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朝。”對于小名,水溶倒是一點兒也沒有猶豫。
“這孩子的小名,叫做朝朝。”
“朝陽的朝?還是昭告的昭?”林嵐玉眨眼。
“朝朝與暮暮的朝朝。”水溶一臉笑眯眯的模樣,林嵐玉卻有些嫌惡的打了個寒顫。
咦惹~
肉麻!
林嵐玉用一種“萬萬沒想到,你居然是這樣的大哥!”的眼神兒,控訴水溶。
偏水溶不僅半點兒沒覺得不好意思,還一副十分得意模樣。
惹得林嵐玉十分沒眼看。
“好了,你們兩個,都是做父親和姑姑的人了,不要作怪,帶壞小孩兒。”
一旁的穆晚秋笑著打斷了這對兄妹,並示意一旁早已候著的奶娘上前接過孩子。
等孩子到了奶娘手里,一直等在一旁的惜春和因著惜春和林嵐玉的歸來,特意趕來姐妹相聚的賈迎春,才得以湊上前去看幾眼小家伙。
那邊,室內經過一番清理收拾後,才被允許眾人進入。
只是兩人進去的時候,林黛玉已經昏睡,兩人也只得上前瞧了瞧林黛玉的氣色。
見她一切還好,一旁的醫女也已經為林黛玉診過脈,確定她只是暫時脫力,身體並無其它大礙,後面好生調養著便可,方才安心。
雖說先前與水溶爭著往屋里跑,但確定林黛玉無礙,林嵐玉倒也不是那種沒眼色的人,很快主動退了出去,將空間留給水溶和林黛玉。
小寶寶已經暫時被抱到了隔壁廂房里,這會兒倒是精神的很,卻也不哭鬧,安安靜靜的,時不時發出兩聲無意義的咿呀聲。
林嵐玉湊上前,伸出一根食指,戳了戳小寶寶半握著的小拳頭。
小家伙實在是太小了,一整個拳頭加起來,也沒她一根手指長,軟乎乎的,觸感神奇的很。
對第一次見到剛出生的小嬰孩的林嵐玉來說,簡直堪稱不可思議。
她連戳戳小家伙的手,都只敢輕輕的,生怕動作大了,會戳疼到小家伙。
卻不曾想,這小家伙自己倒是個不認生的,感受到林嵐玉的手指帶來的動靜,下意識的,就伸開小手手,將林嵐玉那根作亂的食指握在了手心里。
林嵐玉︰!!!
那一瞬間,她甚至屏住了呼吸,一動也不敢動,生怕自己做了什麼,再驚嚇到小家伙。
過了好幾瞬,她才緩緩呼出一口氣。
輕輕動了動手指,見小家伙握的牢牢的,一點兒也沒有松開的意思,林嵐玉也不敢用力,只得就這麼老老實實的被鉗制。
又抬頭去看被包裹在小被子里面的小家伙,卻見小家伙已經閉上了雙眼,似睡非睡的樣子。
林嵐玉眨眨眼。
啊呀,這小家伙要是握著她的手睡著了,那她怎麼辦?
她要是強行將手抽出來,不會嚇到這小家伙吧?
到時候他要是哭了可怎麼辦?!她可不會哄孩子啊!尤其還是這樣嬌氣的小不點兒!
捉急!
