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向陽舒展)
1968 年盛夏,蟬鳴撕扯著北京西郊的空氣,507 所的幾輛吉普車卻早已駛出城區,車輪卷起的黃土在車後拖出長長的尾跡。乾老站在研究所頂樓,望著車隊消失的方向,手中的搪瓷杯里,濃茶早已涼透。自 1949 年因神秘信號成立以來,507 所歷經近二十年的蟄伏,如今,這場轉型後的首次大規模探索行動,承載著幾代科研人員的期待與忐忑。
籌備組分成五個小隊,如同撒向全國的漁網。林昭遠帶領的一隊奔赴西南山區,隨身帶著的除了檢測儀器,還有乾䅼翝親自擬定的《超自然現象調研手冊》。手冊扉頁上,“存疑、求證、慎斷” 六個大字,是 507 所自成立以來始終堅守的科研準則。
在雲南邊陲的小鎮,林昭遠遇到了自稱能 “听風辨凶吉” 的老者。老人枯瘦的手指指向天空︰“明日卯時,必有暴雨。” 周啟銘立刻架起氣象監測儀,然而三天過去,天空依舊晴朗無雲。“這不過是江湖術士的把戲。” 陳默在記錄本上重重寫下結論。類似的場景在各地不斷上演,東北的 “隔空取物大師” 被李硯秋識破袖中機關,江南的 “讀心少年” 在多輪雙盲測試後,露出了緊張的破綻。這些經歷讓團隊更加謹慎,也凸顯了陳默和李硯秋在甄別偽科學時的關鍵作用。
但海量的虛假案例中,總有蛛絲馬跡牽動著研究人員的神經。在陝西某縣城,一位紡織女工引起了李硯秋的注意。女工能隔著厚實的布料,準確說出硬幣的面值和年份。李硯秋憑借在刑偵領域積累的經驗,將硬幣密封在特制的鉛盒中,連開三次實驗,女工的回答分毫不差。監控錄像顯示,她的雙手始終未接觸鉛盒,而腦電波監測儀在她作答時,出現了異常的高頻波動。這個發現讓團隊意識到,他們或許觸踫到了未知領域的邊緣。
“把人帶回研究所,全程啟用三級安保。” 乾䅼翝的指令通過加密電台傳來。當女工踏入 507 所的實驗室,周啟銘親自調試著新改裝的光譜分析儀,將高能物理領域的研究方法運用到對異常現象的檢測中;玄真子則盤坐在角落,閉目感知著四周的氣場變化。“她周身縈繞著微弱的青氣。” 玄真子突然開口,“與我在終南山見過的靈脈氣息,有三分相似。” 玄真子的玄學視角,為研究提供了獨特的參考。
更令人震驚的案例發生在中原腹地。一位盲眼少年聲稱能 “看見” 顏色,且能準確描述出研究人員的衣著款式。林昭遠將少年安置在完全黑暗的隔音艙內,通過特殊設備向艙內投射不同顏色的光束。奇跡出現了,少年不僅能分辨紅、藍、綠,甚至能說出光束的明暗變化。神經科專家緊急加入研究,解剖顯微鏡下,少年萎縮的眼球組織中,竟檢測到某種未知的感光細胞。這個發現讓團隊意識到,人體的奧秘遠比想象中更加復雜。
然而,每一次看似重大的發現,都伴隨著更嚴苛的驗證。陳默帶著刑偵團隊,對所有關鍵證人進行背景調查,防止 “團伙作案”;周啟銘反復推演實驗數據,排除量子漲落等自然干擾因素。在一次 “意念移物” 的測試中,當金屬小球在無外力作用下移動了 0.3 毫米,整個實驗室沸騰了。但隨後的重復實驗中,小球卻再無動靜,經排查發現,是地下室的電磁屏蔽層出現了細微破損。這次教訓讓團隊明白,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容不得半點疏忽。
隨著探索的深入,507 所的檔案櫃里,漸漸壘起了厚厚的卷宗。那些被證偽的案例,被貼上 “魔術手法詳解”“心理暗示分析” 的標簽;而存疑案例,則用紅繩單獨捆扎,封皮上印著醒目的 “待驗證” 字樣。乾䅼翝時常在深夜翻閱這些檔案,在 “紡織女工透視案” 的記錄旁,他用紅筆批注︰“若此能力屬實,或可改寫情報偵查歷史。” 這些批注不僅是對研究方向的思考,更是 507 所肩負的特殊使命的體現。
1969 年初春,507 所迎來了第一次階段性總結會議。會議室的黑板上,密密麻麻寫滿了數據與公式。“我們驗證了 237 起傳聞,證偽 219 件,存疑 18 件。” 林昭遠的聲音有些沙啞,眼中卻閃爍著興奮的光芒。周啟銘推了推眼鏡︰“那名盲眼少年的案例,或許能為神經再生研究提供新方向。” 陳默則提醒︰“越是接近真相,越要警惕人為設計的陷阱。”
窗外,玉蘭樹抽出了新芽。乾䅼翝望著滿室疲憊卻又充滿斗志的面孔,緩緩起身︰“同志們,我們邁出的每一步,都可能是人類認知的邊界。記住,科學容不得半點僥幸,但也不能錯過任何可能。” 散會後,他獨自走向實驗室,月光下,那些精密的儀器泛著冷光,仿佛在等待著下一個足以震撼世界的發現。507 所的科研人員們,將帶著對未知的敬畏與探索的熱情,繼續在這條充滿挑戰的道路上前行。
喜歡749局︰神秘檔案請大家收藏︰()749局︰神秘檔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