術般掏出五個牛皮信封。這些信封經過特殊處理,內壁涂有防透視涂層,封口處還貼著 507 所的防偽封條。周明遠踮著腳,小手接過信封時微微發抖。他深吸一口氣,把信封貼在眉心,稚嫩的嘴唇翕動著︰“第一個是‘黃河遠上白雲間’,第二個……” 隨著一個個答案被證實,林昭遠記錄的鋼筆在紙上劃出凌亂的弧線,李硯秋手中的織針也忘了動作,兩人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難以抑制的激動。
抵達 507 所時,實驗室里早已嚴陣以待。周啟銘守在腦電圖儀旁,反復檢查設備參數;陳默在角落里調試著微型攝像機,確保不會錯過任何細節。“開始吧。” 乾老的聲音帶著不容置疑的沉穩。周明遠費力地爬上特制的電磁屏蔽艙座椅,面前的機械臂緩緩遞來新一批密封信封。這次,信封里不僅有詩詞,還混入了隨機繪制的幾何圖形、用生僻字體書寫的短句。
當少年準確說出第七個信封內的不規則六邊形時,周啟銘突然扯松了領帶。“暫停!” 他一個箭步沖進艙內,蹲下身子,用鑷子小心翼翼地從少年耳後取下幾根頭發,動作輕柔得像是在采集一件稀世珍寶。經檢測,頭發上沒有任何微型攝像頭或竊听裝置。而此時,腦電圖監測屏幕上,θ 波與 γ 波正以詭異的頻率震蕩,這種腦電活動模式,與他們之前記錄的 237 個案例都截然不同,仿佛打開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門。
“讓玄真子來。” 乾老的指令一下,空氣瞬間凝固。道士盤坐在觀察室,桃木劍上的銅鈴無風自動,發出清脆的聲響。“此子靈台清明,周身似有清氣流轉。” 玄真子的話讓陳默皺起了眉頭,這位刑偵專家立刻調出少年過去三個月的所有行動軌跡,仔細核查每一個細節,確認他沒有接觸過任何可能傳遞信息的人。
接下來的七天,堪稱一場科學與神秘交織的 “馬拉松”。在全黑隔音艙內,周明遠踮著腳,僅憑觸摸信封背面,就準確分辨出用盲文書寫的數字;面對用甲骨文、西夏文書寫的密信,他也能給出懵懂卻合理的猜測。最震撼的是那場跨國驗證 —— 林昭遠通過外交渠道,獲取了三封未公開的外文信件。當少年磕磕絆絆地翻譯出法文信件中的 “巴黎鐵塔” 時,監控室里的法國籍翻譯專家突然捂住了嘴,眼中滿是震驚。
然而,團隊並未被喜悅沖昏頭腦。周啟銘堅持進行 “干擾測試”︰在實驗環境中加入強磁場、超聲波,甚至播放嘈雜的白噪音。令人驚訝的是,除了偶爾捂住耳朵皺眉,周明遠的準確率並未明顯下降。但當研究人員試圖用麻醉劑讓他進入淺睡眠狀態時,其能力立刻消失,這表明該能力與清醒意識密切相關。
1971 年春節前夕,507 所召開保密會議。會議室里,關于周明遠的研究報告被裝訂成厚厚的藍皮書。乾䅼翝坐在會議桌首位,翻開結論頁,上面寫著︰“初步判定,該案例存在科學無法解釋的信息傳遞現象,建議成立專項課題組長期跟進。” 窗外的爆竹聲隱隱傳來,他望向實驗室方向,那里的燈光依舊亮著 —— 林昭遠正在調整新的腦磁圖儀,周啟銘在計算量子隧穿的可能性,而陳默,還在反復核查著每一個可能的漏洞。
看著報告中周明遠的照片,乾䅼翝若有所思。12 歲的少年,如同一張白紙,卻蘊含著巨大的潛力。這道來之不易的曙光,或許只是更大謎團的開始,但對 507 所的研究者們來說,它已然證明︰在這片被偽科學迷霧籠罩的領域,真正的奇跡,正在等待他們用科學的火炬去照亮,也等待著他們去培養和挖掘少年身上更多的可能。就像錢學森先生帶領中國航天人從無到有、攻堅克難一樣,他們也將在這片未知的領域,書寫屬于自己的科學傳奇。
喜歡749局︰神秘檔案請大家收藏︰()749局︰神秘檔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