等穆晚秋她們進來的時候,見到的就是這樣一幅場面。
林嵐玉偌大一個大人,平日里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兒。
這會兒倒是被自家小佷子輕輕松松,一招鉗制的死死的。
那小心翼翼的樣子,看的一旁候著的奶娘和侍女們都偷笑不已。
偏大家都沒人主動上前提醒林嵐玉,那只是小嬰兒無意識的行為,她只要稍稍用力,將手指抽出來就行,妨礙不到什麼。
一個兩個的,在一旁樂呵的很。
穆晚秋看的好笑,也不上前,笑著搖搖頭,又帶著人退了出去。
還是後來小家伙自己睡著了,主動松開來了手,林嵐玉才一臉“大松一口氣”的模樣,從屋里走出來。
不過,一點兒也沒有影響她接下來這幾天,有時間的時候,就跑去盯著小家伙瞧的熱情。
當然,這里面還有一個非常主要的原因,還是小朝朝是個非常乖巧的好寶寶。
每日里除了餓了尿了拉了這樣必須由人幫他解決的事情之外的時間,都極少會哭鬧。
大部分時間都在吃吃睡睡,即便是醒著的時候,也一個人自得其樂的很。
既不需要人抱著來回晃悠,也不需要人拍哄哼歌,乖巧的不行。
這也讓水溶能放心讓林黛玉時常將孩子抱到自己跟前,不用擔心孩子哭鬧,再吵到林黛玉休息。
家里多了一個新生命,需要忙碌起來的事情,自然不只是多了一點半點。
尤其不管林家還是北靜王府,一直以來人丁都不怎麼興旺。
好不容易添丁進口,那可是一等一的大事。
林如海雖自己不能親身前來,卻也早早的便派了林瑞安帶了大量補品和給未來小外孫的禮物等趕來。
遠在京中的各家也都早早送來了賀禮。
如今林黛玉平安產子,一部分報喜的回信任務,就被丟到了林嵐玉頭上。
林嵐玉也是難得沒有推脫,積極的向親朋好友們寫信,分享喜悅之情。
並在北疆待了一個多月,直到林黛玉出了月子,才與惜春和林瑞安商量著準備返程。
是的,這次返程,林嵐玉和惜春會跟林瑞安同路。
畢竟從北疆到湖廣一帶也需要不遠的距離,雖說林瑞安身邊帶著不少人手,但三人結伴而行,到底更安全一些。
且林嵐玉也已經許多年沒有見過林如海了。
上次她和穆晚秋出行的時候帶著的閑雜人手太多,又兼與林如海另有約定,便沒有繞道去探望。
這次除了惜春和丁香她們之外,她帶著的可都是有些武力值在身上的侍衛侍女,再沒旁的負累。
且先前她在姑甦待了那麼長時間,成果總歸還是要親自與林如海“匯報”一下,順便老實坦白自己不僅帶走了幾個林家姑娘,還暗搓搓給林氏宗族送去了一點兒“燎原之火”的事兒的。
當然,在那之前,這一個月里,林嵐玉也並不是全然無所事事,主要負責騷擾小佷子的。
她這次回來,也與林黛玉和水溶深入談了談自己對于女學的規劃,以及北疆這邊女學建設的進度和兩邊因地制宜之下,某些方面不同方向的選擇等等。
當然,這里面也沒漏掉她在初步嘗試過程中,一些“查缺補漏”後,發現的問題,以及如今自己急缺的人才。
咳!嗯,是的沒錯,當事情一步步步入正規化的時候,林嵐玉發現,自己其實還是挺缺人手的。
尤其是各行各業有一技之長的那種人手。
不過她沒打算從水溶這里薅人,畢竟在她和林黛玉的規劃中,北疆可是也要建一座女學的。
雖說因為有水溶在,不管是在北疆建女學,還是招學生,乃至後續女學如何步入“自給自足”模式,都能比吉安那邊容易許多。
可北疆乃是邊防城市,又兼北疆特殊的地理環境加持,這邊面臨的困難以及可能需要幫一把的女孩子也會更多。
她就算是揮鋤頭挖牆腳,那也斷然沒有挖自己家牆角的道理不是?
而且,她這不是馬上要去湖廣探望自家老父親了麼。
身為老父親,為自己一雙女兒的“事業”助力一把,也是理所應當的,對吧?
畢竟她也不是要挖什麼大師級的人物,更沒有非要
只要一些有一技之長,且在她支付足夠豐厚的報酬之後,願意將自己的技能傳授給更多人。
讓那些小姑娘們能夠擁有一項謀生之計,日後離開女學,也能夠獨立生存于這世間,就夠了。
這樣的人才,應該沒那麼難尋找到的,對吧?
