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三十二年臘月三十•西苑
凜冬的寒風卷著細碎的雪粒,在朱紅宮牆間呼嘯而過。
西苑的琉璃瓦上覆著一層薄雪,在晨光中泛著冷冽的銀光。
陳恪踏入西苑時,齋醮的儀仗早已齊備。
黃羅傘蓋如林,禁衛肅立如松,青石甬道兩側的道幡在風中獵獵作響,幡上繡著的八卦符文隨著布帛翻卷,時隱時現。
他緊了緊身上的狐裘大氅,呵出的白氣在眼前氤氳了一瞬,又迅速被寒風撕碎。
“伯爺,這邊請。”
一名身著青色道袍的小太監躬身引路,聲音壓得極低,像是生怕驚擾了這場莊嚴的法事。
陳恪微微頷首,目光掃過遠處的高台。
那里,嘉靖帝的身影隱約可見。
皇帝身著黃色道袍,頭戴蓮花冠。
高台四周,數十名道士手持拂塵,口中念念有詞,吟誦著晦澀難懂的經文。
香爐中升起的青煙裊裊而上,在寒風中扭曲成奇異的形狀,恍若游龍。
“子恆!”
一個熟悉的聲音從側面傳來。
陳恪轉頭,只見李春芳快步走來,靛青官袍的下擺沾了些許雪泥,顯然也是剛到不久。
“石麓兄。”陳恪拱手行禮,聲音放得極輕,“今日這陣仗,倒是比往年更盛。”
李春芳湊近幾分,壓低聲音道︰“听說皇上這次齋醮,是為求來年風調雨順……”
陳恪眉頭微挑,眼中閃過一絲訝異。
李春芳見狀,輕輕點頭,示意他並未听錯。
兩人對視一眼,皆從對方眼中讀出了同樣的驚詫。
歷來嘉靖齋醮,雖也會提一句“願大明國泰民安”,但大多是為自身修道長生,極少如此直白地表明這是“為國祈福”。
陳恪目光掃過四周,發現不少清流官員正望著高台,眼中閃爍著近乎狂熱的崇敬。
那眼神,仿佛在看著一位終于醒悟的明君。
荒唐!陳恪心中暗嗤。
這幫人莫不是忘了,這場耗費巨資的齋醮,本質上仍是勞民傷財的虛禮?
可轉念一想,他又不得不承認,古之大事,在祀與戎。
如今東南倭患漸平,兵部也接到奏報戚繼光在台州大破汪直部,朝廷財政因漕糧改銀和三市分立而略有緩和,邊關雖仍有韃靼騷擾,但整體局勢比前幾年安穩許多。
若此時舉行一場彰顯國威的祭祀,倒也不算過分。
更何況……
若嘉靖真因此“幡然醒悟”,開始勵精圖治,對大明而言,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子恆,你看!”
李春芳突然拽了拽他的袖子,聲音里帶著壓抑不住的震驚。
陳恪抬眼望去,只見高台中央,嘉靖帝盤坐于蓮花法座之上。
黃色道袍繡著暗龍紋,在晨光中若隱若現;蓮花冠下的面容清 如仙,卻又透著不容侵犯的威嚴。
這位將帝王與道士身份完美融合的君主,此刻正閉目誦經,仿佛已超脫塵世。
\"鐺——\"
銅磬清響劃破長空,齋醮正式開始。
道士們手持法器繞場而行,誦經聲如潮水般起伏。
陳恪提筆蘸墨,余光卻瞥見幾名道士正在調整高台四周的銅鏡。
那些打磨得 亮的鏡面隨著道士的動作微微轉動,將陽光折射向法座中央。
知乎收藏夾《光學原理》自動翻開︰【當多個平面鏡以特定角度排列時,可制造復雜的光影效果】。
陳恪筆尖一頓,墨汁在宣紙上暈開一個小點。
他忽然明白了什麼,抬眼望向法座——恰在此時,數道折射的陽光匯聚在嘉靖周身,形成一圈炫目的光暈。
帝王的身影在光暈中若隱若現。
金光燦燦,恍若神人臨凡。
\"天佑大明!\"有官員失聲驚呼,撲通跪地。
緊接著,如多米諾骨牌般,廣場上的百官紛紛伏地,額頭緊貼冰冷的地磚。
就連一向矜持的徐階也顫巍巍跪下,老眼中閃爍著激動的淚光。
\"子恆...\"李春芳扯了扯陳恪的衣袖,聲音發顫,\"咱們不是在做夢吧?\"
陳恪放下毛筆,恭敬地朝法座方向行大禮︰\"聖上如天之德感動上蒼。\"
心里卻忍不住翻了個白眼。
——老神棍!裝神弄鬼倒是有一套!
那些銅鏡折射的把戲,騙騙這個時代的人還行,對他這個穿越者而言,簡直小兒科。
但此刻揭穿這套把戲,無異于自尋死路。
齋宮內的氣氛已然沸騰。
那些銅鏡仍在微妙地調整角度,使得籠罩嘉靖的光暈不斷變換色彩,時而金紅如朝霞,時而青白似月光。
陳恪偷眼望去,發現嘉靖的嘴角微微上揚,顯然對這效果十分滿意。
\"穿越者守則第三百一十五條︰\"陳恪在心中默念,\"當權貴表演神跡時,請記住——看破不說破才是生存之道。\"