林嵐玉拋出的這個問題,林黛玉和水溶都只笑而不語,有志一同的決定,還是留給林如海親自來回答林嵐玉吧。
于是林嵐玉就這麼出發了。
帶著林黛玉和水溶夫妻兩個給林如海準備的一大堆禮品,以及水溶對岳父至今沒給自家孩子正式定下大名的幽怨。
這還是林嵐玉第一次跟林瑞安長時間的單獨相處。
呃……
好吧,也不算是單獨相處。
只是從前兩人接觸的時候確實不算很多,大部分時候,都處于一種“不太熟的自家親戚”的狀態。
至少在林嵐玉這里,對林瑞安的認知是這樣。
可實則林瑞安雖不似水溶一般,對林嵐玉這個妹妹有求必應,與兩個妹妹之間的情感建設,也並不那麼理所當然。
尤其是面對林嵐玉這個沒有血緣關系,身份高貴,性子也不似林黛玉一般溫柔好親近的妹妹時,林瑞安總是不自覺的有些緊張無措。
但不管是對林黛玉還是林嵐玉,他都有努力做好一個兄長。
與林嵐玉和惜春同行的這一路上,身為一個哥哥,他也一直在盡職盡責的盡力照顧好兩人。
一段時日下來,別說林嵐玉,連惜春都對這個初次見面的“表哥”心悅誠服,態度也跟著親近許多。
三人逐漸熟悉,關系自然也隨之親近許多。
待到進入荊州地界的時候,儼然已經真有那麼幾分自家兄妹的親近自然。
雖說跟和水溶這樣真正的親兄妹之間還有些距離,但如今世人多重規矩禮儀,即便是自家兄妹,也並非全都關系十分親近的。
對于目前的兄妹關系,不管林嵐玉還是林瑞安,都表示十分滿意。
林如海如今已經是一方大員,平日里自然忙碌的很,即便知曉兒女們近日便能抵達荊州,卻也根本騰不出時間親自相迎。
不過家中給林嵐玉和惜春她們準備的院子,倒是早早地便已經命人收拾好了的。
且雖說如今林如海所住的宅子乃是官邸,但府上伺候的大半都是一直跟隨林如海的林家老人,連府上的花木也多仍是那些昔年在江南時候,便深得林如海偏愛的品種。
是而走進這院子里,陌生之中,竟也還能尋到幾分熟悉之感。
又兼這畢竟是“自己家”,林嵐玉也沒有讓林瑞安陪著,她徑自帶著惜春和柳詩婷她們,便隨著丫鬟引領,往後宅去。
林如海給林嵐玉安排的住處,是昔年林黛玉曾住過的院子。
當初雖說只有林黛玉一人來荊州,林嵐玉仍留在京中。
但姐妹兩個習慣了相伴而居,林如海這邊的院子又較京中要寬敞不少,林黛玉便只佔用了一半的院子,另一半仍給林嵐玉留了出來。
知曉這姐妹兩個關系好,也習慣了相伴而居,林如海這次便仍將院子收拾了出來。
不過林嵐玉帶來的人多,且這次還有惜春和柳詩婷兩人同行。
一個院子當然是住不下這麼些人的,是而隔壁的院子也已經早早的便被收拾妥當。
柳詩婷沒想到自己到了林家,竟仍還有這般單獨住一間正房的待遇。
雖說知曉是沾了惜春的光,且林家人口少,地方大的緣故,但仍心懷感激。
也是因此,她平日里愈發低調謹慎,盡量不讓自己表現出與丁香她們的不同來,免得給林嵐玉和林如海招惹來不必要的麻煩。
林嵐玉倒是沒有柳詩婷這麼敏感多思。
雖說她已經有許多年沒有見過林如海了,但父女二人這些年的書信往來頻繁,且彼此之間的親情亦不是作假。
雖說少了當初虎了吧唧的勁兒,多了幾分成熟穩重,但林嵐玉對著林如海這位父親,仍然親近信賴的很。
得知林如海還沒有下衙,只是事先安排好了府上的事物,又叮囑廚房多準備些她愛吃的食材,林嵐玉心里暖呼呼的同時,想起如今自己空間里可還揣著不少江南美食。
先前在北疆的時候,林黛玉剛剛產子,飲食多有忌口,除了幾樣清淡的湯品外,林嵐玉也不敢給她亂吃亂喝。
且林黛玉與她畢竟小小年紀就已經離開江南,比起江南菜系,兩人的口味到底更偏京都。
即便惦記,也是惦記京中菜色多一些。
但林如海卻不同。
林如海幾乎大半輩子都待在江南,人到中年後才輾轉來了湖廣,又兼前些年一直在修養身體,莫說飲食,便連作息都有許多限制,自然也沒什麼偏好可談及。
後來身體倒是好了,可兩地飲食多有不同,這些年下來,雖說林如海早已適應本地飲食,但難免時常會惦念起故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